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家故事:依法不依人

font print 人气: 150
【字号】    
   标签: tags: ,

释迦牟尼佛涅槃后不久,释迦牟尼佛弟子阿难在摩竭陀国首都王舍城修炼,当时他住在城北迦兰陀竹园的竹林精舍。

一天早上,阿难打算入城乞食。由于时间尚早,阿难就顺道去探访一位婆罗门。见面寒暄后,那个婆罗门就问:你们当中,有没有哪一位僧人的能力,与释迦牟尼佛一样?

阿难回答说:没有,因为世尊是法的先觉者、教导者,所有的僧人,都是依从佛陀的教导而成就的,就从这一点来说,是没有任何僧人能与世尊等同的。

此时,奉摩揭陀国阿阇世王之命,在王舍城督导建设工事,以防御跋耆国来犯的大臣禹舍,也正好来访,就加入了他们的谈话。大臣禹舍对释迦牟尼佛涅槃后,僧团的运作方式也感到好奇,就接过话题,问阿难说:你们当中,既然没有一位僧人能和世尊一样,那么,有没有哪位僧人,是释迦牟尼佛生前所指定的接班领导人,来作为你们的依靠呢?

阿难回答道:没有。

大臣禹舍又问:那么,有没有哪位僧人,是僧团大众推举出来的领导人呢?

阿难回答道:也没有。

大臣禹舍好奇的问:如果是这样,那你们如何保持僧团的清净与和合呢?

于是,阿难就告诉大臣禹舍说:我们是“依法不依人”。我们沿着村落游化,在每月十五日集会举行“布萨”,大家依佛法、戒律,以彼此发问的方式反省检讨。如果有过失犯戒的,就依佛法、戒律的规定来处置,所以我们僧团得以维持和合。

这里为大家解释一下,阿难所说的“布萨”,是一个梵文音译词,本为净化自心的意思。“布萨”的举行:一方面是为信众们受持佛教戒律,使他(她)们住于清净之戒行,过着清心寡欲的生活;一方面僧人们念诵佛教戒律,一一对照佛教戒律,严格的检查自己是否有违背佛教戒律的地方,若发现有则要当众坦白,当众忏悔,并按佛教规定来进行处置,从而收到使僧众能自新,僧团能纯洁,释迦牟尼佛的佛法能在世间尽可能长住不坏的效果。“布萨”是每一位僧众都必须参加的,而且按规定在“布萨”开始前,与会者若已发觉自己犯了戒,则必须先依戒律当众忏悔。

大臣禹舍再问:你们当中,有值得恭敬、尊重,让僧众们愿意跟着他学习的吗?

阿难回答说:有的。如果有具足持戒圆满、多闻深入、作善知识、身心远离、乐于禅观、衣食知足、正念成就、精进修行、圣慧明达、漏尽解脱等十种成就的僧人,就是大家恭敬、尊重,乐于跟他学习的对像。

大臣禹舍当下深表赞叹。

从这里可以看出,释迦牟尼佛涅槃后,他的弟子们都是按照师父留下的戒律、佛法与修炼形式在修,而并不是依靠其他的什么人。这也许就是在释迦牟尼佛离世之后,佛教依然能够继续存在,并在世界上传承二千余年没有消失的一个原因吧。

(资料来源:《长阿含第二游行经》)

转载 正见文章:http://www.zhengjian.org/zj/articles/2008/5/15/52863.html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释省常是北宋时期著名的净土宗僧人。释省常俗姓颜,字造微,浙江钱塘人,生于五代十国时期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
  • 密勒日巴的师父是马尔巴。马尔巴有一个儿子,名叫打马多得,他不仅是马尔巴的爱子,还是马尔巴的弟子之一。马尔巴对打马多得寄以很大的希望,希望他将来能够广传密教佛法,利益众生。然而打马多得却在修炼中没有严格要求自己,因为一念之差而早逝了。
  • 释迦牟尼佛有一位弟子名叫目犍连,他在修炼中拥有很大的神通。今天就讲一个有关目犍连的故事。释迦牟尼佛讲法时,不光有人类这个空间的弟子们在听,就是另外空间也有许多生命在听。佛陀说法的法音,在一定范围的宇宙空间中的生命们都能听到。
  • 佛陀波利是北印度罽宾国(位于今克什米尔一带)僧人。他出家后坚定修炼,发誓为了佛法可以舍弃一切,乃至自己的生命。他非常向往佛家神圣们留下来的灵异圣迹。
  • 昙无忏是中天竺国人,六岁丧父,随母亲以织毯为生,后来母亲见到僧人达摩耶舍,看他得的供养物品很多,便让儿子做了他的弟子。十岁时,昙无忏便显出超凡的聪敏,每天读经一万余言,二十岁时,昙无忏已能背诵佛经二百余万言。
  • 释昙荣,俗姓张,定州(今河北定州)人,十九岁时成为书生,却对佛法修炼很感兴趣。不久投入灵裕法师门下。
  • 后来又有一个人来到莲花池边,用手把莲花连根带叶拔起,并且把莲花弄的乱七八糟。僧人却发现池神根本就没有管,没有责备那个人,闷不吭声的。
  • 明朝太祖洪武年间,安东集市上来了个女尼,法名寂性。她来到集市之后,托钵乞食,有时候人们便把残羹剩饭,或刚开始变质的食物倒在她的钵里,她都照单全收,只要填饱肚子就行,对于味道是好是坏,爱吃什么,不爱吃什么,一概都不作计较。
  • 马尔巴不顾阻拦开始了第三次印度之行,他一路前行,与来藏传法的阿底峡尊者相遇。在谈话中阿底峡尊者告诉马尔巴,他的师父大成就者那诺巴已经圆寂了,现在已经成为非人部众的首领,应该是不会见人的。
  • 有一次,释迦牟尼佛住在瞻波城恒伽池边,正好当地僧团里有一位比丘(比丘也就是佛教中的男性出家人,僧人之意),他犯了过错,违背了佛教戒律,被其他比丘发觉了,于是大家都起来指责他。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