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教子庭训格言(十四)

有事无事 敬以存心
三新
font print 人气: 145
【字号】    
   标签: tags:

【原文】
训曰:凡天下事不可轻忽1,虽至微至易者,皆当以慎重处之。慎重者,敬也2。当无事时,敬以自持3;而有事时,即敬之以应事物;必谨终如始4,慎修思永5, 习而安焉6,自无废事。盖敬以存心,则心体湛然7。居中,即如主人在家,自能整饬家务,此古人所谓敬以直内也8。《礼记》篇首以“毋不敬”冠之,圣人一言,至理备焉。

【注解】
1轻忽:轻视,疏忽。
2敬:恭敬,端肃。此处意为警戒。
3自持:自己克持,保持一定的操守、准则。
4谨终:慎终。小心谨慎,始终如一。
5慎:谨慎。修:修养。永:长久。
6习而安:此处意为习惯。
7湛然:厚重、澄清的样子。
8直内: 指内心变得正直。

【语译】
庭训道:天下任何事情,都不能小看和大意 ,即便是最小最简单的事情,也应当慎重对待。所谓慎重,就是要有“敬意”。在没有事的时候,用“敬意”来自我约束。在有事的时候,就用“敬意”来应对事 务。深厚的敬意,贯穿事情的始终,谨慎修持敬意让敬意永存,不断修习渐成习惯,自然就没有做不成的事。这大概是在心中常存敬意,身心就会清明通达之故。

“敬意”在心中,就如同主人在家里,自然能够整理好家务,这就是古人所说的“敬意”可使人心正直的含义啊。《礼记》篇首就拿“毋不敬”开头,圣人这一句话,是极有道理的。
@*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训日:凡人孰能无过?但人有过,多不自任为过。朕则不然。于闲言中偶有遗忘而误怪他人者,必自任其过,而曰:“此朕之误也。”惟其如此,使令人等竟至为所感动而自觉不安者有之。大凡能自任过者,大人居多也。

  • 康熙庭训说道:为人处世,应当常存喜悦安详之气。内心喜悦安详周围的景象自然吉祥美好。究其原因,喜悦就容易产生善念;忿怒就容易产生恶念,所以古话说道:“人只要一产生善念,即使还没有付诸行动,吉样之神就已经跟上他了,一产生恶念,即使还没有行恶,凶邪之神就已经跟上他了。”这的确是至理名言啊。
  • 训曰:凡人存善念,天必绥之福禄以善报之1。今人日持珠敬佛,欲行善之故也。苟恶念不除,即持念珠2,何益?
  • 训曰:人惟一心,起为念虑。念虑之正与不正,只在顷刻之间。若一念不正顷刻而知之,即从而正之,自不至离道之远。《书》曰:“惟圣罔念作狂,惟狂克念作 圣,”一念之微,静以存之,动则察之,必使俯仰无愧,方是实在工夫。是故古人治心,防于念之初生、情之未起,所以用力甚微而收功甚巨也。
  • 训曰:近世之人以不食肉为持斋,岂知古人之斋必与戒并行。《易•系辞》曰:“斋戒以神明其德。”所谓斋者,齐也,齐其心之所不齐也。所谓戒者,戒其非心妄念也。古人无一日不斋,无一日不戒。而今之人,以每月的某天某日持斋,己与古人有间。然持斋固为善事,可以感发人之善念,第不知其戒心何如耳?

  • 孔子说:“立志于修道。”所谓“志”, 就是心的功用。人性没有不善的,所以人心也没有不正的。但人心的功用则有正和不正之分,这一点我们不能不清楚。 孔圣人有着天赋绝顶的圣明,尚且在十五岁时就立志于学。 这大概因为“志”是提升道德修养的起点之故吧,昔日的圣贤修道无不是从“志”开始的。无论多远,没有“志”达不到的:无论多坚,没有“志”攻不破的。
  • 庭训道:孟子说:“良知良能。”是想举出良知、良能这些心中固有的善端,以此来说明人性有善良的一面。他又说:“品行高尚的人,也就是没有失掉婴儿纯净良善之心的 人。”
  • 大凡一个人面对各种事务,无论大小,一定要十分审慎,这样,才不会留下后患。因而孔子说:“遇事不知多问几个‘怎么办、怎么办’的人,我最后也只能对他说‘该怎么办呢?’”这的确是至理名言啊!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