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师交流篇(上):沟通一把罩

3步骤2原则,沟通一把罩
李佩芬
font print 人气: 33
【字号】    
   标签: tags:

报章副刊一角,妈咪萧蕙心分享了一则亲师沟通小故事:儿子被罚写一篇长长的课文,气愤之余,便在联络簿写下“老师不是人”发泄情绪。没想到课文写完,迷糊中却忘了擦掉那句话,加上当天忘了签名,于是这句话就这样……直挺挺地被送到老师眼前。

没想到,儿子并未遭任何关爱与诘问,当天老师只在联络簿上留下简单一句:“不是人,那是什么呢?”我看到老师回应吓了一跳,连忙要孩子提出补救措施。于是隔天,母子俩在联络簿上一人一张便利贴,向老师赔罪。儿子写道:“老师,对不起。您不是人,是天使。”我则感谢老师宽容处理,并告诉老师,一定会对孩子这样的行为劝说改进。

老师认为,孩子只是因为作业太多,用自己的方式处理当时情绪,无须放大解释。萧蕙心对老师的智慧与包容大表佩服,让原本可能造成亲师、师生关系紧张的局面,却转化成一次良好互动。

的确,这位老师“不扩大解释”的处理可圈可点;但母子俩“天使”的幽默回应,神来之笔却也同样令人激赏。

顺畅的沟通,有赖彼此成熟的心智与人格。有时,亲师间上演的冲突戏码,看在沟通高手眼中,问题往往出在双方“沟通步骤”不够到位,以及“乐观自信”的正向情绪不足。

三步骤,搭建亲师桥

以人际沟通见长的卡内基训练,向来是企业界倚重的人际沟通、优势销售咨询对象。本身也有两个初入学孩子的卡内基总经理黑立言指出,在卡内基讲授优质沟通技巧的课程中,绝对少不了三道策略:缓冲、举例与反问。

缓冲:凡事以赞赏与感谢为前提,并以诚心、具体的赞美为开场。与其泛泛地说“小明很乖、很听话。”就不如具体地说“小明好体贴,今天主动带同学去保健中心。”或“小明现在写字坐姿端正多了,谢谢老师在学校费心提醒。”千万别小看“具体真诚赞美”的魔力,这是建立良好关系的最佳破冰法宝。

举例:其实双方心知肚明,这段才是重头戏;但是,千万别急呼呼地说出自己的结论与立场,而是最好透过“陈述行为与情境”,把事情从头到尾讲述一遍,或说出自己有哪些困扰,请老师或家长帮忙出个点子。

反问:在陈述完以自己眼光看到的情形后,再征询老师或家长意见。如“老师(爸妈)在班上(家里)可能看到的更清楚,不知你的想法?”、“老师(爸妈)你的看法如何?”

这三步骤,犹如一道三明治,把孩子的棘手问题,夹在厚厚的赞美(缓冲)与征询(反问)之间;而中间这层最需处理的“烫手山芋”,陈述时尽量以“记叙文”而非“论说文”的方式表达。

一位认同人本基金会“正向管教”理念的家长,曾遇过自己孩子哭诉被连坐处罚情形。这位平时与老师互动还算密切的母亲,沟通方式恰巧正是这“三明治策略”的良好示范。

会面之初,她当然不忘先赞美感谢老师的辛劳,“老师平常很辛苦喔,带三十多位孩子,真的很不容易,我光两个就忙得团团转了!”寒暄一阵后,再陈述自己的烦恼:“我最近有个困难,想听听老师意见。我平常跟孩子谈事情,会尽量说明事情的道理。但现在碰到一个情形是,其实是其他同学做错,但我小孩被罚,我不太知道该如何告诉她这其中道理。不知道老师有没有什么好方法?”

不去质问老师“我觉得连坐处罚是不对的!”这位妈妈反以“以自身处境代替质疑”,提醒老师她对连坐处罚的困惑,而老师也在这种沟通方式下,大幅调整了自己带班方式。

两原则,掌握敏感时刻

当然,绝不是每次的亲师沟通,都如此花好月圆。我们得承认,当人的情绪正在气头上时,一些平常听起来无伤大雅的语句,往往却成为引爆的地雷。

面对这种敏感的关键性沟通,黑立言建议一定养成两个好习惯:“先讲一句话,表达对对方感受的尊重”;其次是尽量避免说出“可是”与“但是”,而改用“我很了解你的感受。我的观察(想法)是…”来表达。换个连接词,其实一点也不影响沟通的流畅,但却能大幅降低“你既然否决我,我也否决你”的争论性情绪。

“卡内基经常强调,我们要先处理情绪,再来处理事情,”黑立言举例,若碰到家长抗议“为什么我小孩不能坐在窗户边?”老师在第一时间别先忙着辩白,不妨先说,“这位妈妈,我很了解你的感受。如果我的小孩上课光线不够,我一定也会觉得很严重。”来缓和对的方情绪。

黑立言观察,许多冲突往往是出在对方很疑惑“你到底有没有听到我的抱怨?”或是“你听到了抱怨,但你到底重不重视啊!”因此,一位成熟的沟通者,就一定要先把对方这种情绪照顾好,表达出你很重视这个“心情”后,再来“说理”,解释班上灯光其实很足够,或是位子其实每周都会更换等,对方才比较容易听得进去。◇

转载自:亲子天下双月刊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读经班小孩户外学爬树昨天芦洲李宅由义书院子路班的亲师生,在李宅古迹进行野外教育。(自由时报记者蔡佳燕摄)昨天芦洲李宅由义书院子路班的亲师生,在李宅古迹进行野外教育。(记者蔡佳燕摄)
  • 我对孩子的养育观念,是在我将满两岁四个月的孩子送进日本保育园(幼稚园)时,才开始慢慢累积。与其说是我自己从养育过程中获得经验,倒不如说是保育园里的老师、主任,每个月不断地灌输,我才从中学习到正确幼儿教养观念。
  • 老师出了一道奇怪的作业:列出所有你讨厌的人。不过,没人知道下一步是什么。然后,老师请学生带蕃茄来上课,并且在蕃茄上面写下那些讨厌的人名。
  • 孩子们惧怕老师是极为常见的事情,尤其在新学期伊始。这种事情也会发生在长周末或寒假结束后返校时。家长们既要教会孩子对陌生人保持适当的警惕,还要让孩子轻松地面对那些可信任的成年人,这对我们来说还真有些难度。不像稍大点儿的孩子,年幼孩子的大脑发育还未达到能区分事物的程度,也无法凭直觉感知危机,这种能力的培养需要经年累积才能达到的。
  • 以前读书的时候,我不明白为何孔子要提倡“无讼”,而古时地方官政绩良好者,为何以“民间无讼”来赞美其德政。等到年龄渐长,更尤其是当了老师,耳闻也亲历一些诉讼事件,才晓得许多投诉原本都是意气之争,原本都能慈悲善解。
  • (大纪元记者温婧编译报导)开学之际,我知道许多家长正考虑去见孩子的老师。家长去见老师可能会有多种原因。例如,自我介绍、向老师提供更多关于自己孩子的信息、关心学校如何开学等等。如果你正打算去见孩子的老师,在这里我想与家长们分享一些与老师进行有效沟通的方法。
  • 一位教授女儿,疑因遭受班上同学言语及关系霸凌,致使母亲愤而向4位同学提告,导致班级掀起“集体转学”。最后全班愿意和这个孩子同班的仅剩一人,母亲也只能让孩子转学了事。这个事件,由于家长不满校方与教育局辅导不当,甚至上诉到监察院,经媒体报导后,立时引起舆论纷纷。
  • (大纪元记者冯阅编译报导)俄文老师萨利提出了一些家长与老师面谈时的窍门,教我们如何从家长会上获取最大的收益,以及一些能有效提升孩子在学校全面发展的方式。
  • 教育是百年大计,孩子是社会国家未来的希望,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个贵人,老师是孩子的再生父母,任何人都不应该轻言放弃这上天赋予的神圣使命。
  • 聊天时,有一位老师略带抱怨的对我说:“每一次,只要我们班的哪个同学出问题,我把家长约来学校商谈以后,下一次的班亲会就再也看不到这个家长。”她认为,因为孩子的作为让父母感觉失尽颜面,为了不想面对这种不愉快的状况,家长就选择“淡化与脱离”。自然这样的处理方式,对于亲子或是亲师之间的关系与成长,完全没有加分效果。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