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筝派

【中国传统筝曲介绍】板头曲“苏武思乡”

杨佩璇
font print 人气: 40
【字号】    
   标签: tags:

【大纪元9月24日讯】河南筝派

从《史记》、《汉书》中所记载的文字来看,筝在秦汉两代已有相当普遍的发展。汉、唐以来,各朝代的首都大多建于黄河流域的长安、洛阳,而北宋建都汴梁(即今开封),都是在河南地区,秦筝随着迁都流入河南,如:曹植的诗句:“笙磬既设,筝瑟俱张”、“何以忘忧?弹筝酒歌”,曹植是三国魏人,亦即今天的河南人。筝在融汇了当地流行的民间音乐“郑卫之音”后,逐渐形成了“中州古调”的河南筝派〈“中州”的称谓源于河南的地理位置,因在全国九州之中,所以叫做中州;而河南筝曲大都属于“河南板头曲”的范畴,故河南板头曲又称“中州古曲”,是“河南曲子”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河南筝曲的形成,可以说是直接来自戏曲音乐和民间说唱音乐,基本上是从河南豫剧与河南大调曲子板头曲的音调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河南曲子”是历史悠久的民间说唱音乐,根据文献记载,早在我国明朝已成雏型。清朝中叶以后衰落了,只有南阳地区仍极兴盛,所以这一说唱音乐又有“南阳鼓子曲”或“大调曲子”之称。它主要是由带有唱词的曲牌-“牌子曲”和纯乐器演奏的乐曲-“板头曲”两部分所组成。筝作为其主要的伴奏乐器,并以演奏大调曲子中的“板头曲”而著称。其目的为招揽观众,调弦对音,活动手指。另一方面,当时候艺人相见,经常先演奏一首“板头曲”以会知音,并易名为“高山流水”,藉喻伯牙与子期知音相遇的故事!后来在大量吸收民间音乐的基础上,在艺术质量上不断提高,遂逐渐摆脱对“大调曲子”的依附,成为脱离说唱而独立演奏的筝独奏曲或合奏曲,今天所保存下来的许多河南筝的传统曲目中,这种“板头曲”占大多数,人们常称之为中州古调或中州古曲。

在河南曲子中,带有唱词的牌子曲,其部分较短小的曲牌在流传过程中,逐渐脱离了清唱的形式,产生了一种有角色的分工,且具有舞台表演艺术形式的小调曲子或称高台曲,今天它已成为一个很著名的剧种──河南曲剧。


http://www.youmaker.com/

乐曲背景

本曲是板头曲中流传较广的乐曲之一,取材于汉朝苏武出始匈奴,被扣留十九年,始终坚定不屈、忠贞不移的著名故事。乐曲内容刻画苏武在塞外的艰苦生活,牧羊北国十九年,历尽千辛万苦,始终坚定不屈;乐曲除了表现其高尚不屈的节操,并寄寓深沉强烈的爱国情怀。乐曲开始,以深沉的旋律,描述苏武在冰天雪地牧羊的苦难情景和怀乡思汉充满悲愤、忧郁的心情;接着,曲调渐趋明朗、激昂,表达出苏武对汉朝壮丽山河的怀念与向往,以及决心排除万难返回中原的坚强意志;乐曲结束时,运用苍劲有力且低沉愤怒的音调,表现出苏武对匈奴统治者的愤怒反抗和至死忠于汉朝的崇高民族气节。

技法说明

乐曲一开始采用了深沉的旋律和缓慢的节奏,使用较多的〝小颤音〞,其特点是细而密,幅度很小,通常运用在表现极度悲痛的情绪时,它是利用左臂肌肉因暂时紧张的抖动而产生;同时,运用了左手按抑琴弦时,其音程的变化来模仿唱腔,这也成为河南筝派较为突出的风格之一。
河南筝派中另一种特有的指法〝踢指〞,即演奏时中指必须像踢腿时的动作那样迅速地向外弹出而得名。〝踢指〞比〝勾指〞更为强劲有力。

〝摇指〞在河南筝派中都带有一个较强劲的音头,这种奏法可能因“板头曲”源于“大调曲子”,而“大调曲子”的演唱常强调把字头咬实有关,它对表现河南地方特色的乐曲和增加乐曲的起伏感,产生很大的作用。@*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