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惠林:由贸易入超谈起

吴惠林

人气 86
标签:

【大纪元8月17日讯】日前,财政部统计处公布今年7月贸易入超4.1亿美元,不仅是两年半来首见,也是9年半以来第3次出现贸易“逆差”。此一讯息一发布引起舆论一阵骚动,在台湾经济正走向不景气之路的此刻,更深受忧虑,深怕经济成长会雪上加霜,这样的忧虑有道理吗?

所谓贸易“入超”,指的是“进口大于出口”,而贸易出超就是“出口大于进口”。在一般的新闻报导,往往将“入超”说成“逆差”,“出超”说成“顺差”。按一般的了解,“顺”是好,“逆”是不好的,而出口大于进口就是“顺差”,反之就是“逆差”,岂不就是说“出口大于进口是好事”,反之就不是好现象?由古早以前就有“一切为出口”的重商主义理论之出现,就知道人类早已有此认知,迄今这个观念还是普遍存在。这实在是一个严重的迷思,有必要予以厘清。

其实,由“国际贸易是互通有无”,是一种“交换”的概念,就可得知出口不是目的,而是“出口为的是进口”,将自己“本国”生产的好东西交换本国无法生产、或者生产成本较高,而别国能生产或成本较低的好东西,于是相互交易的国家彼此都得利,人民的福祉也能提升。标的物是“能满足人民福祉的物品或劳务”,不是指钱或货币,毕竟钱币只是“交易媒介”而已,本身并没有价值。

进一步剖析进出口的内涵,出口是将国内生产出来的产品卖到国外去,国外买者支付他们国家的货币(即外汇)来购买。出口商收取外汇回到本国,必须换取本国货币付给本国的生产者,而生产者再以之支付给生产要素拥有者,例如薪水、工资等。生产要素拥有者拿到本国的钱后,可在国内从事消费行为,也可以到国外去消费。前者所购买的东西可能是本国产品,也可能是外国货。若以出口赚来的钱买本国产品,会促涨价格;若买外国货就不会,而外国货往往是本国无法生产或生产成本比较高者,必须强调的是,外国货就是“进口”来的。

经由这么简单的解析,应该可以知道,即使是出国旅游或到国外消费,也是进口的另一种方式。我们也知道,并不是出口所赚的外汇都要花掉,但即使当时没用掉,也是准备着未来某一天要用掉,而且也是要购买别国的东西。这种过程就是“国际贸易”,本质是两国生产的产品互换,亦即“互通有无”,外汇只是一种交易媒介而已。如果出口赚得的外汇不是购买进口品,而是用在本国货,如此或者让一般消费品价格上涨形成“通货膨胀”,或者追逐股票、房地产等资产,致“资产膨胀”形成泡沫投机游戏。因此,“一切为出口”当然不对,只出口而不进口也是不对,一直维持出超也不是好事,以“顺差”来表示出超是当然不妥当的!发布这类资料的政府机构,有必要带头导正这个很不妥当的名词!!

至于对经济成长的影响,不能将出口和进口分开来看,应该两者合起来,亦即以整体“贸易”来看。此外,有的学者认为“大陆型或内需型的经济体,贸易入超就是好事”,反之,“海岛型或外需型的经济体,贸易出超是好事”,也是一种不正确说法,由上文的解析应可明白也!◇(http://www.dajiyuan.com)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观点和陈述

相关新闻
吴惠林:葛林斯潘是大师或骗子﹖
吴惠林:马英九政府“扩大内需”的迷惘
【另眼看名人】真正的企业家许文龙
吴惠林:从远航事件看航空业前景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