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相声史《宋代百戏》(二)

相声“说学逗唱”之“说”的部分﹙下﹚
汉霖民俗说唱艺术团提供
font print 人气: 4
【字号】    
   标签: tags:

﹙续前﹚
四、 “舌辩”
提到谈古论今、如水之流的“舌辩”,显然继承了“俳优”滑稽多变的传统,例如《清平山堂话本》里<快嘴李翠莲>的快言快语︰

“公是大,婆是大,伯伯姆姆请坐下,两个老的休得骂,且听媳妇来禀话:你儿媳妇也不村,你儿媳妇也不诈。从小生来性刚直,话儿说了心无挂。公婆不必苦憎嫌,十分不然休了吧。也不愁,也不怕,搭搭凤子回去吧。也不招,也不嫁,不搽胭粉不妆画。上下穿件缟素衣,侍奉双亲过了吧。

记得几个古贤人:张良、蒯文通说话,陆贾、萧何快掉文,子建、杨修也不亚,苏秦、张仪说六国,晏婴、管仲说五霸,六计陈平、李佐车,十二甘罗并子夏。这些古人能说话,齐家治国平天下。公公要奴不说话,将我口儿缝住吧!”

像这样的“舌辩”、“舌耕”,对后世号称语言艺术的相声影响很大,主要表现于以下 “见景生情、随机应变”以及“口快如刀、如水之流”两方面。

五、 舌辩特点——见景生情、随机应变
如有名的传统相声《扒马褂》,其中丙说风可大了,整刮了一宿把一口井给刮到墙外边去了。但跟他对话的乙不信,甲于是要想方设法要替丙圆谎︰
“……
甲︰你听着啊!你不是问他家那井怎么刮墙外边去了吗?因为他家那墙太矮了!
乙︰多矮也刮不出去呀?
甲︰他家那墙不是砖墙。
乙︰土墙也刮不出去呀?
甲︰是篱笆墙,篱笆你懂吗?
乙︰篱笆我怎么不懂啊!
甲︰懂?啊!懂就完了。
乙︰什么就完了?我问你这井怎么会刮到墙外边去了?
甲︰还没明白哪?
乙︰你说什么啦?
甲︰你不是问这井吗?噢!是这么回事,因为他家那篱笆墙年头儿太多了,风吹日晒的,底下糟了,离着这井也就二尺来远。那天忽然来了一阵大风,篱笆底下折了,把墙鼓进一块来,他早起来这么一瞧,睡眼朦胧的:“哟,怎么把我这井给刮到墙外边去了?”就这样给刮出去的。
乙︰噢,这么回事!

这就是一个见景生情、随机应变的例子,主要在表现说话人的机智。

六、 舌辩特点——口快如刀、如水之流
“舌辩”有另一个口快如刀的特点,就如传统相声《八扇屏》里讲述项羽那段<浑人>的“贯口活”︰
“想当初楚霸王项羽,目生重瞳,帐下有八千子弟兵,攻无不取,战无不胜。只皆因鸿门宴刘邦赴会之时,项伯、项庄拔剑闯入,在席前舞剑。多亏大将樊哙保走刘邦,从此斗智;张良访韩信,韩信登台拜帅,明修栈道,暗渡陈仓,智取三关,九里山十面埋伏困住霸王,霸王失机大败。

正败之时,见前有乌江拦路,后有韩信追兵赶到。抬头见江中来了一只打渔小舟,霸王点头唤之曰:‘渔家,将孤渡过江去,有薄银相赠。’渔家言道:‘你的人高马大枪沉,我的船只窄小,渡人难渡枪马,渡枪马难以渡人。’霸王说:‘那有何难,先将孤家枪马渡过江去,然后再渡孤家不迟。’

渔家闻听,顺舟靠岸,大枪搭在船上,马匹拉上舟中,一篙支开,船离江岸约有数丈,渔家言道:‘项羽听真,我等非渔人,乃韩元帅帐下大将。奉元帅之令,前来盗你的枪马,看你身为大将者,无枪,无马,无卒,孤身一人,必将落于韩元帅之手。’霸王闻听,顿足捶胸:‘悔当初不听亚父范增之言,今日果有此败,我有何面目去见江东父老,看来孤乃是浑人也。’”

﹙待续﹚(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启颜录》里所收的笑话未必都是侯白创作的,不过大部分的笑话还是来自于侯白;敦煌卷子本的《启颜录》里,将内容分成论难、辩捷、嘲诮、昏忘四类,其实还可以加上语言文字游戏,共为五类。
  • 嘲诮
    如《射不着垛》︰“宋国公萧瑀不会射箭,有一回重阳节太宗赐射,萧瑀不管怎么射都射不到箭靶子,一无所获。还被大书法家欧阳询当面作诗嘲笑:
    ‘急风吹缓箭,弱手驭强弓,欲高反复下,应西还更东,
    十回俱着地,两手并擎空,借问谁为此,乃应是宋公。’”
  • 古代众多的文学艺术形式中,笑话与相声的传承关系最为明显。段宝林在《笑话——人间的喜剧艺术》一书指出︰“单口相声与笑话最为接近,可以说是专业艺人说的笑话,不过单口相声与一般的小笑话不同,它是专业性的,篇幅较长的笑话。相声演员往往把几个小笑话串联起来,增加许多生动的细节,来表现更加丰富的内容。”
  • 笑话跟相声之间的传承关系更多的表现在艺术手法方面,以下略举数端︰
    一、歪讲
    二、吟诗答对
    三、三翻四抖
    四、方言习俗
  • 古代笑话确实为后世的相声艺术注入了许多营养因素,对整体相声艺术的形成有不容低估的影响,并构成相声系统中的主流。然而,古代笑话中的糟糠糟粕也流传到相声中来,目前相声中的一些弊端,其实在古代笑话中就有蛛丝马迹可寻。譬如说,以个人生理缺陷状况来开玩笑的内容,这在古代笑话中就屡见不鲜。
  • 提到“参军戏”的起源,经常引用的是《乐府杂录》中的一段记载︰“…后汉馆陶令石耽﹙朝代官职人名﹚有赃犯﹙贪污受贿,违犯法纪﹚,和帝惜其才,免罪。每宴乐,即令衣白夹衫﹙古代罪人通常这么穿﹚,命优伶戏弄辱之,经年乃放。…”
  • 如同许多失传的艺术形式一样,“参军戏”虽然在唐朝、五代都盛行一时,却鲜有文字记载的脚本流传下来。根据王国维《宋元戏曲考》所附的<优语集>里一些“参军戏”的故事,其中有七、八篇是较为可靠的史料,根据这些剧本内容及其他有关资料,可以归纳出“参军戏”具有如下特色︰
    一、嘲弄讽刺
    二、咸淡见义
  • “参军戏”是好笑的,是诙谐的,是幽默的,又是讲道理跟时事的,这与古代“俳优”的作用与精神是一脉相承的。“参军戏”演出的地点如果不在宫廷,就是在帅府,艺人们往往要当着帝王跟达官贵人的面前演出;而“参军戏”内容“敏感”,如果不披上喜剧的外衣,用笑话的面貌出现的话,免不了会给自身带来祸殃。
  • 不少学者早就注意到“参军戏”与相声之间的渊源关系,认为相声是由古代的“参军戏”发展、衍伸、变化而来的,因此是一种具有悠久历史、优良传统,和喜剧风格的“中国讽刺文学”。很多学者赞同从表演形式跟内容来看,古代的“参军戏”跟现代杂耍类的相声,具有百分之九十的相似性,但绝不是在“参军戏”跟相声之间划等号。
  • 宋代的百戏杂陈、盛况空前,说唱艺术臻于高潮。据文献记载推断,宋代百戏中明确属于说唱艺术的至少有︰“讲史”、“说三分”、“五代史”、“小说”、“商谜”、“合生”、“说浑话”、“说经”、“诸宫调”、“学像生”、“学乡谈”、“叫果子”、“唱耍令”、“唱赚”、“小唱”等。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