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名将系列

抗战殉国的第一位师长──赵登禹

蓝培纲
font print 人气: 202
【字号】    
   标签: tags:

【大纪元2月5日讯】 ...突然,一声巨响,他的双腿被炸断了,昏迷卧地。醒来后,他不顾阻拦,仍欲作最后的奋斗。他含泪向传令兵说:“不要管我,北平城里还有我的老母,你回去告诉他老人家,她的儿子为国死了,也算对得起祖宗,请她老人家放心吧!”

这是有打虎将军之称的赵登禹将军,在战亡前的最后一段话。他的话声落下,中国对日抗战中第一位师长就这样壮烈牺牲。

习武少年 投身军旅

赵登禹,字舜诚(1899年5月16日-1937年7月28日),出生于山东省菏泽县附近的赵楼村。少年时因家庭贫困而辍学务农,但天生臂力超人,可举数百斤之大石,又对习武有高度兴趣,遂于13岁时拜武术高手朱凤军为师,初习拳术,而后又习得刀法,能与十余人对阵而不败。而赵登禹年轻时除武艺超群外,更是兼具武德,不但平日事亲至孝,在外更是行侠仗义,使得村中几无盗匪,乡里间的土豪也因之而无法横行。

1915年袁世凯与日本人签订了21条要求,史称“五九国耻”日本继承了德国在山东的权力,当时16岁时他有感于国难将至,一身武艺应当报效国家,所以就与同村少年结伴投入当时素以军纪严明著称的西北军冯玉祥部下。

当时西北军兵额已满,但他仍一心想从军,遂被安排在佟麟阁任连长的连队里当了一名“只管饭,不发饷”的副兵。

当时佟麟阁虽任连长,但却对只是副兵的赵登禹极为器重,而这不单只是因为他的武艺超群,更是对他只读过两年私塾却能写得一手好字而感到佩服,两人因此成为莫逆之交,之后更结拜为兄弟。(日后在1937年的平津保卫战中两人同一日殉国)

在十八岁时的赵登禹已长成身高一米九的大汉,有一天冯玉祥在视导部队操练时,看中相貌不凡的赵登禹。此时冯玉祥将他叫出列,问他为何光着脚?他回答因身材过大,无合适之鞋子。冯玉祥看他身材魁梧,再问他:会不会摔跤,敢不敢和他比试?赵登禹回答:敢。

冯玉祥虽然也曾习武,可是还是败给这为初出茅庐的年轻小伙子。赵登禹连胜三跤,吓得同伴们手足无措,怪他得罪了大官,不料第二天冯玉祥将赵登禹调到身边,当了警卫员。

治军严谨 不徇私交

而后赵登禹被任命为第16混成旅直属工兵连第3排排长,跟随西北军转战河南、河北、北京等地。接着,他又先后因武勇著称,因而升任了连长、营长、副团长、旅长等职,并于1926年随冯玉祥加入蒋介石的北伐,为中国的统一尽力。

他在军中严格要求纪律,他认为军人就应该为人民着想,凡事以民为优先。据说有一次他手底下的士兵偷了老百姓的鸡,赵登禹得知后立刻下令将这几个士兵找来,各打30军棍,并赔偿了损失。

即使是自己的亲属违反军令,赵登禹也决不姑息,他的堂弟赵登舜在他手下当连长。有一次出外招新兵超过了规定的期限,当时赵登禹下令要重打40军棍,但执法兵不忍下手,他母亲也为堂弟求情,然而他却亲自当众打了堂弟40军棍。事后,他到堂弟家拜访问候,并说军令如山必须按军纪执行,希望堂弟谅解,又带着棍子跪到母亲跟前问罪,让母亲打自己。

喜峰口大捷

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东北全境之后,又于1933年3月从长城喜峰口向华北进犯,9日时已兵临喜峰口,但由于喜峰口是石头山,无法构筑掩体工事,而此时日军炮兵部队又占领喜峰口周边高地,守军只有大刀以及步枪,几乎无法反击。

先头部队在前两日的作战中,在日军大炮猛轰下伤亡惨重,时任前敌总指挥的赵登禹得知日军在经两天的攻击后已疲惫不堪,再加上下雪,若乘其不备而加以夜袭必能收效,他在作战会议中集合营连长激动地说:“抗日救国,乃军人天职,养兵千日报国一时,只有不怕牺牲,才能为国争光。”

于是赵登禹带所部一0九旅冒着大雪,派出两个团当敢死队,并亲率其中一个团约五百余人,绕至敌后夜袭敌炮兵阵地,一时杀声震天。在激战中,长城垛口得失二十多次,赵登禹所在的军营连排长伤亡五十余名,士兵千名以上,赵登禹亲率的敢死队只余二十多人,在激战中赵登禹左腿在战斗中负伤,部下劝退不肯。他说:“腿部受伤是小纪念,战死沙场是大纪念。”

最后终于取得胜利,此战砍杀日军千余名,炸毁大炮18门,这是“九一八”以来中国军队的首次重大胜利,史称“喜峰口大捷”。

次日日本的《朝日新闻》做了这样的评论:“明治造兵以来,皇军名誉尽丧于喜峰口外,遭受60年来未有之侮辱。”

日后著名的大刀进行曲便是歌颂此场胜利的爱国歌曲,赵登禹也成了大刀队队长的代名词。

赵登禹也因此役因功升为师长。然而四年后的平津保卫战,当赵登禹大刀再度出鞘之时,却也是赵登禹血洒国土之时──他口中的大纪念之日。

平津保卫战 壮烈牺牲

喜峰口大捷后,使日军不敢再越喜峰口雷池一步,但日军谋我之心仍不变。

1935年8月,二十九军奉调到北平地区驻防,军长宋哲元任平津卫戍司令,赵登禹赵任29军第132师师长。

在1937年7月7日夜,卢沟桥事变爆发,日本中国驻屯军借口一个兵士失踪,要求进入北平西南的宛平县城搜查。中国守军拒绝了这要求。日本军阀遂开枪开炮猛轰北平卢沟桥,向城内的中国守军进攻。第29军37师219团长吉星文奋起还击,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蒋介石在7月17日在庐山谈话会上宣布准备应战,至此-长达八年的抗日战争开始。

7月26日日军已占领廊坊,直逼南苑,当晚日军司令官香月清司发出最后通牒,限29军于27日正午以前撤出北平,遭宋哲元拒绝。

赵登禹刚赶到南苑即受命担任总指挥,与副军长佟麟阁一起负责死守南苑,然而此时他身边只有一个团的兵力,无论对部队还是对布防的情况,都来不及掌握。

此时赵登禹临危不乱立即召集师、旅、团长们开会,发布作战命令。接着又集合驻扎在南苑的抗日军训团学生队讲话,他知道此时能上阵打仗的兵少得可怜,而这些学生有很多连枪如何使用都还不知道,但是他仍鼓励学员们奋勇作战,不怕牺牲。他并亲自教导学生使用武器,之后他不顾疲劳,亲临前线,检察战壕和防御设施,他的所作所为,激起南苑全体军民的抗日决心。

7月28日,日军动用20多架飞机,加上大炮、坦克等重型武器向29军阵地猛攻。下午,敌人从东、西两侧攻入南苑,双方陷入混战。赵登禹亲自率挥二十九军卫队旅和军训团学生队反复冲杀。

随后,日军突入中国军队的阵地中,残存的学生兵们宁死不屈,与日军展开白刃战,十条中国大学生、中学生的性命换一条日本兵的性命。学生兵团1700人中,最后活着的只有600多人。

然而日军终究火力优势明显,宋哲元下令部队撤回城内,赵登禹部在向大红门撤退途中,遭日军埋伏,赵登禹身中数弹,副官也阵亡。他不顾后撤的命令,带伤指挥部队向敌人反击。突然,一声巨响,他的双腿被炸断了,昏迷卧地。醒来后,他不顾阻拦,仍欲作最后的奋斗。他含泪向传令兵说:“不要管我,北平城里还有我的老母,你回去告诉她老人家,她的儿子为国死了,也算对得起祖宗,请她老人家放心吧!”说完,就断了气,年39岁。

后记

1918年他在冯玉祥身边任侍卫,驻守常德,当时附近的山上有一只老虎,常在夜间下山伤人害畜,闹得附近鸡犬不宁,有一天赵登禹奉命送信,路遇猛虎,他竟如小说中的武松一般,将猛虎打死。

事后冯玉祥请城里的照相馆为赵登禹照了一张骑在虎背挥拳的照片。1937年7月28日赵登禹在北平抗战牺牲后,7月31日冯玉祥在南京找出这张照片,题写了“民国七年(1918年)的打虎将军”,以为纪念。之后 “打虎将军赵登禹”的事迹就不胫而走,在远乡近里的百姓中传颂。

此外,赵登禹将军也是个远近驰名的孝子,赵登禹现年73岁的女儿赵学芬回忆道:“爷爷早故,父亲便把所有的好都给了奶奶。军务虽繁,父亲仍不忘日日嘘寒问暖。奶奶生病时,他更亲自煎汤喂药。”

“父亲一生中只有一件事没听奶奶的话。”赵学芬说,当时堂叔叔赵登舜在营中违逆军纪,奶奶希望父亲不要严罚。但父亲还是当众人面打了叔叔四十军棍。随后便带着棍子跪在奶奶面前,让母亲打自己。
赵登禹将军事亲至孝的行为也影响了他在军中的同袍,当时在他部队里的士官兵领到薪饷的第一件事便是回家中孝敬父母。

过去在抗日战争中有许多人为了尽大忠,抛头颅,洒热血,谱出了无数可歌可泣的故事,真可说是民族英雄。他们不一定有好的身世背景,但他们在家庭中尽孝心,在社会上实践报国理想,这些英勇事迹所体现的忠孝节义,再再令人心中澎湃,充满感动。

抗战歌曲:还我河山

http://www.youmaker.com/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1961年,中共邪党为了搞统战而虚意将廖耀湘进行特赦,还给了他个政协委员的虚头衔。到了1968年,“文革”正席卷神州,这个国民党的将军自然在劫难逃。他不像范汉杰、宋希濂等人那样识时务,而是依然性格耿直,当然没有他的好果子吃。由于他知道真实的民国历史,知道抗战的真相,知道东北剿共的真相,知道中共邪愚弄人民的历史课本是伪造的,而屡屡将造反派驳的哑口无言。在一次批斗中,廖耀湘更是情绪激动,导致突然间心脏病发作,一代抗日名将,就这样撒手人寰。

  • “张灵甫”这个名字﹐在中国大陆几乎是一个家喻户晓的名字﹐当然这种大名声并不
    是人们对张灵甫这个抗日名将真的就那么了解﹐真的就那么尊重﹐而是恰恰相反﹐
    在中共的刻意反面宣传下﹐人们对张将军在抗战中的英姿反而更加一窍不通﹐脑海
    中是杀妻﹑狂傲﹑孤军冒进的一系列冷冰冰的假形象。
  • 以下重点介绍的就是胡琏将军的第18军第11师在鄂西会战中与日军大战石牌要塞时的
    雄姿﹐及抗战胜利后﹐共匪全面叛乱﹐武装阻挡国军接收﹐整编第11师在巨野张风
    集痛歼共匪的故事。
  • 前联勤总司令温哈熊今天病逝,享寿八十五岁。温哈熊是抗日名将,也是中国第一位西点军校毕业生温应星之后,早年追随陆军总司令孙立人将军,担任英文参谋,负责与美军顾问团连络工作。一九七○年在美国发生的“刺蒋案”,温哈熊以背护蒋经国身,离开现场,成为蒋经国倚重的将领。
  • 曾经有不少人说﹐国军中难道没有元帅级别的将领来彻底击溃共匪吗﹖其实﹐有的是﹐如果没有刘斐﹑郭汝槐的间谍运作﹐美国的插手﹐可以击溃共匪的国军将领多的是。即使有间谍运作﹐ 如果将领配置得当﹐仍然可以击溃共匪﹐这里就给大家介绍一位在中华卫国战争中被美国"时代周刊"记者美誉为“中国的巴顿”﹐被日军悍将板垣征四郎高度尊重﹐曰﹕“关麟征一个军应视普通支那军十个军”的国军元帅---武灵关麟征将军。关麟征将军是曾经击败过几乎所有的中共匪酋﹐如毛泽东﹑彭德怀﹑林彪﹑徐向前等等﹐被匪酋们称为“关猛”的国军著名将领。曾经有人说﹕“如果派关麟征去东北﹐则林彪早已死无葬身之地矣﹗” 只是由于各种原因及国民政府国防部中共间谍刘斐及郭汝槐的运作﹐使得在抗战胜利以后的勘乱战争中关将军未能一展身手。
  • 孙立人(1900年12月8日-1990年11月19日),字抚民,号仲能,安徽庐江金牛镇人,
    抗日名将。历任国民政府师、军长,东北保安副司令长官、国民政府陆军副总司令、
    总司令、中华民国总统府参军长。
  • 张自忠(1891-1940),号荩忱,出生于山东省临清县唐元村,年轻时就读天津法政学堂,就学期间曾秘密加入同盟会,而后由于国难将至投笔从戎,进入冯玉祥部西北军,以功累升排,连,营,团长,西北军校校长等职,曾参加北伐诸战役。
  • 薛岳,原名薛仰岳,字伯陵,1896年生于广东省乐昌县九峰乡的一个农民家庭。其父薛豪汉,为人古道热肠,每有调解乡民纠纷和筹措赈款之事,必被请去咨商,协助解决。家境虽不甚宽裕,仍乐善好施,远近闻名。
  • “我们身为军人,牺牲原为天职,现在只有牺牲一切以完成任务,虽不剩一兵一卒,亦无怨尤。不如此则无以对国家,更不足以赎川军二十年内战之罪!”1938年对日抗战中,122师师长王铭章向全体官兵表示了与城池共存亡的决心。
  • 郝梦龄上将,字锡九(1892-1938),出生于河北省城县庄合村一个世代务农的家庭,家中非常贫困,只读了三年私塾就因生计问题而至杂货店当学徒。10岁后投奔于奉军,在一个亲戚魏益三手下当兵。郝梦龄当兵期间因有感于年幼失学,所以格外的用功,因此极受到上级之赏识,先后被送往陆军军官小学、保定军官学校深造,在学期间更是努力向上,博览群书。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