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观点

总是抱怨父母做得不够好
文/约书亚.柯曼
【字号】    
   标签: tags:

我知道你可能已经试过各种方法来修补亲子关系,因为我知道长期承受悲伤、懊悔、被遗弃、内疚与忧虑是多么沉重而难以摆脱的负荷,任何人都会不知所措。多数父母为了顾全亲情或出于绝望,都会竭尽所能摆脱这些感受。无论你如何努力或多么无辜,都必须先接受孩子的观点,就是你可以做得更好:可以多爱一些,多拉他一把,少忧虑一些。即使你自认已尽力而为,也看了很多教养书籍,请教过其他父母、小儿科医生、教育专家、社交技巧专家、你和孩子的心理治疗师,孩子还是有权利抱怨你做得不够。

教养方式的吊诡

其中一个残酷的吊诡是,即使父母最尽心的时候,也可能会伤害孩子。例如很多父母想避免和上一代犯同样的错误,反而伤害了子女。我有个同事在1960年代的公社(commune)里长大,他说:“我爸妈对祖父母的保守作风很反弹,因此从小让我自由得不得了,唯恐纪律与限制会破坏我的天真与创意。我记得我十岁时问过爸妈,可不可以和他们一起抽大麻,他们说:‘你自己决定,你觉得好就好。’我才10岁耶!我哪知道好坏?现在我自己当了父亲,对孩子超级严格,连眨个眼都需要我同意,他们恨死了,但总比我受的教养好。”

采取与自身经验完全相反的极端教养方式或许能避免一些问题,但往往也会制造出另一种问题。有对夫妻冒着生命危险到美国,希望给孩子更好的发展机会。两人基于望子成龙的心理,把孩子逼得很紧,常大声批评孩子,孩子成绩好时会被批评不够好,成绩差时更被贬得一无是处,结果孩子长大后充满内疚,价值感低落。

这对夫妻用他们所知的方法尽力扮演称职的父母,但他们太害怕下一代和自己一样贫穷,因而看不到孩子受到的伤害。子女长大后批评他们太严厉,两人完全无法理解,觉得被背叛。

父母不要急着辩护

他们的子女(目前已成年)应该原谅与遗忘吗?当然,可以做到最好。但美国社会文化总是告诉我们要“走出阴影”、“继续往前走”、“赶快长大”,任何人若停下脚步回顾童年的缺憾,便可能会被嘲笑不成熟,因此很多人只会为内在的匮乏与心理冲突而自责,却不明白问题的根源。父母也要明白:即使我们为孩子做了很多牺牲,也尽力扮演称职的父母,还是可能造成伤害。你必须体谅自己已尽力而为,也要试着体谅孩子抱怨父母做得不够好。

在心理治疗中,常听到案主自责不该为了连自己都说不清的童年伤害而痛苦、愤怒。他们常说:“父母其实没有打我或虐待我,只是比较冷淡,从不曾说爱我。很多人的问题比我严重,我没理由陷入沮丧。”但有些人确实会因此陷入沮丧,感觉与父母疏离。父母若能体认孩子的心声,不急着自我辩护,比较有机会修补亲子关系。

若孩子对你不满,或你自认某些教养方式做得不够好,你总希望能坦然地说:“我正在尽最大的努力”,或者“那时我已尽力而为,只是很遗憾没有成功。每个人都会犯错,我自认应该获得原谅与同情,即使孩子不能谅解我,至少其他人和我自己可以。我不能再继续惩罚自己。”

孩子到底在想什么?

有时你可能会怀疑孩子是不是故意要伤害你,实际状况要复杂得多。孩子有时是要看看父母能否优雅地接受子女的责怪,从而找到处世之道:在过程中,他会了解你的苦心、付出与心理冲突。年轻人面对挫折时,可能会用别人对待他的方式来对待父母,希望从中学习因应之道。

举例来说,青少年的社交经验往往充满羞愧、被拒绝、被轻视的感受。读者可能在想,没错,这就是孩子给我的感受。孩子为何要这样对待自己的父母?原因之一是他要知道当他在周末派对、学校走廊或放学后被人拒绝或嘲弄时该怎么办。最理想的状况是你被孩子“虐待”时还能泰然处之,当孩子下次碰到类似待遇时,能够以你为榜样。

还有一种心态也很常见:孩子必须把责任归诸父母,才不必责怪自己。有些孩子因性格较别扭或其他问题,内心有沉重的羞愧与自厌感,把责任推给父母多少能减轻一些心理压力。听起来似乎不太公平,但教养子女原本就不是付出等于回收的公平交易。通常你只能尽量付出,静观其变。

摘自《是谁伤了父母? 伤心父母的疗愈书》张老师文化 提供◇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我不想在此罗列所有例证,好证明自然界和艺术界中普遍存在着规律性的现象。我们的目的是研究对称性及其形式的基本内涵,继而为在迥异的条件下、为何相似的形式会出现,提出解释。本书还将评点美学概念及其蕴涵的数学理念。藉由研究艺术和科学的互动关系,我们将较能理解二者之间的融合统一,并洞悉人类偏爱对称性的心理因素
  • 有个男子一天下班的时候,经过一条黑漆漆的暗巷,看到一名女子在仅有的路灯下找东西。她非常慌张、着急地在找,让这个男子不禁停下脚步,想助她一臂之力。
  • 若菱今天依约来到老人的小屋中,脸色凝重,不太好看。老人若无其事地问她:“怎么样,拜访我的学生们还顺利吗?”
  • 对于女性来说,以小资本创业,通常是一段非常艰难的开始。受限于资金与规模,以及未必对女性创业友善的大环境,女性创业要迈向成功之路其实并不平坦。然而,如果女性创业者能放大格局,以宏观的视野,敏感地嗅觉社会的趋势,抓住消费者的潜在需求,那么成功的概率将大为提升。
  • 了解了张雅媛过去工作的背景之后,便不难理解这个看似纤弱的女子为何能独排众议,勇闯网海,在网路上为自己开创出另一番职业机缘。有些女人,是为现实环境所迫,不得不创业以糊口持家,张雅媛的创业成功,则来自于她对工作不停歇的热情与创意!
  • 有人说:这是一个焦虑的时代,因为我们所处的社会处处都有压力,我们的日常生活里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话是不错,问题是我们怎样认知和面对压力﹖诚如作者张德聪教授所讲的:“压力不一定是不好的”。他指出,压力有如多刺的玫瑰,“玫瑰花艳丽却多剌,喜欢者喜见其花,厌恶者恨其刺,喜恶在一念之间”。
  • 压力是好是坏并非绝对,而是相对的。如同“万物静观皆自得”,我们面对压力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每个人的感受有其独特性。压力并不一定不好,就像人的身体会有疼痛,一个人如果被刺伤,感觉痛是一种防卫反应,让我们可以及时处理,或避免受到更大伤害,如果不感觉痛才麻烦。
  • 在近来所谓健康热潮、减肥热潮中,早起是最基本的方法。它不需要额外花费,而且不只对健康有好处,还能使头脑运转速度变快、养成积极的态度。关于早起的效用,书籍、杂志、电视节目中都谈论很多,近年来因为大脑生理学与心理学等领域的发达,早起的好处也得到了科学的证明。
  • 日夜周期是由循环机能、睡眠、体温、副肾皮质荷尔蒙的作用、尿量、尿中的磷酸、钠、钾的量以及代谢速度等形成,这种节奏并非二十四小时都如此。 由此可知这种节奏是根据细胞代谢规律所产生的。与地球的自转相互配合,每天一边做出些微的调整,一边适应环境。
  • 费欧娜第一次来求诊时,静静坐在诊疗椅上,没看我,也没说半句话,只是从皮包里拿出女儿写的那封信,仿佛在说:“这封信已足以说明一切。”这是事实。我有不少案主就像她女儿一样,有时甚至是我帮他们草拟那样的信,或鼓励他们与父母切断联系。这样的信会让人觉得已无转圜余地。我知道这是非常严重的事――一个心理治疗师若未就长远的影响深思熟虑,绝不能提供这样的建议。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