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德感人的王烈

作者:陆文
在王烈的教育和影响下,先是乡里,后至郡州,人多向善,蔚然成风!(Fotolia)
font print 人气: 1051
【字号】    
   标签: tags: , ,

晋代陈寿撰《三国志》史书后,裴松之加以补注。补注本第十一卷引述《先贤行状》中,叙述了一位名叫王烈的先贤事迹,至今读来,仍令人肃然起敬。文中写道:

王烈是东汉时代的人,他博学多识,通晓大道,秉义处世,百折不回。品性和学问都很优秀。他在父亲死后,守孝持家,辛勤尽心。家乡遭遇饥荒,路上多有饿死的人。王烈家境并不富裕,却节衣缩食,经常省出一些食物,分给乡里的贫苦人家,救活了不少人命。因此,人们都称他是:宗族里的孝子,乡里中的仁人。

度过饥荒之后,王烈以诵读古代经典娱己,以教书弘德育人。自办了学校,自任教师,诲人以道,励人以德,使人从善远恶。受他教导的众多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大德大智,成为社会的栋梁。真所谓“大化隆行,皆成宝器”。王烈的弟子们出入亲友家中,个个都行为端庄,容止可观。他们走在街头、田间,都与那些小混混们有着天壤之别。人们称赞说:“这就是王烈的弟子啊!”

在王烈的教育和影响下,小自乡里,大至郡州,人多向善,蔚然成风!

那时,国内有个偷牛贼,被失主抓到了,失主因受到过王烈的仁德熏陶,对偷牛人予以劝导,打算把他放走。偷牛人说:“我是一时糊涂,失了本性,今后一定改恶从善。您既然已经宽恕了我,请莫将这事告知王烈,免得他为我操心难过。”

失主后来把此事告诉了王烈,王烈拿出半匹布,请失主转送给偷牛人。失主问道:“此人既为盗,又怕您知道;反而送布给他,这是为什么呀?”王烈说:“此人能悔其过,是知耻恶。他怕我知道了难过,是有善心。我送给他半匹布,既鼓励他改过,又表示对他的关心和感谢。”

这一年内,另一个老人挑着重担子走路,走得十分艰难。这时有一个人接过他的重担,帮他挑了十几里路,送到老人家门口。问他姓名,也不回答,就走掉了。

不久,这个老人又将一把剑丢失在路上。有一个人见到这把剑,想不捡它,走自己的路;又怕这把剑被永久地丢失了。只好捡起来,守在路旁,专等失主来找。一直等到晚上,这才遇到有个老人来找剑。失剑老人一看,原来就是不久前帮他挑重担的人。老人握住他的手,激动地说:“您以前帮我挑担,隐名不告,使我一家人想念得好苦。今您复守我剑于路,时至日暮。感君之仁,求告以名,我将告王烈知之。”那人道:“我这区区小事,不足以为王烈知晓。”

后来,这位失剑老人把此事告知王烈,王烈叫人仔细察访、了解那位好人的情况,发现他就是早先盗牛之人。王烈赞叹道:“美妙的音乐,能使众人齐歌;善良的品德,能使众人齐学。这种境界,真是令人高兴啊!”王烈便将此事表彰四方,闾里间,众人都受到激励。

当时的人,互相有争讼之事,为了辩明谁是谁非,便去请王烈裁判。双方向王烈家中走去,行到半途,想到王烈的宽厚仁义,心中顿生惭愧,互相都想到了自己的错误之处,双方变得冷静、和善,没有脸面去见王烈,于是“或半途而返,或望庐而还。不敢使王烈闻之。”

当地的人,强不凌弱,众不欺寡;商贾之人,市不二价。 王烈感化了众多的人,善化了当地的风气。后来由于董卓作乱,祸国害民。王烈逃难,避世僻居,年七十八岁而终。

王烈和当时的许多人,他们的行为,正是我们民族美德的体现。我们的民族美德源远流长,如江河之行地,似日月而经天,正是:

民族有美德,
光艳照千秋;
我辈再弘大,
万代永传流!

——转自正见网(有删节。原标题:民族美德之光)

(点阅经典历史故事系列文章。)

责任编辑:李梅#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宴席结束之后,景帝召集袁盎等通经术的大臣问说:“太后说了这样的话,是什么意思?”
  • 第五天,天一亮,张良就去桥头赴约。等他到时,想不到老翁已经先到了,很生气的对张良说:“跟老人家约会,你反而迟到,为什么?”
  • 崔沔(mian/),字善冲,是唐代诗人之一,曾官拜中书侍郎,担任过魏州刺史一职。他以孝顺、清廉和以礼法持家而闻名,被称为士人之表率准则。崔沔的儿子、孙子后来都成为当朝宰相,又被誉为宰相世家。我这里就介绍一下崔沔的孝行。
  • 河南书生刘理顺,明朝人,多次赴京赶考都名落孙山。这一年落榜后,他在二郎庙继续刻苦攻读。一天,他听见外面有人痛哭,就向旁边的人询问缘由。有人告诉他:“那一家的儿子外出经商七年未归,他的母亲又老又穷,准备将儿媳妇卖给别人好过日子。昨天有一个商人付了十二两银子,今天这媳妇就要跟商人走了。老人与媳妇不忍别离,所以痛哭。”刘理顺当即让仆人去家中拿来十二两银子。仆人说:“咱们家也缺钱花,只剩下交纳粮税的十几两银子,准备明天交官府。”刘理顺说:“还是赶快取银子来,粮税再想办法去借。”
  • 自古以来,人们皆认为钱塘江潮在黄历八月十八日时最大,可称的上是天下一大奇观。所以在南宋都城临安府(也就是今天的杭州),流行一种观钱塘潮的民俗,到黄历八月中旬的时候,临安城中有条件的人家大半都会来观潮。
  • 彭大是明朝湖南慈利县人,家里贫穷,无叔侄兄弟,只有一个六十多岁的老母。彭大生性孝顺,他给人帮佣为生,主人给他酒肉,一定不肯吃,拿回家来侍奉母亲。夏天晚上立在母亲床前,给母亲扇暑,到了三更天才肯去睡。冬天夜里给母亲暖脚,一夜起来数次,给母亲奉茶汤,每此都肃然恭敬。和母亲说话一定和颜婉语,希望求得母亲一笑。
  • 范宣(1)年八岁,后园挑(2)菜误伤指,大啼。人问:“痛邪(3)?”答曰:“非为痛也;但身体发肤,不敢毁伤(4),是以啼耳。”宣洁行廉约:韩豫章(5)遗(6)绢百匹(7),不受;减五十匹,复不受;如是减半,遂至一匹,既终不受。韩后与范同载(8),就车中裂二丈与范,云:“人宁可使妇无裈(9)邪?”范笑而受之。(《世说新语·德行第一》)
  • 明末进士王晋是山东登州人,后来久任越中观察使。王晋家栋宇巍峨,服用多奢华。后来他年老病卒,魂魄到莱州潍县生员刘曰瑚家投胎为子,婴儿刚一堕地,看看四周,就抚胸大哭。
  • 明朝皇宫大内有一密室,相传是开国大臣刘伯温所设,锁卫很严,世代相传:不遇大变不开。二百年后,李自成兵围北京城,攻城很急,崇祯皇帝亲启那座密室,里面有一书柜,中藏三副图画。
  • 清代著名文学家、诗人袁枚(1716—1798),字子才。他在《新齐谐》一书中,写有《山东林秀才》一文。现译述如下: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