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课教材(高级):王朗学华歆

历史故事
正见文化课教材编辑小组
font print 人气: 27
【字号】    
   标签: tags: ,

【原文】
王朗(1)中年以识度(2)推华歆(3)。歆蜡(4)日,尝集子侄燕饮(5),王亦学之。有人向张华(6)说此事,张曰:“王之学华,皆是形骸之外(7),去之所以更远。”(出自《世说新语·德行第一》)

【注释】
(1) 王朗:本名严,字景兴,三国魏郯(今山东省郯城县)人。东汉末被举为孝廉,曾任太守;魏明帝时任司徒官职。
(2)识度:见识及度量
(3)华歆(音化新):字子鱼,三国魏平原高唐(今山东省禹城县西南)人。东汉末担任尚书令之官职,魏明帝时任太尉。
(4)蜡(音栅):祭名。年终祭万物。
(5)燕饮:宴饮。
(6)张华:字茂先,晋范阳方城(今河北省固安县南)人。博学多闻,担任至司空官职。
(7)形骸之外:外在的形貌。

【语译参考】
王朗到了中年,相当推崇华歆的见识和度量。华歆在年终举行蜡祭当天,子侄聚在一起饮宴,王朗也学他。有人向张华提起这件事,张华说:“王朗学华歆,只是外表,与华歆比较起来,差远了。”

【研析】

王朗欣赏华歆的见识和度量,想见贤思齐,于是有样学样。华歆在年终举蜡祭时团聚子侄们一起吃饭,王朗也如法炮制。旁人看到这个情形,就批评王朗的做法,只做到表面功夫,内心的修养还没有达到华歆的境界,且差距甚远。

一个人的外在行为,通常是他内心想法的表现,所谓表里一致。尤其是一些足为人楷模者,其所表现出的风范与气度,有平日深厚的涵养做基础。在当今社会上,经常会办理相关表扬活动,如孝亲、好人好事、模范劳工、模范生等。该等活动的目的,是希望透过表扬这些标竿人物孝顺、热心公益、工作认真、品学兼优的精神,带动良好的社会风气。所以,重视内在心性的提升才是根本,仅模仿标竿人物的外在言行,并不具意义。
【延伸思考】

1、你觉得做好一个人应符合哪些标准?哪一个人是你心目中的标竿人物?为什么?你准备采取哪些具体行动,才能达到这个目标(?)

2、从正面思考,我们应该要见贤思齐;另由反面思考,我们也可以从看到一些人做错事,而引以为戒,不要重蹈覆辙。你觉得当今社会,以媒体为例,应该要多表扬好人的善行,还是要多报导一些犯罪的个案,才能对社会有正面的影响。
【参考书目】

1、《新译世说新语》 (三民书局,1996年)
2、《【解读经典】世说新语》(中华书局,2004年)
3、《世说新语》(新潮社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06年)
转载自:〈正见网〉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记卢生邯郸(1)逆旅(2)遇道者吕翁,……时(3)主人蒸黄粱(4),生(5)梦人枕中,……生举进士,累官(6)至节度使(7),为相(8)十年……。及(9)醒,黄粱尚未熟,怪曰:“岂(10)其梦寐(11)耶?”后人由此引申出“黄粱一梦”。(唐•沈既济《枕中记》)
  • 秦之围邯郸,赵使(1)平原君(2)求救,合从(3)于楚(4),约与食客门下有勇力文武备具者二十人偕(5)。平原君曰:“使(6)文能取胜,则善矣。文 不能取胜,则歃血(7)于华屋之下,必得定从而还。士不外索(8),取于食客门下足矣。”得十九人,余无可取者,无以满二十人。
  • 或曰:“雍(1)也仁而不佞(2)。”子曰:“焉用佞?御人以口给(3),屡憎于人(4),不知其仁(5)。焉用佞?”(《论语•公冶长第五》)
  • 顾荣(1)在洛阳,尝(2)应(3)人请(4),觉行炙(5)人有欲炙之色(6),因辍(7)己施(8)焉;同坐嗤(9)之。荣曰:“岂有终日执(10) 之,而不知其味者乎?”后遭乱渡江(11),每经危急,常有一人左右己(12);问其所以(13),乃受炙人也。(出自《世说新语•德行第一》)
  • 楚人有涉江(1)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2)契(3)其舟,曰:“是(4)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 亦惑(5)乎?以此故法(6)为(7)其国,与此同。时已徙矣,而法不徙,以此为治,岂不难哉?《吕氏春秋.慎大览.察今》
  • 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
  • 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论语·里仁第四》)
  • 医师,掌医之政令,聚毒药(1)以共(2)医事。凡邦之有疾病者、疕疡(3)者造(4)焉,则使医分而治之。岁终,则稽(5)其医事,以制其食(6)。十全为上;十失一,次之;十失二,次之;十失三,次之;十失四为下。(《周礼·天官塚宰下·医师》)
  • 谢灵运曰:“天下才(1)共一石(2),曹子建(3)独得八斗,我得一斗,自古及(4)今共用一斗。”(《南史·谢灵运传》)
  • 子曰:“晏平仲(1)善与人交,久而敬之(2)。” (《论语·公冶长第五》)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