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结婚时要贴“囍”字?

作者:心语
font print 人气: 1617
【字号】    
   标签: tags: , ,

常见人们家有婚嫁喜庆时,总喜欢在门窗上、房间内、嫁妆上贴个大红“囍”字,并且也渐渐成为布置婚礼的标帜。不过,为什么结婚时要贴“囍”字呢?

“囍”俗称双喜,有喜庆双重的意思。大多用于婚嫁等喜庆场合,一般用红纸或是金箔剪制,也有人写在红纸上再贴于门窗厅堂上。这种办喜事贴双喜字的习俗,据说源于宋朝宰相、大文学家王安石。

相传王安石年轻时赴京赶考,途中到马家镇他舅舅家住宿。一天,饭后到镇上散步,偶见马员外家门上贴了一副对联的上联︰“走马灯,马灯走,灯熄马停步。”原来,这是马员外的独生女为自己挑选夫婿所出的上联,已经挂了半年,至今没有人能够对出下联来。王安石因为要赶考,也无暇思索下联,所以未予理会。

到了应考日,王安石在考场上态度从容,答题时一挥而就。主考官见其年轻意气风发,对其印象深刻,非常赏识他,后来主考官传其面试。王安石对于主考官的提问,他都能胸有成竹,对答如流。最后主考官手指厅前的飞虎旗说︰“飞虎旗,虎旗飞,旗卷虎藏身。”王安石知道这是要他对出下联,他忽然想起马员外家门前的上联,便不加思索的答道︰“走马灯,马灯走,灯熄马停步。”主考官惊叹不已,频频点头。

考完后,王安石回马家镇并来到马员外家,就以主考官的“飞虎旗”为下联,对马小姐的上联“走马灯”。王安石对的下联让马小姐十分满意,于是马员外非常开心的将女儿嫁给他。

到了成亲大喜的当日,忽然两个报子来报喜,是报王安石金榜题名的好消息。王安石真是春风得意,不但高中进士,还娶了才貌双全的千金为妻,可说是双喜临门。因此,王安石便一连写了两个大红喜字,还把两个喜字并贴在大门上,并高兴的吟道︰“巧对联成双喜歌,马灯飞虎结丝罗。”

从此以后,人们习惯于结婚办喜事时贴红双喜字,不仅在门上、墙上贴大红“囍”字,被褥枕头上也绣“囍”字,祈求事事吉祥如意。而这个风俗就一直流传至今,也成了华人特有的民间习俗。@*

责任编辑:方沛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蒙古人把隆重而热情地接待客人看作是一种美德。他们的待客礼包括问候、互递鼻烟壶、饮食招待等。无论是专程来访的贵客还是路过歇脚的行人,客人一到,首先是互相问候,待客人坐定,女主人端上一碗馨香的奶茶,并摆上各种奶食品、炒米、手把羊肉等,其间敬酒是必不可少的。奶茶用银质的碗盛着,与哈达一起献上。敬酒时,要右手举杯、左手托肘,恭敬地把酒杯交到客人手中。
  • 世界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和风俗习惯,尤其是有趣的婚俗,不一而足。
  • 自古以来,男婚女嫁被看成一生头等“喜事”。老北京的旧式婚俗从订婚到最后结合,需要经过许多繁琐礼仪程序。
  • 蒙古族婚礼充分表现了这个古老民族勤劳勇敢和能歌善舞 的独特风格。由于分布广阔,各地婚俗既有共同点,也有不同点。 比如,新郎佩带火镰、蒙古刀和弓箭,致颂词,祝词和对歌等都是 蒙古族婚礼的共同点。
  • 水族婚俗保留较浓的传统色彩,讲究明媒正娶。婚前,男女青年可以利用节日及赶集时的对歌活动交游相恋。即使自由恋爱定的情,也得明媒正娶,否则不合礼俗,要受歧视。
  • 【大纪元1月15日报导】世界各地婚礼大观连线报导(中央社记者卢健辉香港特稿)常言道:“入乡随俗”,不同的国家、地区有着不同�


  • 【大纪元1月16日报导】世界婚姻大观连线报导(中央社记者张弘光莫斯科特稿)俄罗斯东正教曾经规定,父母应在自己儿子满十五岁、女儿满十二岁时让他们结婚,1649年女性法定结婚年龄提高到十五岁,但是早婚现象仍延续。现行法律规定,年满十八岁可以结婚,但是二十岁有小孩,四十岁当爷爷的现象仍很普遍。
  • 裕固族的婚俗颇为奇特,在婚礼仪式上,新郎向新娘连射三支无镞箭(不致于伤人),象征新郎新娘相亲相爱,白头到老。射罢,新郎把弓箭折断,扔到门旁, 由老人投进火里烧掉。
  • 塔塔尔族的婚俗别具一格,即先把新郎“嫁”出去 ,然后再“娶”回来。 民俗民风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