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为什么重要

文/罗伯‧艾曼斯
font print 人气: 102
【字号】    
   标签: tags:

孩子很小的时候,我们就会教他:“对善待你的人要感恩,要知福惜福。”这不只是空洞的老生常谈,感恩是日常人际互动里很重要的面向,我们无法想像人与人之间不常表达感恩的世界是什么样子。

常感恩较乐观

感恩是建立文明与人性化社会的基石,透过互惠的原则凝聚人际关系。二十世纪初瑞士知名社会学家齐美尔(Georg Simmel)说,感恩是“人类的道德记忆……如果将所有的感恩行为……一夕抹除,(我们所认知的)社会将分崩离析。”我们要用感恩来维系与别人的关联。

反过来说,忘恩负义必然导向狭隘、局限、“萎缩”的自我观感。愤怒、不平、嫉妒、怨恨等情绪最是有害人际和谐。但感恩不只是避免这些问题的保护墙,更能促进友谊与礼节,因为其中蕴含两个特质:慈善(对施惠者的祝福)与公正(让施惠者得到应得的感谢)。感恩是体认别人的善意帮助,从而对他表达敬意。感恩的观念甚至可以成为整个文化重要的一部分,例如有些东方人便很有感恩先祖赐福的观念。

我们能做的当然不只是思想实验。很多宗教作家都认为,要为自己的灵性与情感重新定位的最佳方法是知福惜福。然而,现代心理学告诉我们,每个人的快乐程度是与生俱来的。我们希望透过实验严格检视这两种相反的概念,初步的研究发现经常感恩的人确实在身心与人际关系上都能得到益处。按时写感恩日记的成人比较会经常运动,较少病痛,整体而言对生活较满意,对未来较乐观。

这是经过实验的观察结果,实验对象分成三组,除了感恩组之外,还有一组是记录每天遇到的麻烦,一组思考自己比别人好的地方。另外,研究实验对象每日的情绪经验,会发现当一个人心怀感恩、谢意与赞赏时,同时也会感到更慈悲、宽大、愉快、热情。这些深切的情感似乎都是因培养感恩心而产生的。

常感恩益健康

感恩可以是短暂的感觉,也可以是长期的倾向。我们的突破性研究显示,感恩倾向较强的人较常体验正向的情绪,如愉悦、热情、爱、快乐、乐观等,培养感恩心让人较不易受制于极负面的冲动,如嫉妒、不平、贪婪、怨恨。此外,我们发现擅于感恩的人较能因应日常生活的压力,面对可能引发创伤的压力时,能展现较强的韧性,身体较健康,生病也较容易恢复。

我们的研究结论是,感恩心会让你感觉与别人更亲近,人际关系更好,甚至能增进利他精神。不仅如此,你会对人更慈悲,更宽大,更接近上帝。总而言之,感恩心将惜福的心提升到最高点──能够珍惜人生、人际关系以及上帝的恩惠。当你能享受并珍惜你所拥有的,当然会比较快乐。

感恩心需培养

所以我要从科学的角度主张:感恩心的确是快乐与否的关键。人人都想追求快乐,但多数人都以为快乐要仰赖发生在我们身上的外在事物,相信(会议室或卧室的)成功让人更快乐。但最近有专家研究相关的科学文献,显示快乐能带来很多好处,而且是先有快乐再有那些好处。

也就是说快乐让好事发生,让正向的结果更可能到来。快乐的好处包括收入较高、工作表现(生产力、品质、成就提高)较佳,能获得社会报酬(婚姻幸福持久,朋友较多,社会支持较坚固,社交互动较丰富),生活更精彩、精力充沛、把握当下、身体更健康(免疫力提高,压力降低,疼痛减轻),甚至更长寿。

深刻、持久的感恩心──能够珍惜日常生活中微不足道的快乐──是令人向往的人类特质。本书要探讨的是:我们如何能拥有这样的特质?如何能够将感恩的感觉进一步转化为个人的特质?感恩心是某些人得天独厚的天赋吗,因为他们天性开朗,不会直觉感受到活在世上的焦虑、痛苦与孤立?感恩心是否源自与生俱来的乐观性格,或是我们可以自主选择?我们可以选择做一个感恩的人吗?我的结论是感恩心确实可以靠后天培养,成为快乐的重要元素。

摘自《愈感恩,愈富足》 张老师文化 提供◇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在这个靠佛教徒的朝圣为主要收入的小村落,村民的主要信仰却是印度教。因此,淡季时(3月到10月)它是个炎热而安静的小城,适合静静的游赏与冥思,到了旺季时,却是人声鼎沸,充满了宗教蓬勃的气象。
  • 我一开始是做插画家,但我很不喜欢配合故事去画图,所以我决定写属于自己的故事书。然后我很快的就发现,比起画画,我更喜欢写作。现在我也会帮自己的大书画插画。
  • 那晚下着雨,低吟的细雨。许多年后,美琪只需闭上眼睛,就能听到那阵像细小的手指般敲着窗户的雨。夜里某处,有只狗吠叫着,美琪无法入睡,不时辗转反侧。
  • 看完了这本书,做老师的,希望自己是这本书中的老师;做家长的,希望自己的孩子能被书中的老师教,最主要的是,我们看到老师原来应该如此,难怪她手上没有带不起来的孩子。


  • 当我介绍玛莉亚出场时,观众鼓掌欢迎她。她脚踝上带着电子脚铐、前额贴着一大片浏海、穿着垮裤和态度恶劣的日子早已远去。她现在是大学生,大多数的时间在美国各地旅行,毫无畏惧的告诉每个曾拒绝过她的人她的故事。
  • 马尔巴上师听了这个梦后,知道和他的梦一样,点化同一件事,心里非常高兴,但他知道天机不可过早泄露,便一本正经的说:“人生都是虚幻不实的,何况是梦?不用管梦是什么意思了。”说完,又对师母说:“我今天要到田里耕种,你帮我准备一下。”
  • 最近一段时间,西藏活跃在世界的舞台上,各地发生的西藏事件,成为世人关注的焦点。密勒日巴尊者的故事《雪山之光》,正巧在全世界聚焦西藏问题时出版问世。
  • 旧世界里的人在发现澳洲之前,相信所有的天鹅都是白的,这个想法无懈可击,因为看起来,这和实证现象完全吻合。看到第一只黑天鹅,对一些鸟类学家(以及其他极为关心鸟类颜色的人)而言,也许是有趣的意外,但这个故事的意义并不在此。
  • 五年前,尤金尼亚‧尼可拉维纳‧克拉斯诺亚(Yevgenia Nikolayevna Krasnova)是个没没无闻没什么作品的小说家,学经历倒是很特殊。她是一名对哲学感兴趣的神经科学家(她的头三任丈夫都是哲学家),哲学深深地渗入她那兼具法俄血统的脑袋,并表现在研究及创作的文体上。
  • 阅读本书,勾起我几个生命片段的回忆,这些片段带我重新观看、深思至亲走过的巨大伤痛,他们对于感恩的理解、体会与实践为何?那些令人难以想像的超越及动能从哪里来?本书激发了我回顾品味的深度以及开创前瞻的豪气。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