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欣赏】──《送亲演礼》

陈氏夸张演出自己的执著
袁荣易
font print 人气: 118
【字号】    
   标签: tags:

【大纪元9月16日讯】结婚当天迎娶新娘的背后,还牵涉到两家人的互动相识,如何让两家人去除陌生尴尬,成为真正的亲家,礼俗在这里起着功不可没的作用。京剧《送亲演礼》就是两位背景悬殊的家长(男女双方的母亲)的会面,由于女方的妈妈陈氏是乡下人,不谙礼俗,尽管陈氏请赞礼的傧相帮助她,但还是闹出许多笑话。

如果一个人很柔软,随着礼俗行礼如仪,自自然然,根本不会发生什么状况。但对陈氏而言就变得很困难,什么事都过不去,错误百出,让人笑弯了腰。这位嫁女儿的陈氏,也许太依赖赞礼的傧相,以为听专家的准没错。只是傧相讲的,她总是会错意,陈氏用自己的认识与习惯去解释,以局限的认知硬柪去做;原本娴熟礼俗如家常便饭的赞礼傧相,也被她搞的没折。

这出戏很巧,故意打破舞台约定俗成的成规来制造笑料。例如舞台上坐轿子,是演员钻进小帐子带着轿夫走;陈氏却依照真实坐轿的法则坐了下来,打破舞台的规律,戏就没法演。傧相劝说她半天,陈氏不得已妥协,只好站起来走,还直抱怨:“戏台上的轿子,我坐还得我走?”一副别人都不讲理的样子。

礼俗说穿了也是这么一回事,跟着做就对了。往往问题出在哪里?就是有很多自以为是的人,偏偏要自己新发明一套,觉得自己在理或自己有学问,结果造成不必要的纠纷。陈氏不就这一个样儿,仿佛是存心来闹的。
戏里还有些咬文嚼字的笑话。陈氏见了亲家母,傧相喊“上坐”,陈氏爬上椅子,坐在椅背上;傧相要她下来坐,连忙说“下坐”,陈氏就坐到地上去了。傧相赶快更正说“怀里坐”,意思是坐在椅怀里,陈氏不解,略显为难,可是路上与傧相商量好的–照傧相说的做,她硬生生的就坐在亲家母身上去了。

按照文字来讲,陈氏完全遵照文字的意义执行,照理说应该没做错,结果却全部都做错了。这世上尽多这种执著在文字上的人,明明是错的,却那么认真抱着那个表面字义不放,夸张到坐在人身上、侵犯了别人尚不自知呢!
最尖锐的,还有在价值观上的不同。酒宴摆下,要用饭了。正式场合–两姓联姻、两家的亲家母坐在一起吃饭,岂非大事一件,用饭之前依照古礼,首先男方的母亲李氏拿起酒杯,在堂前对着天倒酒,这是礼敬天地的意思。傧相接下来对着在一旁发愣的陈氏说“该您了”,陈氏拿起酒杯放在嘴边就给喝了,傧相告诉她不能喝,要倒在地上。这在爱物惜物的乡下人心里,简直是浪费,她扭不过傧相,勉强做了,她一面说:“这多糟蹋东西啊,倒一点吧。”

陈氏很舍不得的倒一点在地,然后将酒杯放在桌上,一失手酒杯打翻了,陈氏连忙用舌头去舔。终究这杯酒不归她,她越守着越让自己手忙脚乱。
最后的笑点,是在“打牙巴鼓”上面。酒席上何时动筷子,在早些时也是一种礼貌,尤其女眷更要矜持一下。傧相喊“举箸”(箸是筷子的古文,音住)意思是陈氏可以动筷子了;然而陈氏听成举住,就真把筷子举在半天空不动。这可不成啊,陈氏要求傧相用乡下人的语汇“打牙巴鼓”,熟悉的语汇能让拘束感消除,傧相识趣的尽量多喊“打牙巴鼓”,终于让陈氏吃个畅快淋漓,大醉而归。
这出戏说浅也可说很浅,但用人陷在执著中,左支右绌出不来的可怜样来看待的时候,又颇能触动人,给人深思,不只是笑笑就完了。

光绪年间,两部著名的小说都提到《送亲演礼》这出戏:一是光绪四年(1878)出版的“儿女英雄传”(第二十八回),一是光绪二十年(1894)出版的“海上花列传”(第三十一回),都提到陈氏的好笑,带着欢乐的气氛。近代著名小说家老舍,1935年在青岛教书时写的短篇小说“柳屯的”(樱海集)也提到《送亲演礼》的陈氏,语气就有些揶揄的成分,是用“彩旦”的小丑身份去看陈氏,略显对她瞧不上眼的意思,这是他倾向西洋文学,采用解剖的手法,把她归在无知与骄傲的类型上,与中国传统文化对人喜用包容与蕴藉的方式不同。但毕竟老舍还使用中国环境里的语汇来形容,连这么一出小戏中的人物他也能借重。

老舍与“儿女英雄传”的作者文康一样都是旗人,都关切世人的疾苦,写作的认真、详尽可说颇为类似。老舍爱好京剧(尤其擅长相声),在青岛参加过京剧票房,他会许多老生与老旦的唱段,而且不吝表演给众人,与人分享;韩战时与周信芳、马连良等人还去过朝鲜劳军演出。

1963年毛泽东对文化艺术提出批判,说建国十多年,还在为封建主义、资本主义服务,少了社会主义的东西。老舍这位温情、不肯忘怀传统的作家被视为“大毒草”,他写的一些文章都不准许发表。1966年8月23日,老舍与艺文界人士29人(包括京剧界的荀慧生、白云生、侯喜瑞)被拖到文庙(北京东城区国子监)批斗毒打,女中的学生用铜头皮带抽打他们,并且当场焚烧十余箱的京剧戏衣。之后老舍回到文联,又被另一支红卫兵挂牌痛打,因为老舍愤而将牌子摔在地上,于是被说成是“现行反革命”,送去派出所“法办”,红卫兵继续在那里打这位六十七岁的老人。家人好不容易把他保回去,但规定第二天还要回派出所报到。第二天他徘徊良久,在城北的太平湖投湖自尽。老舍一生写作八百万字,尤其写了许多下阶层的人,共产党却能利用那些无知的下阶层狠狠的毁掉这位时时关心下阶层的难得的好人。@*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打龙袍》内容是说宋朝包拯陈州放粮后回京,在赵州桥巧遇流落民间的李宸妃,令人吃惊的李宸妃竟是当朝天子宋仁宗的生母。然而要让宋仁宗能够接受这位真正的妈妈,可是非常困难的一件事。从这个流行数百年的戏曲,我们看到老百姓并不认为皇帝就是绝对权威,他还要按普世价值来行事,没做到孝就要受罚,即使他不知情并非故意犯的。没有哪个朝代的皇帝认为皇权可以陵架在孝道之上,那是儒家为中国建立的社会根基。
  • 武戏通常都有英雄惜英雄的气氛,这是敌我之间的相互尊重;旗鼓相当的打斗,正大光明,输了也就输了,讲究武德。
  • 中共擅自改动的《三岔口》,把坏人改成好人,依旧称做《三岔口》,明摆着是偷梁换柱,想借此戏的知名度,暗中宣传自己想要的什么东西。窜改过的《三岔口》,变成从头打到尾的打仔片,没有原先的戏剧性、悬念性、幽默感,它编成刘利华一进门,任棠惠就被惊醒,然后两个人像懵懂的未成年人,好像有发泄不完的精力,好勇斗狠的打来打去,叫人看了不知是为什么打个没完。
  • 演出内涵上则是大异其趣。西方文化强调“模拟”,越像坏人表示人物刻划的越成功;中国则考虑到教化的问题,认为刻划过细,会教坏观众,带来负面影响。因此明明是兽心兽面的一个角色,表演的重点却放在耍叉及与孙悟空的对打上面
  • 《昭君出塞》可说是戏曲的活化石,它非常典型,艺人一代一代的传承,保存下原始的的戏剧结构与表演方式,细细品味可以领略出久远前的戏曲风貌。人物精简,却能藉唱词、身段谱出关山万里,壮阔的史诗气氛。尤其由昭君一人主唱,犹有元杂剧遗韵,在悠久的时空中她独自吟哦,却唤起人间千古的共鸣—崎岖世上路,望不见自己的家园在何处?
  • 1966年,一群“破四旧”的红卫兵来到法门寺,先是捣毁了佛殿内的铜像,又试图挖开真身宝塔。住持良卿法师上前喝阻,被打得头破血流。法师随后披全身浇满煤油,在宝塔前自焚。
  • 《可爱的牧羊女》展现了莫扎特在音乐创作各方面崭露头角的才华。这位年少的作曲家模仿法国、意大利和德国的歌剧样式,加入通俗的曲调,同时表现出对音乐风格及其语言的自信。他在巴洛克风格和古典风格的交汇点上谱写了一部作品,开创了一种新类型歌剧──后来成为18世纪古典主义风格,为他后来的音乐创作奠定了基础。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