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龙卸甲──三国名将赵子龙的将道

蓝培纲
font print 人气: 4691
【字号】    
   标签: tags: ,

一、前言

三国时期的蜀国并无史官,所以后人对赵子龙的印象来自于陈寿《三国志》的“关张马黄赵传”,其中对于赵云的描述仅有200余字,并且留了以下评论: “黄忠、赵云强挚壮猛,并作爪牙,其灌、腾之徒欤?”

陈寿将赵云比为同灌英、夏侯婴一般的开国功臣,原因是陈寿为晋代官员,所以尊魏为正统,是为政治服务,他在《三国志》中为曹操写了〈本纪〉,而《蜀书》和《吴书》则只有〈传〉,又陈寿之父因诸葛亮斩马谡而被牵连,所以对于诸葛亮颇多微词,认为其无带兵之能。

但是平心而论,在面对有绝对优势之曹魏以及强敌环伺之三国时期能辅佐刘备成为一方之霸,这在世界的军事史上已属非凡之成就,诸葛亮单就这一点就可称上是一流的军事家。因此后世对于三国时期之了解均以篡夺汉朝之曹魏为正统,直至元朝名学者罗贯中涉猎百家创作出中国四大名著之首的《三国演义》,后世之人对于那段被刻意遗忘的历史才渐渐的回想起来。就以正史《三国志》所描述的赵云而言,在仅有二百多字中也可看出他是位文武双全、忠勇兼备的武将。

宋朝学者萧常:“云虽虎臣,其所建明通达国体,如还田宅以系民心、留军资以须冬赐、赦吴而专事魏、有诸葛亮念所不到者,若其不纳赵范之兄嫂以远同姓之嫌律己之严如此方时诸将其最优乎。”

赵云一方面是单骑救主的猛将,一方面又是柔贤慈惠、执事有班的开国忠臣,他的这种表现,正好同时符合了传统儒家社会对武将和人臣的要求,因而特别得到人们的推崇和喜爱,在《三国演义》成书后赵云更在民间传说以及戏曲的推波助澜下慢慢的成为一个近乎完美的武将,随着科技进步近年来各有游戏公司设计出以赵云为主体的电玩游戏,甚至拍摄以赵云为主体的电影:《见龙卸甲》尽管影片在上映前争议不断但上映之后口碑颇佳,但是票房成绩却一路飘红,据片商提供的数据,影片首周末票房在中国大陆突破3000万,是为目前受观众尤其是年轻观众追捧的古装大片。

谈及三国大多人都会着眼于个性显明的刘、关、张三兄弟或神机妙算的诸葛亮身上,对于在幕后默默付出的赵云,他的内心世界、他的将道到底为何?本文将做个探讨:

二、生平概述


绘图:志清

年轻时赵云就有名声,当时适逢公孙瓒声讨袁绍,在一个偶然的机会里他于乱军中救出兵败的公孙瓒,从此便在其手下任职,但是他声名:“天下大乱,未知谁是明主,民有倒悬之危,鄙州议论,要投奔仁政之所在,因此我不投袁绍而投将军。”而后他遇上了汉室后裔的刘备,并一起合作打仗,在这过程中他看出了刘备是一位真正为天下苍生设想的仁君,因此就兄丧为由辞别公孙瓒返乡,刘备特地前往送行,赵云深为感动,与之立下:“终不背德”的誓言,而后刘备不敌曹操投于袁绍门下,势单力孤,但赵云仍前往效力并为其募兵,由此可知赵云并不会因势而易主,他是真正的追寻仁政之所在。

单骑救主 义贯金石

建安十三年曹操再次派遣大军南攻,意图以数万优势兵力消灭依附刘表之下的刘备,当时刘表已死,其子刘琮立即向曹操请降,而刘备只有2000兵力,只有逃亡一途,但是他又不愿放弃自愿跟随他的人民,因此每天仅能行走十几里,果然很快的便被曹操的军队在当阳长阪附近给追上了,在混乱中与甘、糜二位夫人及阿斗失散,当时有人看到赵云向北而去,因此对刘备说赵云必定是向北投靠曹操去了,刘备闻言回曰:“子龙必不弃我”果然赵云冲入重围,七进七出长板坡,斩曹操五十余将并救出甘夫人与阿斗,这次事迹就是广受后世歌颂的“长阪坡救主”,蜀后主刘禅在议及此役时感叹的说:“云昔从先帝,功绩既着,朕以幼冲,涉途艰难,赖恃忠顺,济于危险。”姜维则赞曰:“当阳之役,义贯金石”。

不动色心 以义为大 

赤壁战后,赵云与刘备一同平定江南之地,赵云以仁义劝服桂阳太守赵范。赵范与赵云一见如故,又与赵云同乡、同年、又同姓,便当下与赵云结为兄弟,而赵范有一名寡嫂名为樊氏,有国色之貌,赵范欲将她许配给赵云,意欲和赵云结亲。但是赵云见其区心不良,便以:“吾既与汝结为兄弟,汝嫂即吾嫂,岂有乱伦之理”的理由堂堂正正予以拒绝。日后赵范果然反叛而逃。

淡泊名利 体国恤民

建安十七年(公元212年)刘备依诸葛亮“跨有荆益”的战略设想进攻益州,入主成都,赵云领南路军,从外水沿长江而上进至江阳(今四川泸州),一路势如破竹,最后与诸葛亮会师成都。刘备攻下成都之后,任命赵云为翊军将军。三分天下之局已成,遂论功行赏,欲将成都内房舍及城外园地桑田分赐给诸将,然而赵云认为必须以民为重、以农为本、只有百姓安居乐业国家才能长治久安,因而力言:“霍去病以匈奴未灭,无用家为,今天下未定,未可求安也。益州人民,累遭兵火,田宅皆空。今当归还百姓,使其安居复业,乃得民心。不宜夺之为私爱也。”刘备最后采纳赵云建议,果然深得民心,益州因而得以充分发展,民殷国富,为日后与曹魏争雄立下了良好的基础。

汉中虎威 一身是胆

建安二十三年(218年)刘备率军进攻汉中,黄忠军受到魏军重重包围未能如约而返,赵云闻知后便带着数十骑的小部队冲入敌阵,救出老将黄忠及受伤的张着。而后魏军凭着优势数量将蜀军重重包围。赵云从容镇定,当机立断,命令大开营门,偃旗息鼓,独自一人站在营前,以待魏军。见赵云不动如山,怀疑设有伏兵,于是反身就撤。此时赵云下令打响战鼓,又令蜀军以弩箭射向曹军,曹军为之惊骇,自相蹂践,溃不成军,蜀军取得胜利,是为汉水大捷。次日刘备亲自来到赵云兵营察看昨日战斗之处,赞叹说:“子龙一身是胆也!”军士呼其为“虎威将军”。

苦心劝谏 忠心护主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关羽兵败身死,221年刘备称帝,欲顷全国之力进攻东吴以报关羽被杀之仇,赵云苦心劝谏,然而此时的刘备已被愤怒冲昏了头,什么也听不进去,最后刘备中陆逊之计兵败于猇亭,逃回永安(今四川奉节),赵云来援进军至永安,吴军退兵,但蜀国已元气大伤。

誓师北伐 壮志未酬

建兴元年(223年)刘备死于白帝城,刘禅即位,诸葛亮作出师表准备出师伐魏。此时年届古稀的赵云决心尽自己最后之力以报刘备知遇之恩,挺身而出,三国演义做了以下的描写:

忽帐下一老将,厉声而进曰:“我虽年迈,尚有廉颇之勇,马援之雄,此二古人皆不服老,何故不用我耶?”众视之,乃赵云也。孔明曰:“吾自平南回都,马孟起病故,吾甚惜之,以为折一臂也。今将军年纪已高,倘稍有参差,动摇一世英名,减却蜀中锐气。”云厉声曰:“吾自随先帝以来,临阵不退,遇敌则先。大丈夫得死于疆场者幸也,吾何恨焉?愿为前部先锋。”孔明再三苦劝不住。云曰:“如不教我为先锋,就撞死于阶下!”

之后赵云、邓芝所率偏师进至箕谷(今褒城县北)以为疑军,途中赵云连斩韩德一门五将,但却遇魏军主力被6万魏军困于凤鸣山下,赵云拼死力战八将,从辰时杀至酉时,不能脱走,只得下马少歇,且待月明再战;却才卸甲而坐。此时此刻,年届古稀的赵云回忆往事如过往云烟,一幕幕征战中的腥风血雨,一阵阵军旅间的喜笑悲愁,纷纷出现在这老将军的眼前。

电影“见龙卸甲”片中的“卸甲”二字相信便是来自于此,本片就是由此开始,故事发端于赵云在凤鸣山一役被困间,一个虚构的人物罗安平与赵云细谈前尘过去,他们在“为何而战”一命题上引起了激辩。

回到最初,影片中的赵云谈起当年从军的初衷是:希望能在大汉的版图上杀一个大圈,最后能有一个家。然而如今又回到了原点,而又被诸葛亮当成诱敌之傀儡,寄望曹婴和赵云的大战,能让他暗渡陈仓,用全军在三个时辰里攻下魏之主城六郡,赵云感于一切成败转头成空,本片最后以赵云卸甲冲向敌阵三国归于晋作为结尾。

三、赵子龙的将道

以上是本片的观点,然而真实的状况又是如何:

赵云与诸葛亮自博望坡之后一起并肩作战三十余年,诸葛亮多次再是关重大的任务都说:“非子龙不可”,由此可看出赵云在诸葛亮心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当时五虎大将的关羽、张飞、马超、黄忠都先后辞世,只剩赵云一人, 诸葛亮受刘备的三顾之礼,赵云与刘备立下“终不背德”的誓言,当年他们二老看着年幼的刘禅,想起白帝托孤的刘备,想必有着“老兵不死;只是逐渐凋零”之憾!诸葛亮作出师表在后主面前誓言光复汉室,言末:临表涕泣不知所云;赵云以“如不教我为先锋,就撞死于阶下!”之豪语回应之,二老一文一武正如蜀国最后的两大支柱,他们都愿为蜀国燃尽自己的最后生命,此情此景,诸葛亮又怎可能以赵云为诱饵暗渡陈仓攻魏。

真正的史实是关兴、张苞来援解了赵云被困凤鸣山之危,而他又亲自断后,一步一步保护蜀军撤退。魏军慑赵云之勇,不敢来追,蜀军兵马,独赵云一路不损一兵一骑,整军而还。当时赵云军中有多余的绢布,诸葛亮下令分给将士。赵云却说:“我军军事失利,为何要赏赐呢?请将其物全部入赤府府库,在十月的时候再给众人做冬衣。”

当初刘备完成三分天下之局欲分封成都内房舍及城外园地桑田与诸将,赵云以天下百姓为重言:“霍去病以匈奴未灭,无用家为,今天下未定,未可求安也…。”

当刘备欲举兵攻吴以报关羽被杀之仇时他劝道:“汉贼之仇,公也;兄弟之仇,私也,愿以天下为重。”语出真诚,铿锵有声,他的心中没有自己,只有兴复汉室之志。

在刘备军诸将中,赵云的资历仅次于关羽、张飞,又有救主之功,然而刘禅在位时官位只居中护军、征南将军,封永昌亭侯,最后迁镇东将军,后世有学者因此认为赵云并未得到重用,过于愚忠。

然中护军一职乃是负责统率蜀中央的武将与禁军,并负责选拔武官。然当时五虎大将的关羽、张飞、马超、黄忠都先后辞世只余赵云一人,或许对于这位“义贯金石”的老将而言他知道他必须为蜀国兴复汉室之大业留下基础,对于当年从他手底下救出的“阿斗”而言他有着不可言喻之情,此一职对于他或许是出于自愿。

他当初与刘备相遇时曰:“云奔走四方,择主而事,未有如使君者,今得相随,大称平生,虽肝脑涂地,无恨矣。”他真的无怨无悔的依了他的誓言过了一生。

这就是赵子龙的将道!!

他并没有白忙一场,即使日后天下归晋,但他留下了他的将道,他成了中国的武灵,一世一世的守卫着这片神州大地。@*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赵云,字子龙,是《三国演义》蜀汉五虎将之一,素有“虎威将军”及“一身是胆”的美誉。其实赵云最令人后人称颂的不只是他的骁勇善战,而是他有不同凡响的优秀人格。
  • 有一次,他往京城考试时投宿旅店,深夜正聚精会神的在灯下读书,却有人敲门进来,原来是旅店主人的美貌媳妇。她年轻新寡,白天见到投宿的狄仁杰斯文儒雅,不由的萌生爱意,借机亲近。
  • 每当刘秀大军作战在行军空隙时,军中诸将并坐论功,唯独他退避大树下,从不谈论自己的功绩,因此军中都称他为“大树将军”。
  • 腹黄享是战国时代墨家弟子。晚年时他的儿子杀了人,秦惠王对他说:“先生年龄大了,而且只有这一个孩子,我要下令官吏,不再追究这事,先生可以放心了。”
  • 明朝濮阳人刘滋年青时是个秀才,家里穷,一年遇到水旱,于是把家里二十亩地全部变卖掉,贷钱给人,取什分之一利,十几年下来积攒了一万两银子。刘滋为人慷慨,注重诚诺,善于心计。
  • 孙权那时才18岁,整日悲伤哭泣,无法处理朝政。谋士张昭对他说:“如今天下大乱,豺狼当道,只顾悲伤而不理国事,好比开着大门把强盗请进来,必将自取其祸。”孙权觉得他说得很对,从而擦干眼泪、换上朝服,登朝理事及视察军队,稳定了军民之心。
  • 孙权有用人之明,在危急存亡之秋,尤其表现得特别突出。他先后重用周瑜、吕蒙、陆逊等人为统师,都是拔擢得当。
  • 康熙皇帝虽然在八岁的幼龄就登上皇位,从小他就知道好学,负责教导学问的先生主要以讲解儒家经典和史书为主,他认为史书让我们在处理事务时可以明白得失,其次才是学习诗文。
  • 当时学校测试士子,许容的一个朋友偷了他的文章,得到了第一名。他的朋友得意忘形,见人就吹嘘,甚至还在文章真正的作者许容面前自夸。许多朋友都为许容感到不平,想当面斥责那个无耻的人。
  • 当司马光还在乡下时,曾以教书为业。师生在一起时,饭菜都很简单,并且从不饮酒。司马光在讲授时,特别强调孝、悌、忠、信的道理,而且娓娓道来,不知疲倦,学生们都很感动。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