世界民谣(8)丢丢铜仔

张鼎奚
font print 人气: 1092
【字号】    
   标签: tags: ,

【大纪元2月21日讯】“丢丢铜仔”相传是后山宜兰流传出来的歌谣,不但曲调轻松逗趣,歌词也简单且富有趣味,是一首相当受欢迎的歌谣。它在母语教学或乡土教材上,也备受到喜爱。
这首歌曲的产生源由众说纷纭,光是歌名的意思,就有一番争论,至今仍然没有定论。

歌词:
火车行到伊都,阿末伊都丢,唉唷磅空内。
磅空的水伊都,丢丢铜仔伊都,阿末伊都,丢仔伊都滴落来
(注︰磅空即隧道的意思)

http://www.youmaker.com/
有人说“丢丢铜仔”是昔日丢掷铜钱的游戏,玩这种“丢铜钱仔”的游戏时,那种把铜钱放在手背,迅速抽手的特殊感觉,以及铜钱落在石头上(依正反面赌输赢)时,叮当作响的音律,而产生了“丢丢铜仔”。

也有人认为,1787年(乾隆52年)吴沙带领族人开垦兰阳地区,往返后山都要翻山越岭(草岭古道即为遗迹)。甲午战争后,日人据台,开始整建环岛铁道。1917年(大正6年)宜兰线动工,1924年(大正13年)宜兰线全线通车,为进出后山带来极大的便利。火车过山洞时,山洞滴水的声音滴滴答答的,人们借着内心的喜悦,转变成为口中哼出的宜兰小调“丢丢铜仔”。据说那时很多远离铁道的乡民还带着饭团,携老扶幼的赶到铁道旁边等候火车经过。那时候刚开始试的火车,只有平台,没有车厢,开得也很慢,很多年轻人就跳上台车,和路旁看热闹的群众挥手。就这样子,小调的歌词被改动后并且流传下来了,是带着那般轻快的、喜悦的调调。


溯回1943年4月,吕泉生根据当时广播界文人宋非我的唱词,记下了“丢丢铜仔”这首宜兰民谣,并且编成了合唱曲。二战末期,日本在台严厉推行“皇民化运动”,当时有一群台湾青年组织成“厚生演剧研究会”,排演舞台剧“阉鸡”。吕泉生负责音乐的部分,将“丢丢铜仔”和“六月田水”等曲子搬上舞台演出,令观众随着旋律手舞足蹈起来,日本警察认为这几首台湾民谣的民族意味太浓厚,第二天就下令禁唱,当时剧团的代表王井泉对这些歌曲沦为被禁唱的命运,曾说了这样的一句话:“不许唱就不唱,有什么大不了!总有一天,我们必定会开怀恣意的唱!”此外,台南文人许丙丁曾为“丢丢铜仔”填入另一种版本的歌词,写到初到台北的人,对都市的陌生所发生的一些故事。

国民政府迁台后,主管单位认为“丢丢铜仔”歌词中火车、磅空(隧道)含有性暗示,歌名是“抽抽动仔”的谐音,是不健康的黄色歌曲,都是要净化掉的对象。雄壮威武的蒸气火车头,也随着铁路电气化变淘汰掉后,搭乘火车过山洞已经失去里外有别、或任何欢喜讨厌的感觉了,“丢丢铜仔”也终于走入历史了。@*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啊!给我讲那甜蜜的老故事,往事难忘,往事难忘。
    啊!给我唱那好听的老歌曲,往事难忘,不能忘……
  • 这首民谣,出于意大利的“拿坡里”。拿坡里位于拿坡里湾北岸,前临碧海,后负青山。风光秀美,全欧少有。当月光皎洁的夜晚,寂静的水面,映照着月影与灯光,对对情侣摇着二三小舟,荡漾其间,那真是人间仙境、水乡胜景。
  • 在手上来回转动会有叮叮咚咚的声响这样的一个“货郎鼓”来通知消费者,人们一听到这个声音便知道卖杂货的来了,便会出来选购要的东西。因为以前的交通没有那么便利、店面也没那么多,所以要买东西可能得走上好一段路
  • 这是台湾早期民间的说唱音乐,通常由盲目之卖唱艺人用月琴自弹自唱,歌词以处世劝善为主。故称为劝世调。
  • “恒春民谣”忠实的唱出了农民们的辛劳。中国天人合一的道统,让这些勤苦的农民大众,随着四时、季节的嬗递而春耕、夏耘、秋收、冬藏,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任劳任怨换来的是一粒粒的汗珠与一碗碗的米饭;以及一家家的温饱和一户户的富足。
  • 几经物换星移、环境丕变,渐渐的发现它原来是一首儿歌“小星星”
  • 对我们许多人来说,童年代表着一段充满梦想和希望的单纯时光。过去几个世纪中,许多艺术家都试图重现这种心境,但没有人能比浪漫派作曲家罗伯特‧舒曼(Robert Schumann,1810—1856年)在《儿时情景》(作品15,Kinderszenen Op.15,又译:童年即景)中更好地捕捉到它,这是由13首勾起童年回忆的钢琴短曲组成的套曲。
  • 马克斯·布鲁赫并不是第一个受到苏格兰忧郁美感而有所启发的德国作曲家,贝多芬和海顿早在他之前编写了数首苏格兰民歌,而门德尔松则由此创作了他的《赫布里底群岛序曲》以及他的第三号交响曲《苏格兰》。
  • 数不清的故事,流转在四弦之间。在这崭新的世纪,请您来听一首新的琵琶曲,将可荡涤万世愁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