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海漫游】文物大展──兵马俑

嫣华、翠燕采访报导
font print 人气: 28
【字号】    
   标签: tags: ,

【大纪元5月18日讯】“兵马俑特展”于2000年在台北历史博物馆的第一次展出,当时造成很大的轰动;而在2007年第二次来台湾的特展,则是在台中市科学博物馆展出。由财团法人国立自然科学博物馆文教基金会、国立自然科学博物馆与陕西省文物局共同合作的“秦代新出土文物大展──兵马俑展Ⅱ”,引进由陕西省考古队在第二号坑与陪葬坑发现的绿面跪射俑、彩绘跪射俑、青铜仙鹤、石铠甲等28组一级文物,以及新出土尚未发表的春秋战国青铜、陶制礼器与生活用具等共116组件珍贵考古文物,带给我们一场难得的艺术飨宴。

具有人类学博士身份同时也是这次策展人的何传坤表示,这些具有两千多年历史的兵马俑的价值无法用金钱来计算,每一件陶制的标本都很重,不能让它稍有碰触而有所损伤,所以在搬动的时候,要很小心的处理,搬运的难度很高。又因为台湾地区有地震,所以在兵马俑腰部的地方,加强固定,并且把它们围起来,在严阵以待的情况下,才能让它们成功的展出。

揭开秦始皇陵墓的面纱

国立自然科学博物馆林宗贤馆长表示,兵马俑坑是秦始皇陵的陪葬坑之一,自1974年陕西农民在打井时,挖到陶俑俑头开始,兵马俑就一直深受全球考古学界的重视。结构复杂的秦始皇陵为仿照其生前的都城咸阳的格局设计建造,除了陵园区外,还有相当庞大的从葬区。除了陵墓是安放秦始皇棺椁的地方,在陵墓四周有181座大小、内容、型制各不相同的陪葬坑,主要陪葬坑有兵马俑坑、文官俑坑、水禽坑及百戏俑坑等,是现今了解两千多年前秦代帝国面貌与生活文化的珍贵文物。其中包含陶俑、陶马的数量高达六、七千个,它的出现,举世震惊。展览场中,完整的呈现了兵马俑军阶与军种,让历史在现场重现,包括将军俑、军吏俑、武士俑、骑兵俑、跪射俑及御手俑。

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王公贵族就有厚葬的习俗。在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记载,秦始皇从13岁继承王位起,就开始为自己修陵造墓,修建时间长达39年,期间动用了70万人参与。工程之浩大,实在是现代人所无法想像的,所以秦始皇的排场,大概在中国历史上是排行第一名的。

秦始皇嬴政,出生于春秋战国时期,39岁时并吞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国家──秦朝。自称始皇帝,同时宣称其子孙延续万世,代代承袭。然而,秦朝却只有15年就灭亡了,这个事实和秦始皇的理想显然有天壤之别。

何博士道:“在秦始皇墓附近,陪葬坑应该有五百多处,未来这个工作量还相当的大,慢慢再挖下去的话,触动的东西会更多”。不管陪葬坑装的是人,还是俑,数量都大得让人怵目惊心,看的虽然是展览,但两千多年前的历史大戏,也同时上演。人们不禁要问:为什么动用这么大规模的陪葬坑呢?到底秦始皇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到底秦始皇的陵墓有多大呢?根据发表的考古报告上说,它的规模相当于5个国际足球场那么大。作为第一个统一全中国的统治者,秦始皇的陵墓和地宫都大得惊人,而长城的规模更不是一般人能想像的;当时秦朝是很强大的,那么为什么它却在短短的时间之内就崩溃了?就如同璀璨的烟火一样,在绽开出万丈光芒的同时,戛然而止。莫非就如司马迁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引述西汉政论家贾谊对秦朝亡国的看法中说的:“仁义不施,攻守之势异也。”

秦王朝期间,铲除的对手人数超过140万人,在书中的捷报单中写着:“破赵于长平,四十万尽杀之。”照这样看来,造下那么多的杀生之业,是不是也是造成秦王朝快速灭亡的原因之一呢?

秦朝──精准的写实技法塑造了兵马俑

兵马俑的声势浩大,然而什么是“俑”?在《说文》中记载,俑是偶的假借字,是指殉葬用的“人形明器”。这也就是为什么孔子在《孟子•梁惠王上》篇中说:“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
据了解,商代以前是以活人陪葬,到春秋战国以后有的是用木头,可是到了秦代又改用陶做的俑。它跟前面的商代不一样,跟后面的汉代也不太一样。

专家认为兵马俑埋在地下的时候,它的温湿度没有问题,可是它一出土以后,跟空气一接触就会发生化学作用。在二号坑人们发现有彩俑的画,对照之下,才发现原来兵马俑并不是全是灰黑色的,而是彩色的。传说中,那个既大又壮观的阿房宫毁于项羽之手,而那些被深深埋在地下的兵马俑,当时也受到大火的波及,有些俑的脸上被染成黑色的部分,据说就是曾经被烧过的痕迹。

当我们来到兵马俑的面前,发现兵马俑竟然是那样的逼真,一尊尊活灵活现的彪形大汉就这么站立在眼前,真是令人叹为观止。秦俑一般的高度差不多有1.8米左右,可以说是大力士的形象。这不禁让人怀疑,到底是秦朝的人真的长得这样呢?还是那些陶工塑造出理想化的秦朝将士?

数量高达数千个的秦俑,据说找不到两个面貌相同的。因为秦俑的制作方式是先以模型做出人头的粗胚外型,然后再一个一个进行细部雕刻。陶匠蓄意追求各个俑长相上的差异,无论是在五官、发型、胡须等等都力求不同。这真是让人觉得不可思议,万万没有想到,早在两千多年前的秦朝,他们早就用精准的写实技法塑造兵马俑了。难怪何博士也如此说道:“整个兵马俑的发现,在中国美术史上,工艺技巧已经到了颠峰。兵马俑不仅在考古学上是一个重要的发现,在艺术史上,同样也有极高的价值”。

陶工被活埋?

陶制品和雕塑不同的地方,在于陶制品的里面必须是中空,不能有任何支架,所以越大的作品就越重,相对的难度就越高;另外还有不同的地方是,如果要直接烧窑的话,在塑陶之前,要仔细的做好练土的动作,否则拿着留有空气的陶土去做作品的话,在烧炼的过程中,很容易产生爆破的情形。

据说在台湾跟中国大陆有很多人都做过实验,大家发现当下面作品完成后,上面的身体再放上去的话,整个俑是会垮掉的。

陶艺家吴让农讲到一个很关键的问题,就是再高明的行家也无法掌控窑里的世界,陶器在火的熔炼下会产生很多无法预料的变化。现代的陶艺家使用的是可以控制温度的电窑、瓦斯窑。而在古代当然没有这些设备了,不仅如此,而且秦俑还是超乎寻常的大作品,所以即使对现代陶艺家来说,也是有难以克服的难度的。

秦俑之所以让人觉得震憾的原因,除了它的历史悠久、数量庞大之外,还有就是在历史上,从来没有看过这样形态比例的陶制品,所以可以说是绝无仅有的。

综观来看,从秦朝以后所出土的雕塑品,不论在形体的比例上,或是雕塑的技法上,竟然都看不到秦朝的技法,为什么秦俑的雕工就如同昙花一现的消失不见了呢?所以人们不得不怀疑那些陶工被活埋了。

绿面跪射俑 

1999年9月10日,考古团队在二号俑坑只发现6件,参展的这一件绿面跪射俑就在其中,这是一个相当奇特的跪射武士俑,面部颜色迥异于其它已出土的秦俑的肉红色或粉白色面孔。绿面跪射俑属一级文物,重130kg,高123cm。整个俑均施以彩绘,面部绿色彩绘尤其完整,白色眼白,黑色瞳孔,目光炯炯有神; 黑褐色漆皮为发,红色头巾发带;黑褐色漆皮为甲,红色甲带,右披膊红色甲带较左边更为清晰。左右手彩绘保存较好,左手较右手彩绘色调上红一些,左手有一块大约5X5cm无彩绘;领为蓝色,后领有约15cm发黄彩绘;袖口为蓝色,有斑块状黄色;战袍为白色,有斑块状缺失;第二层战袍为蓝色;长裤为绿色,左右膝部均有缺失。


秦 绿面跪射俑。此件高123公分重130公斤绿面跪射俑,1999年在兵马俑2号坑未遭火焚出土的6件彩绘俑之一,是千余件出土秦俑中所仅见,特别是他绿色的面孔,成为研究秦俑课题的谜。(大纪元 / 白亚仕摄影)

这个绿面俑的颜色,到底为什么是绿的?当然有很多种说法,有人认为这是因长时间埋藏,或有其它物质使其颜色发生化学变化;也有人认为是秦代工匠刻意模仿某些肤色较深的真人绘制的;还有人认为可能是某个工匠的恶作剧。还有一种说法,认为这个陶工当时心情不太好,因此就把这尊的脸变成绿的。何博士认为:“其实这个绿色跟裤子的颜色是一样的。这一件可以说是国宝级的,此展回到大陆就不太可能再出来了,所以显得特别珍贵、重要”。

这些沉睡了两千多年的兵马俑成为人们瞩目的焦点,它们不但受到全球考古、学术界的重视,同时也引起了很多的话题!文物无法复制,历史不能重来,何传坤深知文物保存的重要,希望人人都能养成重视文物的观念,因为每一件记录着时光岁月的文物,都是无价之宝,它们都是胜过千言万语的历史见证。@*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陈冠宇觉得要诠释一首乐曲一定要注意原创者内心所要表达的东西,演奏者必须忠实的呈现出来。即使呈现的方式不同,演奏者可以有自己的想法,跟自己的不同的创新,但是一定要注重原创者所要的东西。
  • 胶彩画源于中国唐朝时期,当时是被用来绘制金碧辉煌的宫廷建筑,承传到日本之后,他们将胶彩画发扬光大,广为画家所喜爱,发展到后来更成为日本的国画。金跟银很明显的有突出的感觉,这也是胶彩画特色中,一种具有别致的装饰作用。
  • 黄老先生的魏碑书法不但独步艺坛,而且远近驰名,除了在国内各大展览常有个展联展外,并先后在美国、法国、瑞士、德国等国举行个展,深获各界好评。其作品广受各地及友邦人士珍藏。
  • 【大纪元3月19日报导】(中央社记者黄贞贞伦敦十八日专电)中国政府镇压西藏民众引发的怒火,今天烧进大英博物馆。两名不满中国粗暴对待西藏抗议民众的英国男子,下午进入兵马俑特展展场,在两尊兵马俑身上挂上抗议牌子,顿时警铃大作,警方赶到后将他们驱逐出馆;博物馆人员表示,被挂牌的珍品都未受损。
  • 【大纪元3月19日报导】(中央社伦敦十八日法新电)英国两名亲西藏示威者今天说,他们在伦敦大英博物馆一场大型展览展出的兵马俑脖子上,挂了反中国标语。
  • 在密闭没有光线的情况下,我们可以想见当年的工匠们,拿着烛光一笔一画的在每一寸壁面上勾勒出细致繁复的图案,他们要付出多少时间和毅力才能完成这一座宏伟的石窟,凭借的只是一颗对神佛敬仰与奉献的心。
  • 敦煌石窟的开凿,前后经历了十个朝代,贯穿了千年的历史,古老的敦煌似乎不受时光洪流的影响,石窟中凝结着各个朝代的艺术文化,静静的述说着当年它们的辉煌故事。因为保存了从五胡十六国到元朝之间各朝的文化特色,壁画中除了众多伟大的神佛画像之外,工匠笔下钜细靡遗的记录着当时供养人形像的部分,尤其具有考古价值。
  • “寻找国宝新感动!”台湾国立故宫博物院北部院区推出“沉浸故宫数位展——捕捉灵光:寻找新感动”新媒体艺术展,结合投影、互动科技与沉浸式剧场等创新体验,全新演绎故宫《谿山行旅图》等经典文物。故宫欢迎民众阖家莅临参观,感受艺术的灵光。
  • 台湾国立故宫博物院表示,四月春暖花开,正是春游好时节,故宫北部院区推出第二季“国宝聚焦”等珍品,邀请民众品味书画雅趣,共享春日美好时光。
  • “情”字是描述心的距离,举凡君臣、师生、亲子、手足、夫妻、知己及陌路、神凡,都有情的展现空间。故宫南院“翰墨空间–故宫书画赏析”12月30日起以“情为何物”为题展出26(组)件书画,呈现人世间不同情感的面貌。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