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家故事:犯戒之后必须当众忏悔出来

font print 人气: 175
【字号】    
   标签: tags: ,

有一次,释迦牟尼佛住在瞻波城恒伽池边,正好当地僧团里有一位比丘(比丘也就是佛教中的男性出家人,僧人之意),他犯了过错,违背了佛教戒律,被其他比丘发觉了,于是大家都起来指责他。

可是,那位犯错的比丘,面对大家的指责,要么是找借口搪塞,要不就是顾左右言他的逃避,不愿意承认自己的错误,不但如此,而且还对来责问的比丘怒目相向。

释迦牟尼佛知道了,就告诉比丘们说:“比丘们,将这个人驱离!为什么要忍受这位异类对大家的伤害呢?比丘们,当他的真面目还没被发觉时,大家会认为他是个好比丘,然而,一旦大家发觉他是团体中的败类时,就应当赶他离开。为什么应当赶他离开呢?是为了不要让其他真正的好比丘,被他污染的缘故”。

类似的事情,还发生过一次,时间是在一个月圆之夜,地点则同样是在瞻波城恒伽池边。

这天入夜之后,比丘们依照往例,都围坐在释迦牟尼佛的四周,准备进行每半个月一次的,由释迦牟尼佛主持的波罗提木叉的布萨。

“波罗提木叉” 是个梵语音译词,梵语原意为“善法的根本依止处”,引申为释迦牟尼佛所制订的佛教戒律。“布萨”也同样是一个梵语音译词,本为净化自心的意思。布萨的举行:一方面是为信众们受持佛教戒律,使他(她)们住于清净之戒行,过着清心寡欲的生活;一方面比丘们念诵佛教戒律,一一对照佛教戒律,严格的检查自己是否有违背佛教戒律的地方,若发现有则要当众坦白,当众忏悔,当众检讨,从而收到使僧众能自新,僧团能纯洁,释迦牟尼佛的佛法能在世间尽可能长住不坏的效果。布萨是每一位僧众都必须参加的,而且按规定在布萨开始前,与会者若已发觉自己犯了戒,则必须先依戒律当众忏悔。

可是,这一回很不寻常,大家围在释迦牟尼佛四周端坐等待,时间一直在流逝,初夜时分过去了,释迦牟尼佛仍然保持沉默,没有要开始布萨的意思。于是,作为释迦牟尼佛大弟子之一的阿难便站了起来,恭敬的走到释迦牟尼佛面前,虔诚的合掌向师父请求开始布萨,然而,释迦牟尼佛却没有回答;阿难只好默默的回座,大家依然安静的端坐着,中夜将过去了,释迦牟尼佛还是不开口,阿难再度起来恭敬的向师父请求开始布萨,可释迦牟尼佛依然没有回答;阿难只好又默默的回座,大家还是依然安静的端坐着,整夜都将过去了,破晓时分已近,释迦牟尼佛还是沉默着。阿难第三次起身恭敬的向释迦牟尼佛请求开始布萨。

这时,释迦牟尼佛说话了:“阿难!大众中有一位犯戒比丘,还没忏悔”。 神通第一的目犍连便以他心通的神通,观察在座的每一位,发现了那位犯戒比丘,就走到那位比丘身边,对他说:起来,学友,去见世尊,你不可以再和比丘们共住!可那位犯戒比丘竟然沉默不语,依旧坐在原位,没有起来的意思。目犍连就这样催了他三次,可他依然如故。目犍连只好强行将他从座位拉起,架出门外,关门上闩,然后回来向佛陀报告,并请求释迦牟尼佛开始布萨。

释迦牟尼佛对目犍连所做的处置,表示了嘉许,并告诉大家说:“比丘们!从今以后,由你们自己举行布萨,自行诵波罗提木叉吧!我不再参加布萨了。因为如来若在杂有不清净成员的集会群中,教说波罗提木叉,论机缘论场合,都是不适当的”。

读了这两则历史记载,可知,一个修炼人犯错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犯错后不愿当众忏悔,就像故事中被驱离的比丘,并不是因为犯戒而被赶走,恰恰是因为不愿意公开坦承自己的错误,逃避当众忏悔,才使的他被赶出来。由此可见:佛法修炼真是太严肃了,来不得一丁点的含糊。一旦修炼人做出了违背修炼人基本原则或戒律的事,就一定要当众坦白并忏悔出来。

(资料来源:《增支部第八集第一○经》、《中阿含第一二二瞻波经》)

转载 正见文章:http://big5.zhengjian.org/articles/2008/5/7/52718.html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记得二十多年前,我小的时候,有一次,到一户人家玩,第一次看到了供奉着的弥勒佛像,感到非常奇怪。
  • 隋朝蒋州大归善寺释慧侃,俗姓阳,晋陵曲阿人。他具有神通,世俗不知道。平时他礼敬佛像,如同面对真佛一样。凡走到有佛站立塑像处,不敢坐下。
  • 主妇寇氏半夜梦见天竺僧人将无数鲜花洒在自己的居室内,早晨醒来,便有了身孕。第二年二月八日,生出一个男孩。这天,家中弥漫了奇异的香气,不知从何而来的光明照耀墙壁,很久才熄灭。
  • 元太祖手下有一著名将领,名为杨林。杨林有两个儿子,大儿子虽然聪慧,但却不关心俗世,从小就有出家的念头。
  • 净元是宋朝人,小的时候在老家钱塘杨村法轮寺出家。后来他出外云游,等到他回家时,已经是得道的高僧了。但全村人并没有对他有过多的在意。
  • 据说迦留陀夷学问高深,是释迦牟尼佛出家前的宫廷老师。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开悟后,迦留陀夷奉释迦牟尼生父净饭王之命,迎请释迦牟尼回国讲法,以此因缘迦留陀夷也剃发出家。
  • 西藏密宗白教的祖师马尔巴在第二次去印度时,终于取得了印度密宗大成就者那诺巴尊者的承传。马尔巴回西藏后遇到了来求法的密勒日巴。密勒日巴在经历了一次又一次苦行的魔难和考验后,终于成为了马尔巴的弟子。
  • 释迦牟尼佛在世时,为他的弟子们制定了许多的戒律,并告诉弟子们,他涅磐后要“以戒为师” 。释迦牟尼佛去世后,许多真正修成的高僧,都是按释迦牟尼佛所说的“以戒为师”, 去严格的遵守戒律,才最后修成的。
  • 在古代某一个寺庙中有一位僧人,他在寺庙里学佛经比较努力,其它方面表现也比较好,因此大家都比较尊重他,认为他修的不错。
  • 释省常是北宋时期著名的净土宗僧人。释省常俗姓颜,字造微,浙江钱塘人,生于五代十国时期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