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教子庭训格言(十二) 择善固之 始能日进

三新
font print 人气: 87
【字号】    
   标签: tags:

【原文】

训曰:孟子言:“良知良能。”盖举此心本然之善端,以明性之善也。又云:“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非谓自孩提以至终身,从吾心,纵吾知,任吾能,自 莫非天理之流行也?即如孔子“从心所欲,不逾矩”,尚言于“志学”、“而立”、“不惑”、“知命”、“耳顺”之后。故古人童蒙而教,八岁即入小学,十五而 入大学,所以正其禀习之偏,防其物欲之诱,开扩其聪明,保全其忠信者,无所不至。即孔子之圣,其求道之心,乾乾不息,有不知老之将至。故凡有志于圣人之学 者,其择善固之,克己复礼,循循勉勉,无有一毫忽易于其间,始能日进也。

【语译】

庭训道:孟子说:“良知良能。”是想举出良知、良能这些心中固有的善端,以此来说明人性有善良的一面。他又说:“品行高尚的人,也就是没有失掉婴儿纯净良善之心的 人。”这不是说从孩提一直到老死,品行高尚的都人遵从着良心,传播着良知,使用着良能,无时无刻的体现着天理吗?即使像孔子这样的圣人,他能达到“随心所 欲而不超越任何法度”的境界,尚且说达到这种境界是在十五岁立志苦学、三十岁成家立业、四十岁不再迷惑、五十岁而知天命、六十岁耳顺之后。

所以古人在孩童 蒙昧无知时就着手教育,八岁就进小学,十五岁就进大学,目的是为了纠正他们禀性、习气中偏邪的地方,防止他们被物质欲望所引诱,开启他们的聪明才智,保持 他们的忠信,培养他们道德教育中的方方面面。即使像孔子这样的圣人,他的求道之心,也是永无休止,甚至不知自己已经将步入老年。所以,凡是有志于圣人之学 的人,必须选择善良的、正确的,并且加以坚持不再改变,努力约束自己,使自己的言行符合礼的要求。恭顺有序,勤恳不懈,中间没有一丝一毫轻视和疏忽,才能 每天都有进步。
【心得】

学好如逆水行舟,学坏则如平原走马。学坏容易学好难。这是人性的特点,所以传统上对于道德教育极其重 视,幼儿教育首先是道德教育,我们看看《三字经》、《弟子规》就知道了。我们今天中国大陆人无人不在感慨世道的道德沦丧,防盗门越来越厚,男的女的都不敢走夜路,亲戚朋友间失去了应有的礼节,教师失去了往日的光荣,纯真受到嘲笑,公共场合不讲公德……太多太多。这一切莫不与中共的教育体系有关系,中共的教育,不管它自己怎么说,总归是一种轻视道德重视物利的一种教育,是反传统的一种教育。不要说别国的教育都这个样子,看看韩剧里的礼仪,看看美国人工作的主动性,就知道别国教育恰恰不是这样。中共这样做,是对中国几代人犯着最大的罪。

人们经常讲这样一个笑话:一位医术不高的医生,误伤了20名 患者的性命。这位医生死后,上帝把他打入了十八层地狱,理由是不仅不能救死扶伤,而且害死了20条人命,亵渎医生职责。这位庸医在十八层地狱捶胸顿足: “为什么要这样惩罚我?我又不是故意的?”这时他的脚下传来了声音:“老兄,你别跺脚了,上面的土都落到我身上了。别哭了,你还比我强呢?”庸医很惊讶: 怎么?十九层地狱还有人?不由问到:“你是干什么职业的啊?做了什么错事?” 十九层的那位无奈地说:“唉,我生前是做教师的啊!” 庸医充其量损害的只是几十人,而庸师断送的却是几代人啊!庸医害的是生命,庸师荼毒的是灵魂啊!

中国人,在教育国人方面自有卓越伟大的教 师,如释迦牟尼、老子、孔子等等,不料想在仓促之中却被马恩列斯毛之流占据了导师的席位,遂导致几代中国人灵魂上的无穷流毒,时至今日,所幸的是,我们借助《九评共产党》,算是终于弄清楚了马恩列斯毛之流原来是几个大大庸师,该下十九层地狱的庸师。这样看来,目前退出共产恶党这个办法,出发点原来是非常好的,就是决不到那十九层地狱里去跟马恩列斯毛这几个大庸师作伴啊!@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儒家特别强调宽恕,我们都喜欢有肚量的人。所谓退一步海阔天空,宽容别人也是在方便自己,为自己开辟更广阔的空间。然而,贵为天子的人,四海之内莫非王土,天子的空间可谓最广了,还念念不敢忘怀宽恕之道,这就是需要深思了。

  • 训曰:如朕为人上者,欲法令之行,惟身先之,而人自从。即如吃烟一节,虽不甚关系,然火烛之起多由此,故朕时时禁止。然朕非不会吃烟,幼时在养母家,颇善于吃烟。今禁人而己用之,将何以服之?因而永不用也。

  • 训日:凡人孰能无过?但人有过,多不自任为过。朕则不然。于闲言中偶有遗忘而误怪他人者,必自任其过,而曰:“此朕之误也。”惟其如此,使令人等竟至为所感动而自觉不安者有之。大凡能自任过者,大人居多也。

  • 康熙庭训说道:为人处世,应当常存喜悦安详之气。内心喜悦安详周围的景象自然吉祥美好。究其原因,喜悦就容易产生善念;忿怒就容易产生恶念,所以古话说道:“人只要一产生善念,即使还没有付诸行动,吉样之神就已经跟上他了,一产生恶念,即使还没有行恶,凶邪之神就已经跟上他了。”这的确是至理名言啊。
  • 训曰:凡人存善念,天必绥之福禄以善报之1。今人日持珠敬佛,欲行善之故也。苟恶念不除,即持念珠2,何益?
  • 训曰:人惟一心,起为念虑。念虑之正与不正,只在顷刻之间。若一念不正顷刻而知之,即从而正之,自不至离道之远。《书》曰:“惟圣罔念作狂,惟狂克念作 圣,”一念之微,静以存之,动则察之,必使俯仰无愧,方是实在工夫。是故古人治心,防于念之初生、情之未起,所以用力甚微而收功甚巨也。
  • 训曰:近世之人以不食肉为持斋,岂知古人之斋必与戒并行。《易•系辞》曰:“斋戒以神明其德。”所谓斋者,齐也,齐其心之所不齐也。所谓戒者,戒其非心妄念也。古人无一日不斋,无一日不戒。而今之人,以每月的某天某日持斋,己与古人有间。然持斋固为善事,可以感发人之善念,第不知其戒心何如耳?

  • 孔子说:“立志于修道。”所谓“志”, 就是心的功用。人性没有不善的,所以人心也没有不正的。但人心的功用则有正和不正之分,这一点我们不能不清楚。 孔圣人有着天赋绝顶的圣明,尚且在十五岁时就立志于学。 这大概因为“志”是提升道德修养的起点之故吧,昔日的圣贤修道无不是从“志”开始的。无论多远,没有“志”达不到的:无论多坚,没有“志”攻不破的。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