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海漫游】庙宇工艺之剪黏与交趾陶

嫣华、翠燕采访报导 (图 / 嫣华摄)
font print 人气: 2692
【字号】    
   标签: tags:

【大纪元8月17日讯】不知道读者朋友有没有注意过台湾的庙宇呢?从外观上来看,大部分的屋顶都有非常繁复的装饰,甚至于随着阳光的照射,在不同角度会反射出闪烁的光芒;不过,由于屋顶总是高高在上,一般人也很难得一窥究竟,多半是觉得屋顶上的东西很热闹、很漂亮而已。那么到底屋顶上那些琳琅满目、色彩鲜艳的东西是怎么做成的呢?我们今天就要为您揭开谜底,介绍这些十分特殊的传统工艺。

陶瓷的发展与演变

从出土文物中发现,中国使用陶器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七千多年前,甚至于更久远的年代;伴随着渊远流长的中华文化,陶瓷殷实的记载着它所属朝代的风格和社会的样貌。

随着时光流转,陶瓷见证了各个不同阶段的历史轨迹,因应不同时代的需求,而发展出来的形器,有一些对近代产生了直接的影响;而有一些则因为时代的需求不同,如作为陪葬用的俑,像是秦朝的兵马俑及唐代的唐三彩等。到了近代,已经不再有类似的作品出现了。

时至今日,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陶瓷占有不可或缺的地位,为了满足人们的需求,市场上充斥着各式各样、丰富多采的陶瓷制品,有的讲求精美,有的着重实用,交织成一片美丽的陶瓷园地;而现代的陶艺家,更是各具创意的挥洒出自己独特的风格;除此之外,还有一些较不为人们所熟识的陶瓷工艺,它们大部分被应用在庙宇的屋脊上面,作为重要的装饰,那就是“剪黏”和“交趾陶”。

台湾是一个敬天畏神的地方,大部分的人们都有宗教信仰,在人们的生活中普遍存在着敬神、礼佛的思想和习惯。信徒们为了虔诚的礼敬神佛,他们依循古时候的规矩、礼制,去建造及装饰祭拜神佛的殿堂。这其中包括木质的建筑结构、木雕、彩绘、石雕、泥塑、交趾陶和剪黏等等,这些工艺被保存在庙宇里,有的甚至长达数百年不变。



剪粘的碗和剪开的碎片




屋顶上的剪粘-三仙

剪黏──立体的马赛克

来到台湾嘉义县新港乡的奉天宫,眼前所看到的那些富丽堂皇的屋顶上,大部分都是“剪黏”的作品所装饰的。而艺师陈忠正说到奉天宫整修的经过:“奉天宫兴建于1811年,是一座历史悠久、供奉妈祖,满足民众信仰需求的庙宇。因为921地震受损,所以必须大事整修。这些做剪黏的师傅都费尽心思,绞尽脑汁要完成这个神圣的使命。希望赶在妈祖诞辰之前,把前殿、中殿、和后殿的屋顶重新妆点得热闹非凡,恢复以往的荣景”。

艺师陈忠正肩负师父的信任,参与整修的工程。他说:“前殿部分是奉天宫请求我的师父林再兴先生来监督,师父再委任我来完成这个剪黏的工作。因为有师父的委托,我不敢辜负他的期望,所以我将倾一生所学,尽量的发挥。在前殿的剪黏,和一般庙宇的剪黏大不相同,它的细腻度、做法跟一般庙宇都截然不同”。

整修工程分别由3组不同的艺师承揽,这是庙宇中常采用的一种良性竞争的方法,其中含有让艺师们互别苗头的意味。直到现在,在台湾的传统工匠还是非常注重人文伦理,有了师父的托付,用最恭敬的心,把最好的手艺在神佛的殿堂呈现出来。

青龙趋吉避凶压制祝融

制作一条龙时,师傅们是采分工的,在外头做的师傅先把胚体做好,龙的鳞片有专门的人在剪,相互配合完成。如果单单一个师傅自己做,自己剪,可能一条龙要花上有3个月的时间才能完成。以这个金黄色的“鳌鱼吐草”来说,不管龙头、龙身,甚至旁边的草花也十分耗时费工。一边一个龙头吐草,差不多也要做上半个月。龙、凤是庙宇中最常见的“剪黏”,相传青龙有压制火神祝融的功能,因此一般庙宇都会放置“剪黏”做成的青龙。由此可见,中国人相当注重趋吉避凶、祈求平安。

“剪黏”是中国南方特有的镶嵌艺术,早期的“剪黏”是利用破碎的瓷片或碗片,把材料修剪成需要的形状,然后一一的黏贴在塑造好的形体上面,所以也有人说它是“立体的马赛克”。从制作过程来看,“剪黏”是一项非常耗时,而且劳心劳力的工作,匠师们必须把瓷片牢牢的黏贴在屋顶上,所以工程进行时,往往要花很长的时间在屋顶上作业。

“剪黏”只流传在民间,是一种装饰在建筑上的工艺,它的起源已很难考据,相传是中国南方特有的镶嵌艺术。在福建的漳州、潮州一带,清朝时就采用剪黏装饰寺庙,在清代中叶随移民传入台湾,大约已有一百七十几年的历史。

“剪黏”的制作程序

一、打稿──必须把要制作的形体勾画出来。
二、折线──用铁线塑出基本形状,这就是作品的骨架。
三、搅和水泥──将水泥、砂石、麻绒等均匀搅和。
四、制作粗胚──将搅和好的水泥材料,填入骨架之中,这就像作品的肌肉一样。
五、剪──将陶瓷的碗片剪成适合的形状。说到这个“剪”,这就是这门工艺最特殊的地方,早期的艺师利用破碎的碗盘,加以修剪利用,到后来为因应需求,才渐渐发展烧制出专门供给“剪黏”所用的彩色薄碗。
六、黏──将修剪好的碗片,沾附水泥,黏贴上去,至此“剪黏”的作品就大功告成了。



剪粘制程1-打稿



剪粘制程2-折线



剪粘制程3-搅和水泥



剪粘制程4-制作粗柸



剪粘制程5-剪碗片



剪粘制程6-粘到物体上面

然而,这只是把标准制作程序列出来而已,实际作业时,所面临的挑战可不小。为了要和建筑物紧密的结合在一起,制作“剪黏”的所有动作都要在屋顶上面完成,它本身的难度,再加上高度,这就是它极具挑战性的地方了。

交趾陶

“交趾陶”属于低温的多彩陶,相传源自于汉朝的绿釉,跟唐三彩也有一些关连;虽然它的出处难以考据,不过可以确定的是,清朝末年时,在中国的南方已有很多庙宇或建筑物上装饰着交趾陶。“交趾陶”这个名称又是怎么来的呢?经施翠峰教授的调查显示,原来在日本明治时期,日本学者发现,所谓来自中南半岛的交趾烧,源自于广东窑,因此广东窑又称为交趾烧。而传说嘉义地区的艺师叶王跟随广东窑工匠学习烧陶,因此将嘉义地区烧制的“庙尪仔”,通称“交趾陶”了。

交趾陶的特色,在于它的造型比一般的泥塑、陶偶来得细腻精致,而它的釉色也更为鲜明亮丽。因为通常被用在庙宇中,所以几乎每一个交趾陶和剪黏的作品都带有祈求吉祥、平安的象征意义。

交趾陶的制程:

一、打稿──必须把要制作的形体勾画出来。
二、塑形──一般用在庙宇上的交趾陶偶,因为都是独一无二专门设计的,所以它必须用双手捏塑成形。手捏法还包括捏、塑、堆、刻、划、贴等,交互运用;如果用在艺品上要做的数量比较多的话,大部分则是用压胚成形的方式。
三、挖空──为了使烘烧时器体的热度均匀,必须使其胚体厚薄平均。因为重量已降低,所以将来使用灰土或水泥黏接在壁上也较为容易。体积大的作品则必须加以切割分块。
四、阴干──必须放置在阴凉通风处阴干,放置的时间视作品大小而定。
五、素烧 (第一次烘烧)──现代交趾陶用电窑或瓦斯窑来烧制,第一次烧的温度约在1,100度左右,大约要30个小时以上,才能完成素烧。
六、上釉──交趾陶之所以色彩鲜艳,就是因为它用了极为特殊的釉药,它不但和一般的陶瓷用料有所不同,各家的交趾陶艺师各自调配自己的釉药,以区隔各家作品的独特性。
七、釉烧──上釉后,再度进入电窑烧炼,完成之后,颜色亮丽却有脱俗之感,因此交趾陶又有“宝石釉”之称。然而,交趾陶的釉药中因为含有铅的成分,所以交趾陶通常不可以直接使用在食用的器皿上。



鳌鱼交趾陶-尚未上釉



鳌鱼交趾陶

技艺的传承

艺师陈忠正回忆当初当学徒的情景,他说:“学剪黏是学徒制的,第一年可以说是当小工,帮师傅搅土、提土,还有做一些比较粗的东西;第二年才可以学习做简单的剪黏,比如:水族类、花鸟类、草花等这类的制作;第三年开始学做人物类,只能做到简单的士兵而已。等到3年学成之后,才可以做到武将骑马这种精细、难度较高的作品。学习是渐进式的,从简单到繁复的技艺,都是一点一滴慢慢学来的,必须吃很多苦才能学成的”。

曾获得政府颁发民族艺师头衔的林再兴先生,也分享从学徒到大师的甘苦谈,他说:“在当时,不仅要学习怎么画图稿,又要学做实物,每一样都要学习,历经3年4个月总算学成出师。我跟着师父做了6年后,自己到北部龙山寺、松山妈祖庙去做”。师徒两人同时谈起早年当学徒时候的辛苦,那真的是如同古人所说的,至少要学3年的时间,才能扎实的打好一门技艺的基础。

林再兴师傅,1929年出生于嘉义县新港乡。从18岁开始做寺庙的修建工作,现在已经81岁了,仍然宝刀未老,熟练的创作眼前这些小小的交趾陶偶,到现在一天仍然可以做2个陶偶。台湾全岛的寺庙很多都有他的足迹和手艺,就连外岛的琉球都去过。在台湾,他的徒弟可谓桃李满天下,远至宜兰、花莲都有他带出的学生。而他所修建过的庙宇,早已经超过两三百座了。

老师傅林再兴告诉我们,随着时代的进步,现在烧制交趾陶的炉子都是现成的;从前的炉子都得自己做,自己烧,所做出来的交趾陶都是使用木材烧的。从前得到寺庙去工作,往往去一座庙少则几个月,多则几年,不像现在可以在家完成。
匠师就地制作交趾陶,因应不同建筑、庙宇的个别需求,徒手捏制陶偶,每个陶偶几乎都是独一无二的。因此,这些匠师也练就了十八般的好技艺。

庙宇屋顶上那些亮丽的装饰,除了大部分是剪黏的工艺之外,在人偶方面,则大部分使用交趾陶。由于陈忠正和林再兴师傅是属于洪坤福这一门派的艺师,所以同时精通“剪黏”和“交趾陶”两种技艺。屋顶上除了那些活灵活现的神龙形象之外,一些中国非常著名的诸如《封神榜》、《三国演义》等的传奇故事,也一起在屋脊的牌楼上缤纷上演。

两岸庙宇工艺的对照

老艺师用超过一甲子的时间,奔走于全台各地,长驻于庙宇中,将传统忠孝节义、历史掌故、神仙传奇、吉祥禽兽题材,活跃地展现于寺庙内外,获得文化界的肯定与赞美。终日游艺于这些富含戏曲、文学、绘画、捏塑、烧陶、民俗传说与宗教内涵的陶偶中,是国宝级的民族艺师,传承着“剪黏”与“交趾陶”的寺庙文化。

当我们向林师傅问及台湾和中国大陆寺庙的工艺水平的差别时,他十分感慨的说:“传统的‘剪黏’和‘交趾陶’在大陆的寺庙中已经看不到了,他们的文化层次与我们相差很大,我们台湾比较有竞争力,能把老祖宗传下来的技艺完整保存下来,甚至加以发扬光大。大陆很多的寺庙都是向‘钱’看,在庙前摆张桌子,要进庙参观的话,还得买票呢!”虽然“剪黏”和“交趾陶”发源于中国,然而在发源地的庙宇中,却看不到鲜明瑰丽的“剪黏”和“交趾陶”了。

在陶瓷工艺的范围里,交趾陶和剪黏可以说是异军突起。由于交趾陶的造型和釉色美丽讨喜,近年来广受欢迎,除了应用在庙宇方面,也经常作为馈赠的礼品;而剪黏则是延续过去的风华,一如既往的在庙宇的屋顶上大放异彩。@*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胶彩画源于中国唐朝时期,当时是被用来绘制金碧辉煌的宫廷建筑,承传到日本之后,他们将胶彩画发扬光大,广为画家所喜爱,发展到后来更成为日本的国画。金跟银很明显的有突出的感觉,这也是胶彩画特色中,一种具有别致的装饰作用。
  • 黄老先生的魏碑书法不但独步艺坛,而且远近驰名,除了在国内各大展览常有个展联展外,并先后在美国、法国、瑞士、德国等国举行个展,深获各界好评。其作品广受各地及友邦人士珍藏。
  • 在密闭没有光线的情况下,我们可以想见当年的工匠们,拿着烛光一笔一画的在每一寸壁面上勾勒出细致繁复的图案,他们要付出多少时间和毅力才能完成这一座宏伟的石窟,凭借的只是一颗对神佛敬仰与奉献的心。
  • 敦煌石窟的开凿,前后经历了十个朝代,贯穿了千年的历史,古老的敦煌似乎不受时光洪流的影响,石窟中凝结着各个朝代的艺术文化,静静的述说着当年它们的辉煌故事。因为保存了从五胡十六国到元朝之间各朝的文化特色,壁画中除了众多伟大的神佛画像之外,工匠笔下钜细靡遗的记录着当时供养人形像的部分,尤其具有考古价值。
  • 数量高达数千个的秦俑,据说找不到两个面貌相同的。这真是让人觉得不可思议,万万没有想到,早在两千多年前的秦朝,他们早就用精准的写实技法塑造兵马俑了
  • 曾经沧海桑田的巨大变化,就这样记录在一块石头里面,然而这也是石头让人着迷的地方,它可以保持固定的形象,千万年不变。
  • 爱弥尔.贾列的作品被尊为玻璃艺术中的极品。在百年前,艺术家为了要成就这些让人叹为观止的艺术,是要做出极大牺牲的,包括自己的身体健康,甚至于为之付出生命。贾列在53岁铅中毒死亡,因为没有儿子,使他的工艺技法没有人得以传承,所以很多技法就失传了。
  • 一般而言,多数的艺术都是从视觉上去感受,但是木雕有一个最大的特色,就是它特有的气味。蔡馆长谈到:“樟木有樟木的气味,桧木有桧木的气味,那种独特的气味是要上千百年才有的。上千年的才能散发出较多的芬多精,是十分香郁迷人的”。
  • 经过七年,兵马俑再度来台,第一站抵达台中市科学博物馆;策展人何传坤博士表示,兵马俑具有两千年的历史,价值已经无法用金钱来计算。
  • 黄妈庆善长用细腻的刀法刻画“小小的世界”,除了物象质感的诠释,在动态的掌握上更能表现得栩栩如生,而且在景物布局以及剪裁的呈现上,也有深厚的功力。以细腻的雕工及优雅的风格见长,在视觉上,他的作品好像突破了木材的材质,具有弹性、柔软的感觉,尤其在花鸟虫鱼的刻划上,不但看起来栩栩如生,更呈现出如诗如画的意境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