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论治国(二则)

陆文
font print 人气: 37
【字号】    
   标签: tags:

孔子谈论如何治国的道理,是比较多的。这里向读者介绍两则:

(一)

有一回,子贡向孔子请教如何治理百姓的方法。孔子说:“战战兢兢地,像用一条朽烂的绳子拉马那样,去对待百姓。”

子贡说:“那该多么可怕呀!”

孔子说:“对呀!在交通发达的地方,驾御奔马,虽然到处都是人,但用正确的方法引导它,它就像我养育的马一样听话。如果不用正确办法引导它,它就是我们的仇人。怎么能不可怕呢?”

孔子这是用比喻来说明:官员们办事,应该谨慎小心,不可大意疏忽,更不可作威作福,颐指气使。切不要认为:用强权、用法律、用军队,把人民捆绑得紧紧的,就能任所欲为,那就大错而特错了。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就是这个道理。

(二)

另外有一次,子路要去治理蒲城,特意拜见孔子,请求指导,说: “我愿意得到先生的教诲。”

孔子不作回答,却反问他说: “蒲城那个地方的情况怎么样?”

子路回答说:“蒲城那里壮士多,难治理。”

孔子说:“是这样,我告诉你,谦恭而又客气,可以使勇猛的人敬畏;宽厚而又正直,可以安抚强人;怜爱而又宽恕,可以容纳穷困的人;温和而又果断,可以压住奸邪。像这样治理蒲城,就不难了。”

从这件事可以看出:孔子善于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灵活运用政策原则,从实际出发,去正确的解决不同的问题。

转载 正见文章:http://big5.zhengjian.org/articles/2008/7/8/53705.html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中华文化出自神传,这是千真万确的事实,对于现今讲究实证和考据的许多学者来讲,认识这个观点可能需要一个过程,可是即使是从常人所理解的学问的角度看,当研究深入下去时,也会发现中华文明(以汉文明为主体)与其他种族、民族的文明相比有着极大的不同。简言之,中华文明从其创始之初就是一个完善庞大的“表意符号”系统,旨在通过文字、服饰、音乐、建筑、美术等各种可以展示的形象(为了顺应现代学者的观点,姑且将这些领域都称之为“符号”吧)来揭示深奥的宇宙与人生的真理;并且归止于生命的升华,与自然宇宙的相融。随着朝代的更迭,这个系统在不断地充实和完善,并且不断加入新的内容。
  • 康熙治国六十年,建树甚多,其创业、守成之功绩举世公认。 康熙曾对诸官说:“朕经常想到祖先托付的重任。对皇子的教育及早抓起,不敢忽视怠慢。天未亮即起来,亲自检查督促课业,东宫太子及诸皇子,排列次序上殿,一一背诵经书,至于日偏西时,还令其习字、习射,复讲至于深夜。自春开始,直到岁末,没有旷日。”
  • 明朝政治家张居正曾经讲过:“治理之道,莫要于安民”。安民就是安己;扰民者将自扰之。庸官们不明此理;贪官们则反其道而行之,造成百姓困苦不堪,当地治理混乱,最终自己也被搅扰不堪,甚至被罢官而去。古往今来,多少的教训,都阐发一个为政哲学,就是:为官者当造福一方,一定要谨防百姓破家,不可使百姓家破人亡。
  • 有一年,郑国起兵攻伐陈国,并且攻占了陈国,然后,郑国派子产向晋国奉献战利品。晋国人对郑国的使臣子产很不以为然地质问:“陈国的罪过在哪里?郑国为什么要兴兵攻打它?”
  • 鲁哀公问孔子说:“国家的存亡祸福,真的是由天命决定的,不单单是人为的吗?”
    孔子回答道:“国家的存亡祸福,都是由执政的人自己决定的。反常的东西或现象,是不能改变国家的命运的。”
  • 孔鲤,字伯鱼。有一次,孔子对伯鱼说:“鲤呵!我听说可以让人整天不觉疲倦的,大概就是学习吧!有的人,容貌不值得看,勇力不值得怕,祖先不值得称道,家族姓氏也不值得一提,可是终于成就了有益于社会的大业,名声播扬四方,并能流芳百世的原因,难道不是学习的结果吗?
  • 孔子接着说:“这就好比使用弓箭,必须先调好弓弦,才能使箭强劲有力的发射出去;又好比驾驭马车,必须先让马拉好车驾,然后才能要求马跑得又正、又稳、又快。...
  • 据《孔子家语》一书记载,孔子担任了鲁国的大司寇以后,有父子二人不和,来打官司。孔子把他们父子二人,拘押在同一间牢房里,也不判决。在这期间,孔子叫吏员暗中监视:不要让他们父子发生冲突,并适当劝说他们和好。
  • 大难将至,季康子命令冉求带兵去抵挡,担任主攻;樊迟给冉求当助手。
  • 有一次,鲁哀公问孔子说:“我听说,向东边扩展住宅,不吉祥。真有这回事吗?”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