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与做人趣谈:关于作文和生活的关系

郑念行
font print 人气: 7
【字号】    
   标签: tags:

王老师对同学们说:有一位老作家对青年习作者,讲过一段幽默风趣的话:“材料与写作,最理想的关 系,应该像百货公司进货、销货的关系-一进的时候是广为搜罗,销的时候是可以配搭成套。可惜我自己是有些旧货,像隔了朝代的服装,永远卖不出去;而时兴的货,又常常脱销。本来,时兴货就是容易脱销的。补救的办法,只有坐庄采购。你们诸位(指业余青年作者)在这方面比我优越得多,大部分就是时兴货工厂的直接生产者。”

刘德海同学听到这里,说:我表哥也是个业余作者,他却经常愁眉苦脸地叹息:“想写作,无生活!” 我们平时作文,也总是感到没啥可写。

王老师说:这种情况,就是“人在生活中,不见有生活。”解决的办法,首先是练眼睛。全凭慧眼识生活!

阿‧托尔斯泰讲过一个故事:有一次,高尔基、安德列耶夫和蒲宁三个人,坐在饭馆里比赛观察人物,只要看见一个人进来,就各给三分钟的时间,对这个人进行观察和分析。高尔基观察后说道:他是一个脸色苍白的人,身上穿的是灰色西服,他还有一双细长的发红的手。这就是高尔基所看到的一切。

安德列耶夫也观察了三分钟,可是他却胡诌了一通,他连对方所穿西服的颜色,都没有看清楚。

然而蒲宁却有着一双非常敏锐的眼睛。他在三分钟的观察中,把这个人的一切都给抓住了,他甚至把西服上的一些细小的东西,都给看出来了,他说:这个人结的是一条满是小点子的领带,小指头的指甲长得有些不正常;他连这个人身上的一个小瘊子,也看出来了。他详细地把他所看到的这一切描绘了出来,最后他还说到:这人是个国际骗子。他们当即向饭馆的负责人打听这个人是谁?饭馆的负责人说:“他不知道这个人是从哪儿来的,但他经常出现在那不勒斯的街头。这是个什么人-- 我不知道,可是,他的名声却很糟。”这就是说,蒲宁观察与分析得完全正确。这就是锻炼眼力的结果。(引自阿‧托尔斯泰《论文学》)

从上述这一段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出:培养观察能力,是个非常重要的课题。

写作的要务,是表现出生活中的“美”来。罗丹说:“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要想在生活中多多地发现“美”,这就必须练眼睛,多观察。

张小菊同学说:我们现在已经懂得“观察”的重要了。但是,还不明白“怎样观察”。请老师举例讲述!
王老师说:好,我再讲一个故事给你们听:

法国大作家福楼拜,教他的学生莫泊桑,细致地观察事物,要他用牛车为题材,写出七篇不同的散文来。莫泊桑为难地说:“写出两篇不同的散文,就够困难了。哪里能写得出七篇?”福楼拜开导说: “写七篇并不难。秘诀就在于细心观察。”莫泊桑说:“我不会观察呀!”福楼拜说:“你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去比较。例如:从时间上说,早上的牛车和晚上的牛车,都有不同情景。从赶车人说,他没有吃饭时和喝醉酒后,对牛的态度也不一样。再从牛来说,牛饿着肚子上坡和饱着肚子走平路,也有明显的不同。你如果对这些都做到了认真观察,比较研究,写七篇文章,有何难哉!”

刘德海同学又问道:经常注意“练眼睛”,做到“认真观察”,就一定能写好文章吗?

王老师笑笑说:在“练眼睛”的同时,还要“动笔头”——多写观察日记,或者叫做“生活札记”。有位老作家劝导那些有志于写作的人说:“你要写札记,像个用功的学生那样勤于写札记。”“平时留心周围的人和事,要观察得深一些,细一些,特别是在接触各种人物后,要把他们的言谈举止记下来, 积累起来,久而久之,素材就多了。”

下面是一个中学生的观察日记:“五月九日下午,我到西单去买《写作杂志》。走到柜台前,见一位女售货员正和另一个女同伴,眉飞色舞地谈着加何打扮。我很抱歉地对那位售货员说:我要买一本《写作杂志》。可她连看也不看我一眼,却继续着讲她们如何打扮才漂亮一类的话。我想,你一个售货员,不热心的做好眼前的工作,却在工作时间,扯那些无聊的闲篇!于是,我便提高了声音说:“我要买一本《写作杂志》!”这时,那位售货员才转过身来,不耐烦地问道:“你要什么?快说!”我没再重复刚才的话,只用拿着钱的手,指了指柜台里放着的《写作杂志》。她一把扯过我手中的钱,顺手拿过《写作杂志》,‘啪’!地扔到柜台上。我仔细地看了看她,外表上打扮得虽然很美,可是工作作风实在算不上……我立刻想起老师教过的古训:“人但知涤其器,而不知涤其心。”今天的情景是:人但知美其身,而不知美其心。悲哉!

这位同学能够那样经常地写观察日记,眼力就会变得敏锐,生活也会丰富起来,写作能力肯定会不断提高的。

最后,王老师十分恳切地说:观察生活需慧眼,积累素材靠笔头。长年不断,聚沙成塔。这样,生活丰厚,胜似“百万富翁”;挥毫洒墨,自能左右逢源!@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近些年来,大陆学术界和教育界的志士仁人,不满意现行教育的严重弊端,组建起家庭学堂,以免子女或儿孙受中共恶党的污染。王老师受“小骏马学堂”的聘任,主讲《作文与做人趣谈》。

  • 按照教学计划的规定,今天王老师要讲:关于文章的标题。出人意料的是,王老师啥话没说,竟然在黑板上写出《丰子恺作画“不要脸”》--这样一行字。同学们看了都很惊奇:这究竟是咋回事啊?
  • 一提起作文,同学们都感到文章的开头很难写。刘德海同学甚至十分幽默的说:这叫“老鼠啃西瓜--不知从何下嘴!”
  • 赵幼刚同学问:我在写作中,常常遇到这样的情况:材料倒是有了,可就是把它们捏不拢,凑不成一篇文章。这是怎么回事? 王老师还没有来得及回答赵幼刚的问题,刘德海又问......
    王老师说:我暂时不回答你们的问题,我先讲一个故事给你们听。

  • 罗西尼是十九世纪意大利的著名作曲家。有一天,他家来了一位朋友。这位朋友带来一大堆自己作的曲子,坐到钢琴边,弹奏给罗西尼听,目地是炫耀自己的才华,希望得到罗西尼的赞赏。罗西尼一边听着,一边不断地脱帽鞠躬。
  • 上午,王老师在课堂上告诉大家,写作要象高明的摄影师那样,善于选择角度,从一个好的侧面,选择一两件有教育意义的事件,具体深透地进行叙述和描写。刘小海对这个问题还没有吃透,还有点似懂非懂。于是,他在当天晚上,又和几位同学去王老师家中请教。
  • 王老师发现,近来同学们的写作热情很高,自动写作文的数量不少。但仔细一看,每一篇都写得有些草率,就像一个混事的跳高运动员,虽然天天在练跳高,但敷敷衍衍地跳一下,每跳一次,并没有多大的提高。针对这种情况,王老师讲了一个作家和他儿子的故事:
  • 王老师开始讲课了。他像往日一样,平静,安详,循循善诱。他说:“大匠诲人必以规矩,学者亦必以规矩。可见,初学写作的同学们,摹仿课文是正常现象,见到好的就想学,本身就是一种好愿望。”

  • 从最近的作文中,王老师发现不少同学喜欢空发议论,写一篇八百多字的短文,也总离不了“他的品质多么高尚,他的胸怀实在宽广”,“这种精神非常动人,这种风格值得发扬”等等这样的话。开头也讲,结尾也讲,中间没有多少笔墨是写具体事实的。问了几个同学:为什么要这样写?他们都回答:“为了突出主题,点明中心思想。”
  • 写作是一项包含许多动态内容的活动。孩子必须先将词汇、语法和思绪结合在一起,然后再依靠手写或键入单词来完成。这就是为什么孩子需要足够的练习和广泛的语言接触,才能培养出较强的写作能力。年纪小的学生不可能一坐下来就写出完美的文章,他们也需要学习修改的艺术。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