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传美术

文艺复兴盛期(18)达芬奇的贡献和影响

周怡秀
font print 人气: 1737
【字号】    
   标签: tags: , , , ,

雷奥纳多.达芬奇传世的作品极少,画幅也不大,然而他仍然被公认为历史上最伟大的天才和艺术家之一。至今人们仍津津乐道于他的经典名作,惊叹于他多方面的才能,敬服他追根究底的求真态度,以及他对美独特的领悟力和原创力。由于达芬奇在科学研究上的突出表现(注1),后人也视之为科学家与发明家,甚至认为如果达芬奇将其科学研究公诸于世,可能会影响当时的科学发展。不论如何,达芬奇最重要的使命毕竟还是在艺术上 — 是他在美术成长的关键时期将人类的绘画引领到成熟甚至完美的程度。基本上他达成了任务,但是他显然有能力做得更好 — 达芬奇临终前的痛悔,也说明了这位天才对自己的使命是心知肚明的。

回顾达芬奇一生的艺术创作,多数作品都没有完成,这一点也经常为人(特别是他的委托人)所诟病。即便如此,从他所留下的少数真迹和手稿来看,达芬奇在艺术上的成就和贡献,已经是洋洋可观。
达芬奇艺术最大的特点,是他“求真”的精神,认为只有“真实”才是神的意思(注2)。他把绘画视为一门科学,讲求方法,要求客观。“求真”不是对事物表象的粗浅模仿,而是要洞彻事物的本质和原理。因此他借助科学,深入了解事物和生命的内在结构、性质、成因和运作方式等等。他在解剖、数学、植物、地质等等方面的研究确实有力的帮助了他艺术上的写实表现;但不可否认的,这些耗费时日研究也是使达芬奇分心不能专注于艺术的主要原因。



达芬奇在佛罗伦斯的纪念像

然而达芬奇认为涉猎广泛是必要的,因为只有全盘了解自然,才能真实表达万象。他认为只擅长某种题材或“只能画好一样东西的画家 ”不值得称颂(注3)。达芬奇在《论绘画》中写道﹕“画家应当像一面镜子,真实地照映出镜前的万事万物。如果要画人物,就要像活生生的人。要画白云,就要像真正天空中飘浮的白云。不但如此,还要用心灵之眼去吸收眼前的一切,找寻其中的意义。”所以达芬奇的作品中,从人物主体到周边的一草一木,以至远山、天空都有理有据的铺陈在画上;也由于掌握了自然的原则,即使是想像构思的东西也会符合逻辑而有真实感。此外达芬奇的创作构思兼顾外形和寓意,肖像也从外表到内心无所遗漏的刻画。所以达芬奇的求真,是从深层到表面、从精神到物质的全面写实。

综合达芬奇在绘画技法和观念上的贡献,主要有以下几点﹕

1. 晕涂法的运用﹕不用轮廓线而直接以明暗来界定形状,是更接近于真实视觉感受的画法。光线除了突显人物之外,细腻的渐层变化还可以使人体皮肤显得柔和,调子更丰富,营造出神秘的气氛。这种手法直接影响到威尼斯画家如吉奥乔尼和提香等人,并且延续至巴洛克以后。

2. 空气远近法﹕这个表现法来自达芬奇对大气现象的实际观察。由于越远彩度越低,偏寒色的低彩度有助于空间的推远和突显前景主题。同时从朦胧的雾气中表现了空气湿度和光线透明流通的生机感。这个达芬奇特色的背景处理法不仅改变了米兰画派画风,后来的拉斐尔(Raphael), 沙托(Andrea del Sarto)和巴托罗缪(Fra Bartolommeo)也都学自达芬奇。

3. 宾主关系﹕15世纪的画家有时在背景处理时过于琐碎、僵硬,经常干扰到前景的主题的视觉效果。达芬奇则合理解决了宾主之间的关系,简化背景或统合画面的秩序(例如以透视法),使背景服膺于整体需要,以强化主体的重要性。

4. 在真实与理想中找到平衡﹕文艺复兴早期的画家在模仿自然的时候,往往未能兼顾美感。而达芬奇写实的同时还能“赋予笔下人物优雅的风采”。他主张速写时应该多“挑选美丽的容貌”(注4)作为创作的资料库存,所以他笔下人物形象优雅而真实。而《最后的晚餐》中真实生动的历史场景结合著画面均衡、和谐又充满律动的构图,更是写实和美学原则的空前完美结合。

5. 达芬奇对描写人物内心的经验也给予后人启发。如《蒙娜丽莎》以表情和眼神传达了人物的内心世界,或如《最后的晚餐》中以肢体动作和手势来表达众门徒的情绪反应和心理状态。《论绘画》中如此记载着﹕‘绘画中最重要的事是人物的体态应表现出他的内心状态,如渴望、鄙视、愤怒和同情等等。…’所以在达芬奇笔下的每个人物都是有灵魂,有情感,有思想的。

达芬奇思想活跃,不墨守成规,固然是他能突破旧有形式的原因之一。但是他绘画上的创见主要还是出自于对“理想美”的直觉和对“真实”的坚持,这也是一个艺术家的本分。达芬奇的成就也在告诉后人,所谓“创新”或“个人风格”不是外求而来的,画家个人的特质和魅力就在他真诚创作的过程中一览无遗。

达芬奇留给人们当然不只是那些少量又未完成的作品,他的大量手稿也向世人展现了一个勤奋不懈,严格律己、理性求知的孤高灵魂。除了科学的部分外,他也告诉了世人如何观察事物和人性、如何运用联想激发创作灵感、如何有效掌握事物外形,如何整体构思画面…这些都足以教导后进如何真正的去完成艺术作品。达芬奇本人虽然没有一个出色的弟子继承他的艺术,然而后世却有无数的画家从他那里得到启发,延续和维持了文艺复兴盛期以来数百年西方绘画艺术的正统。达芬奇作为使绘画达到成熟的第一人,也算是不辱使命了。@*

 

(注1)如同达芬奇无法完成许多艺术的计划一样,科学计划也同样未能完成。他的理论散在各个笔记本中,通常是以左手反向书写。他科学研究的特色在于能将“真实”结合“理想”— 对美的追求。由于解码不易,他的研究在有生之年并未传播开来。许多人认为如果达芬奇的科学见解当时能公诸于世,可能会革新16世纪的科学领域。他在许多领域的观点甚至超越当时科学界﹕例如血液循环、视觉的生理构造;对气象和地理的研究;月球对潮汐的影响;水力学的研究…他也可能成为比重计的设计者,他的运河工程计划至今可行。达芬奇构想的许多机械中,有些是有发展潜能的,如潜水艇。他的飞行研究即使不可行,却也将飞行的条件(如设备、空气动力的原则)作了初步而具体的设想。

(注2)达芬奇手稿中有以下文字﹕“画家绘画神圣的对象时,若不以真实为基础,那就是亵渎神明。”“最值得称颂的绘画是模仿得惟妙惟肖的作品。”

(注3)绘画论﹕“只能画好一样东西的画家,比方说裸体画像、头像、衣褶法、动物、风景或其它诸如此类的小事,而不去经营其它事物,这种画家也没什么值得称颂的。”因此他不同意波提且利认为背景只是陪衬的说法,对以人体为唯一主题的米开兰基罗也不认同。

(注4)“画家主要的优点在于他能赋予笔下人物优雅的风采。画家若非生就此特长,应该养成随时留心观察的习惯﹕四下观察,从许多公认的(而非出自你自己的判断的)美貌中挑选最动人的部分,因为你可能会自我欺骗,选择与自己形似的容貌…”从《论绘画》这些陈述来看,达芬奇在审美上也是力求客观的。(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达芬奇的第一次米兰生涯以法国军队入侵而告终。他和弟子随从等人离开米兰后经过了曼都瓦、威尼斯等地。经过曼都瓦时,应女侯爵依莎贝拉.德斯特所求画了一幅肖像素描;在威尼斯停留的三个月期间,对吉奥乔尼等威尼斯画家也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 1506达芬奇受法国统治者Charles d'Amboise的征召再次回到米兰为其宫廷效命,然而同时佛罗伦斯的市议会也不断催促达芬奇回到佛罗伦斯完成《安加里》壁画。最后在法国驻佛罗伦斯大使的介入之下,达芬奇得以留在米兰并且受命成为法王路易十二世的宫廷画师。达芬奇首先为了解决与圣母无原罪胎始兄弟会的画作纷争而画了第二幅《岩窟圣母》,并且在法王的要求下重拾佛罗伦斯曾经创作的题材《圣母子与圣安娜》。
  • (大纪元记者施迪文澳大利亚悉尼报道)澳洲音乐家Alex Hadchiti,4月2日在观看了神韵纽约艺术团在悉尼娱乐中心的首场演出后说,他看到了一场正在发生的文艺复兴。
  • 大约在设计《安加里之战》的同时,达芬奇已在着手另一幅气氛完全不同的作品,也就是被称为《蒙娜丽莎》的著名肖像画。这也是达芬奇在第二次佛罗伦斯时期流传下来唯一完整的作品。关于这幅作品的创作动机,有这么一种说法﹕达芬奇看到年轻气盛的对手米开兰基罗创作《大卫》后广受爱戴,心中颇不是滋味;激起了他也想在绘画领域创作一幅惊世之作的野心,于是有了这栩栩如生的《蒙娜丽莎》。不论事实如何,达芬奇确实对这幅作品十分看重,在日后迁移时总是带着它。这幅画最后随着终老于法国的达芬奇到了异乡,达芬奇死后归法国王室所有,最后成为卢浮宫的镇馆之宝。
  • 【大纪元4月15日讯】(据中广新闻报导)根据最新的历史考证结论,十五世纪科学及艺术奇才“达文西”是女奴之子,他的父亲和母亲也没有任何婚姻关系。
  • (大纪元记者肖妍意大利米兰报导)神韵巡回艺术团在欧洲14国32场演出圆满结束后,已移师意大利名城米兰,4月15、16日将在米兰Allianz Teatro剧院有两场演出。米兰这一文艺复兴文化诞生地正翘首以待神韵艺术家们的表演。
  • (大纪元记者李泓意大利采访报导)4月15日,美国神韵艺术团在文艺复兴的发源地意大利米兰的首场演出获得巨大成功,独特演绎的中国正统文化感动了艺术之都米兰,从始至终,每一个节目都赢得了了现场观众数度掌声,对文艺具有高度鉴赏力的意大利人毫不吝啬的给予了东方神韵最高的评价。
  • 1514-至1516年间达芬奇旅居罗马,米开兰基罗和拉斐尔也正好都在罗马为教廷工作,形成了文艺复兴三杰荟集的艺术鼎盛时期。达芬奇在罗马也与再度得势的美迪奇家族重逢,因为罗伦佐的儿子乔凡尼在朱里亚斯二世死后继位为教宗,即里奥十世。教宗曾经委派达芬奇作画,但是对达芬奇的工作方式和效率感到不耐,宁愿重用后起之秀拉斐尔 。幸好教宗的兄弟朱里安诺十分敬重达芬奇,让他住在在梵帝冈的Belvedere宫中。此时达芬奇对创作的兴趣似乎不大,主要致力于科学研究。但是他最后的几幅作品 —— 包括最后的油画《施洗约翰》和那幅知名的晚年自画像,应该是在罗马的这段时期完成的。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