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五代的服饰 (4)

周汛
font print 人气: 49
【字号】    
   标签: tags:

从 “康国”传入的 “胡旋舞”,服饰也很有特色,据杜佑《通典》记称:舞者一般二人,通穿 “绯裸,锦绣绿棱浑档裤,赤皮靴,白垮,双舞急转如风,俗谓之 r胡旋’”。它如 “拓杖舞”、“浑脱舞”、“霓棠羽衣舞”等等,都有各自规定的服饰。

胡舞在全国流行以后,成了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主要娱乐方式,民间妇女极力模仿,以胡服、胡妆为美。在陕西西安岂项墓及乾县永泰公主墓出土的石刻、陶俑中,有很多穿胡服的妇女形象,通常着锦绣浑脱帽、翻领窄袖袍,条纹小口裤和透空软锦靴,有的还佩有碟没带,反映了这个时期的妇女服饰的典型情况。

除胡舞之外,其他少数民族的生活习俗对汉族服装也带来一定的影牢。他们的服装也被称之为胡服,如西北地区的回精装,就是其中之一。回鹊即现在维吾尔族的前身,在唐朝开元年间,回鹤曾一度是北方最强盛的少数民族政权。回雕族人民与汉族人民有着亲密友好的关系,相互之间的文化交流和经济来往从未间断。因此,回雕人民的服装,也必然给汉族人民带来一定的影牢,尤其在贵族妇女及宫廷妇女中间,曾一度流行过这种装束。花蕊夫人(宫词)中就记有当时妇女喜好 “回鹄衣装回鹤马”的情况。在甘肃安西愉林窟壁画上,至今还可以看到贵族妇女穿着回鹊装的形象。从固像上看,这种服装略似长袍,翻领,袖子窄小,衣身宽大,下长曳地,喜用红色织锦制成,在领、袖等处都镶有宽阔的
织金锦花迸。穿着这种服装,通常都将头发挽成椎状,时称“回鹃髻”,髻上另外还戴有一顶缀满珠玉的桃型金冠,上缀凤鸟。括间还插有管钗,耳际及颈项各佩有许多精美的首饰。足上穿翘头锦鞋。

唐代女服的领子,也有种种不同形式,比较常见的,有圆领、方领、斜领、直领和鹤心领等,盛唐以后,还流行过一种袒领,�堶惜ㄛ鴾涨蝖A袒胸脯于外,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的思想开放。唐诗中有 “粉胸半掩疑暗雪”、“长留白雪占胸前”之句,吟咏的都是这种装束 。另外迸有一种 “绮梦纤纹见肌市”的服装,�堶惜ㄤ菑�衣,仅以轻纱蔽体,在中晚唐时十分流行,并一直延缤到五代。我们从周肪(曾花仕女田)中就能看到这种情景。这种大胳新奇的装束,在唐代以前是从未有过的。

朴@二头纱帕典田领衫袍

懊头纱帽和固领袍衫是唐代男子的主要服饰。朴头又作 “朴头”,它是一种包头用的黑色布帛,由东
汉幅巾的基础上演变而成。唐杜估 (通典)卷五十七记:“后汉末,王公名士,以幅巾为雅。”下注:“按此庶人及军旅皆服之。用全幅皂(帛)而向后毁发,谓之头巾,俗谓朴头。”朴头与幅巾的区别,主要在巾角,经过裁制的巾帛,四角皆成带状,通常在裹头时前面二角包过前额,绕至脑后结带下垂,另外二角由后朝前,自下而上,曲折附顶,于额上系结。远远看去,背后似有两条斑带。由于另外两角反曲
折上系结于顶,故镁头又被称之为 “折上巾”,如宋人赵彦卫 (云麓漫钞)记:“朴头之制,本曰巾,古亦曰折,以三尺皂绢,从后裹发。音宋曰幕后,(北)周武帝遂裁出四脚,名曰朴头,逐日就头裹之,又名折上巾。”

至隋大业十年 (公元614年),吏部尚书牛弘上疏,提出朴头的质地过软,裹在头上有伤观瞄,故请在璞头的里面加一个固定性饰物,覆盖在发髻之上,以包裹出各种形状,得到了朝廷的准许。这种饰物,名称叫 “巾”,或叫“巾子”,它与汉魏时期单指头巾的“巾子”名同而物异,唐封演《封氏闻见记)谓:“朴头之下,别施巾,象古冠下之帧也。”这种巾子贡物,在新扭吐鲁番阿斯塔那唐墓中曾有出土。

唐代是朴头盛行的时代,朴头的样式也富于变化,尤其在武德初年至开元年间这一百多年的时间扛,朴头的形制经历了几次较大的变化,这种变化主要表现在巾子上。《旧唐书.舆服志)称:“武德以来,始有巾子,文官名流,上平头小样者。则天朝,贵臣内赐高头巾子,呼为武家诸王样。中宗景龙四年三月,因内宴宰臣已下内样巾子。开元以来,文官士伍多以紫皂官纯为头巾、平头巾子。相效为雅制。亦宗开元十九年十月,赐供奉官及诸司长官罗头巾及官样巾子 ,迄今服之也。”类似记载,还见于 (通典)、(唐会要) 、(封氏闻见ia>等史籍。综合这些记载,并结合田像来观察,知盛唐以前的巾子样式,主要有以下四种形制:

一、平头小样。这种巾子流行于武德至贞观年间,其形制比较简单,一般多制成扁平形状。初唐垂家阎立本《步孽田)中的人物,即用这种巾子。

二、武家诸王样。这种巾子,据 《唐会要)@a载,始创于天授二年 (公元691年),为武则天的发明。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一个女皇帝,这个人有项很大的特点,就是不囿于程式,喜欢革旧创新,如创造新字、改革年号 (其在位期间,年号更替达十七次之多)等等。对朴头巾子的改革也反映了逼租情况。在当时,与巾子同时更制的还有文武官员的袍杉,如规定各级官员,按照不同的级别,使用不同的纹饰,文官饰禽,武官饰兽,明清时期官服上绣的补子,就是在这个基础上形成的。从形象资料来看,经过改制后的璞头。巾子显着提高,中间部分并出现了明显凹势。如陕西乾县章怀太子、懿德太子及永泰公主墓出土的壁画,凡绘男女仆头,均作这种样式。这三座墓葬的年代,都在神龙二年 (公元706年),上距则天改制,不过十五年时间,应该是代表了当时的情况。

三、英王路样。始创于景龙四年 (公元710年),其式“高而赔”。按 “赔”字即倾覆的意思。这种巾子比 “武家诸王样”更高,左右分瓣,形成两个球状,并有明显的前倾。如陕西长安唐鲜于庭海基 (公元723年)出土陶俑所示。陕西咸阳底张滔唐墓出土的陶俑,也作这种巾子 。除 “英王路样”之外,当时还有 “魏王赔”、“陆颁赔”等名色。如张鳌《朝野食载》记称:“魏王为巾子向前路,天下欣欣慕之,名为 ‘魏王赔’,后坐死。至孝和时,陆颂亦为巾子同此样,时人又名 ‘陆颁赔’,未一年
而陆颂殡。”这是说 “赔样”巾子朝前倾附,含有 “倾覆”灭亡的凶兆,所以被视为不祥。因为这样,开元以后,这种巾式渐为人们所遗弃。

四、官样。出现在唐玄宗开元十九年 (公元731年),因最早为 “供奉官及诸司长官”所服,故称 “官样巾子”。其形制比英王路样更高,但无前倾,圆球之状也渐渐消失,头部呈尖型,陕西西安东郊唐章令信墓出土的陶俑,为公元758年的遗物,就作这种巾式。

除巾子以外,较头后面的两脚,也有各种形制,有的下垂至颈,有的下长过肩,有的将两脚反搭在上,然后插入颅后结内。由于这些帕头均以柔软的纱罗所制成,故统称 “软脚朴头”,到了中晚唐时,还出现一种 “硬脚朴头”,在朴头的双脚之内,加进丝弦之骨,使之坚挺,从外表上看,两脚上翘,犹如一对硬翅,故名 “硬脚扑头”。敦煌莫高窟156窟晚唐壁画中就给有这种形式的帕头。

朴头后为男装,但在陌唐时期,女子也十分喜爱,我们从形象资料中就能看到不少瑛头的妇女形象,如陕西富平唐高祖第十五子李凤墓出土的壁画,即给有裹朴头、穿男装的侍女形象。又如陕西礼泉唐郑仁泰墓出土的女俑,浓眉朱唇 ,嘴迸多点有面宙,其中有三人真以朴头;按墓志记载,墓葬年代在麟德元年 (公元644年),可见在这个时期,女子系爽帕头,是一种普遍现象。宫中妇女也不例外,如《新唐书.五行志)记:“高宗尝内宴,太平公主紫衫、玉带、皂罗折上巾,具纷矿七事,歌舞于帝前”说明这种风俗不仅流传在民间,还传到了宫腋,连皇帝内眷都十分喜爱,高宗以后,女子媥蹀的现象延绩不衰,在陕西乾县章凄太子墓、永泰公主墓出土的壁妻上,都给有这种情况。盛唐画家张萱所绘(号国夫人游春固)中也有几个真着朴头的妇女,反映了当时的风俗。

转载自《中国古代服饰风俗》文津出版社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据考古资料显示,人类对死亡有较明确的概念,并对死者进行埋葬活动,距今约有十万年之久。旧石器时代晚期的人类,已经会为死者佩带珠子、兽骨类的装饰品,山顶洞人的墓葬即是一例。但值得注意的是,山顶洞人在死者身上撒上赤铁矿粉的举动,似乎代表着某种特别的意涵,古人类学家的研究指出,红色是血液和火焰的象征,为死者洒上红色的粉末,代表生命的再生;而火焰具有威吓野兽的功能,因此,红色也能够保护死者不受外力侵害。
  • 圜钱是一种圆形圆孔的货币。部分圜钱币面上,有“西周”、“东周”、“长垣一釿”等字样。史载春秋末期,周考王封其弟揭于河南,是为西周桓公。其后西周惠公封其少子班于巩,称为东周公..............
  • 秦始皇征服六国、统一天下之后,在钱币制度上推行“半两钱”,半两钱是一种圆形方孔的铜钱,钱面上有“半两”二字,亦即后来“孔方兄”的最初面貌。
  • 刀币的使用,在战国时代的燕齐两国及其邻近地区最为普遍。刀币中的“明刀”,在币面上有日月的图案,是在是战国时代的燕国所铸造,出土数量相当多。
  • 唐朝建立以后,于唐高祖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发行“开元通宝”(或读作“开通元宝”),这是中国以“通宝”、“元宝”命名钱币的开端。
  • “布币”流通于战国时期的中国北方,可分为尖足布、方足布、圆足布、釿布四大类。尖足布主要在赵国一带通行,魏国部分地区也可以使用。
  • 唐玄宗时期,发生了“安史之乱”。唐肃宗即位后,为了筹措讨平叛乱的军费,于乾元元年(758),发行了“乾元重宝”当十钱,又铸造“乾元重宝重轮钱”当五十钱。
  • 唐代后期,由于铜材不足,唐武宗会昌五年(公元845年),下令将各地寺庙内的铜铸佛像销毁,用以铸钱。这次所铸的“开元通宝”钱,背后印有铸造地的地名。这批开元通宝,称为“会昌开元”。
  • 早在荷据时期,台湾就已开始制糖事业。台湾糖业可以说是在这时候奠下基础。郑氏治台时期的台湾,因注重军粮,反而使台湾糖产量减少。
  • 日治时代,政府规定住在名间至集集道路附近的每户人家,在路边种植一至三棵不等的樟树,并且严格规定保证存活,如果枯死或其他因素死亡,必须补植,而树苗是由官方提供,正因为日本官方的强迫性规定,使得这些民国29年种的樟树苗得以顺利存活下来,历经60余年,充满夏日消暑绿意,十分好看,成为南投有名的“绿色隧道”观光景点。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