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政要》选读(十 一)

陆志仝
font print 人气: 24
【字号】    
   标签: tags:

贞观六年,太宗皇帝下诏书说:“我近来研究经史发觉,圣明的帝王哪一个没有师傅呢?先前所上奏的法令中没有见到设立三师职位的提议,我认为是不对的。为什么呢?黄帝曾向大颠学习,颛顼曾向录图学习,尧曾向尹寿学习,舜曾向务成昭学习,大禹曾向西王国学习,商汤曾向威子伯学习,周文王曾向子期学习,周武王曾向虢叔学习。前代的圣王如果不曾受这些老师的教导,他们的功业就不会在天下显赫,他们的声名也不会在典籍中记载流传。何况我承接于历代帝王之后,智慧比不上圣人,如果没有师傅的教导,怎么能够统率亿万百姓呢?《诗经》上不也说:‘不犯错,不忘本,一切按照老规矩办事。’如果不学习,就不明白古代的文化礼仪、道德风尚等治国之道;不明白这些而能使天下达到太平,是从来不曾有过的。应当立即颁布法令,设立三师的职位。

贞观八年,太宗皇帝对身边的大臣们说:“圣人不会沾染什么恶习;但智慧中等的人其品德很难保持不变,会随着所受的教育而改变。何况太子的师傅自古以来就很难选择。周成王年幼的时候,周公旦和召公担任他的师傅。周成王的周围都是贤臣,他每天耳濡目染,接受良好的教育,仁义道德日益长进,最后成了圣明的君主。秦朝的胡亥,任用赵高做他的老师,赵高教给他的都是苛刑峻法,等到秦二世胡亥继位,诛戮功臣,屠杀宗族,残暴不止,很快就灭亡了。因此人的品德的善恶,都是后天学习而形成的。我如今为太子及诸王精心挑选师傅,让他们效法师傅的礼仪风范,并从中受益。你们可替我寻访正直忠信的人,每人举荐三两个人来。”

贞观十一年,太宗皇帝任命礼部尚书王珪兼任魏王李泰的师傅。太宗对尚书左仆射房玄龄说:“自古以来,帝王的儿子生长在深宫当中,到他长大成人之后,没有不骄奢淫逸的,并因此而相继败亡,很少能够自强自立。我如今要对子弟严加管教,想使他们都能得以保全。王珪长期以来为我任用,我深知他性情刚毅正直,为人忠孝。所以选他做王子的师傅。你应当告诉李泰,每当遇到王珪就要像见到我一样,应该多加尊敬,不得怠慢。”王珪也按照做师傅的准则要求自己,当时的舆论都认为他做的很好。

贞观十七年,太宗皇帝对司徒长孙无忌、司空房玄龄说:“三师是用德行教导太子的人,如果三师的地位太低,太子就无法效仿。”于是,诏令制定太子接待三师的礼仪制度。太子必须出殿门迎接三师,太子应先拜三师,三师答拜后,每道门都要让三师先进。三师坐下后,太子才可以就座。给三师的信,开头要写上‘惶恐’二字,最后还要写‘惶恐再拜’之辞。”

评讲:中国古代的帝王将相及普通百姓都非常尊敬师傅。根据《礼记》中的规定:国君不以对待臣下的礼节来对待下属的情形有两种,一种是在祭祀中臣子担任祭主时;另一种是臣子当君主的老师时。在大学(古代的学堂)的礼仪中,当老师的人即使接受国君的召见,也不必按臣子的礼节面朝北,这是(国君)为了表示尊敬师傅。

从今天选读的古文中我们可以了解,太宗皇帝不仅恢复设立三师的职位、教导太子要尊敬师傅,还诏令制定太子接待三师的礼仪制度。《礼记·学记》中有这样一句话:“凡学之道,严(尊敬)师为难。师严(受到尊敬)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这段话的大意是:“凡是求学的方法,尊敬师傅是难做到的。老师受到尊敬,然后真理才会受到尊重;真理受到尊重,然后民众才懂得敬重学业。”由此可见,师道尊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当学生的应该尊敬老师,才能更好的学到知识。

值得一提的是“师父”这个词。目前学术界有一种说法,认为“师父”这个词最早的出处是南唐·尉迟偓《中朝故事》书中用来表示对有技艺者的尊称;及北宋·王巩《清虚杂着·补阙》书中用来表示对老师的通称;其实这两个意思在“师傅”这个词中都包含了。而据笔者考证发现,元初修道人的诗文中常见“师父”这个词。如马钰(王重阳的弟子)曾在词《满庭芳·重阳真人升霞之前》中写道:“重阳师父,遇吕真人,养成神内之神。心起慈悲不住,开阐良因。时时出神入梦,化人人、要出迷津。”在词《桃源忆故人》中写道:“灵光昼夜常修补,异日功成归去,得住蓬莱洞府,侍奉吾师父。”元初的谭处端(亦为王重阳亲传弟子)在词《如梦令》中写道:“因遇重阳师父,引入全真门户。慧火炼灵空。不敢胡行一步。一步!一步!一步近如一步。”元代的一位修道人(无名氏)在词《喜迁莺》中写道:“甚为明月清风,甚是玲珑脱洒了。真法告,师父慈悲,提携点化。”

因此笔者认为,只有对真正传法传道、对弟子有再造之恩的老师才能称为“师父”。那么,怎么才算是尊敬师父呢?笔者认为在日常生活中,不仅应该像古人那样注重对师父的礼节,更应该完全按照师父说的去做才算是尊敬师父。

摘自 正见文章:http://big5.zhengjian.org/articles/2007/10/23/48987.html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贞观初年,太宗皇帝对大臣们说:“当国君的原则,必须以百姓的利益为先,如果损害老百姓的利益来满足国君自身的欲望,就好比是割下自己大腿的肉来充饥,肚子虽填饱,人却死了。...
  • 玄武门事变以后,唐太宗李世民由于早就听说魏徵的胆识和才能,非但没有怪罪于他,而且还把他任为谏官,并经常召入内廷,询问政事得失。魏徵喜逢知己之主,竭诚辅佐,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 贞观七年,太宗皇帝和秘书监魏徵漫谈自古以来治理国家的得与失,太宗说:“现在,国家才经历战乱不久,短时间内不可能使民风淳朴,天下太平。”
  • 太宗皇帝的仪表庄重严肃,前来晋见的官员被太宗的威严震慑,经常举止言谈失当。太宗知道这个情况后,每当有官员前来奏事,一定和颜悦色,希望听到官员们的直言劝谏,明白朝政和教化的得失。
  • 贞观初年,太宗皇帝与黄门侍郎王珪在宴会上谈话,当时有一位美人在旁侍候。她原是庐江王李瑗的爱姬。李瑗作乱失败后,她被入籍皇宫中。太宗指着她对王珪说:“庐江王胡作非为,杀害了她的丈夫而将她占为己有。李瑗残暴到了极点,哪能不灭亡呢?”
  • 陛下的圣明遍及万物、包容天下。诏令下达之处,哪里会不响应呢?心中所想做的,哪件事不随心所欲呢?小臣私下以为,秦始皇之所以能当国君,是凭借周朝的余威,又侵占了六国的强盛国力;因此他想把江山传至万世子孙。但只传到他儿子,国家就灭亡了。
  • 太宗说:“不仅是隋炀帝暴虐无道,他的臣下也不负责任。大臣们应该尽力匡正劝谏,不怕杀头,哪能只是谄媚奉承,为求君王的欢心和称赞呢?这样的君臣,哪能不败亡呢?我依靠各位的辅佐,才使得监狱经常空着。希望你们能善始善终,都像现在这样。”
  • 贞观元年,太宗皇帝对房玄龄等大臣说:“使国家达到安定太平的要旨,在于对官员的考查和挑选。根据官员的才能授予适当的职位,尽量减少官吏的定员。所以《尚书》中称:‘任命官员,惟在选用贤才。’又说:‘官员不一定要齐备,重要的是用人得当。’如果能任用贤德之人,即使人数少也足够了;如果选用无德无能之辈,人数再多又有什么用呢?古人也认为选用官员如果不是贤德之人,好比是在地上画饼,不能充饥。...
  • 贞观元年,太宗皇帝对房玄龄等大臣说:“使国家达到安定太平的要旨,在于对官员的考查和挑选。根据官员的才能授予适当的职位,尽量减少官吏的定员。所以《尚书》中称:‘任命官员,惟在选用贤才。’又说:‘官员不一定要齐备,重要的是用人得当。’
  • 现在人一看到“封建”这个词,可能会马上想到所谓的“封建迷信”这个词组或认为“封建”就是指一个人的思想很迂腐、守旧等等。其实这是近代中国大陆在党文化流毒影响下的一种变异用法,“封建”一词在中国古代根本就没有这些意思。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