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C肝病毒基因型 影响治疗成败

人气: 25
【字号】    
   标签: tags:

C肝病毒分6种基因型

在尚未发现C肝病毒的早年,C肝曾被暂时归类为非A非B型肝炎,直到1989年,美国科学家终于在受到人为感染的黑猩猩身上,首度将C肝病毒选殖出来,并于1990年时发展出C肝的检验技术。台湾则是由台大医学院陈定信与陈培哲教授等人,在1992年分离出第一株本土C肝病毒株。

后来,科学家又从C肝病毒之病毒核酸的差异,将病毒区分为6种基因型,分别是1到6型,其中又以第1与第2型的分布最为广泛,全球各地都有其踪迹,第3型主要分布在东南亚地区、第4型集中在中东与北非地区、第5型在南非、第6型则以香港与越南较多。第1型又可分为1a、1b两种亚型,但两者差别不大,较少被分开讨论。

第2、3型治疗效果较佳

基因型攸关C肝治疗的时程以及成效,理论上治疗前应该一律进行检测,但在台湾此项检验目前尚未纳入健保给付。目前已知6种基因型病毒中,以第1型和第4型病毒最为难治,第2型与第3型相对好治。

和全球多数地区一样,台湾的C肝病毒以第1与第2型病毒最多。过去研究显示,北部C肝感染者中,感染第1型者占7成、第2型占2成;南部病患则是第1型与第2型各占5成。

第1型复制力强 治疗需时较久

第1型病毒是比较强势的病毒,其病毒复制能力,是第2型的100倍,因此,如果病患同时感染两种基因型,最终还是会变成以第1型的感染为主。在台湾、日本与意大利的研究均显示,在不治疗的情况下,第1型病毒引发肝硬化、肝癌的危险性比第2型高,但美国的研究却认为没有差异,是否受到人种等因素的影响,还有待厘清。

以长效干扰素加抗病毒药物治疗

台湾健保局现行C肝的标准疗程,是以长效型干扰素搭配抗病毒药物雷巴威林(Ribavirin),进行为期半年(24周)的治疗。过去国外医界普遍认为,一旦感染到第1型病毒,建议一律治疗1年(48周),才能有效提高治疗的成功率,但最新的观念则认为,第1型病患在治疗后第4周,如果病毒有被清除的迹象,也就是出现“快速病毒学反应”(rapid viral response,RVR),通常治疗半年就足够,反之,则代表治疗效果较差,建议将疗程延长至1年,但碍于国内健保给付限制,剩下半年的医药费必须自费。

虽然基因型的差异攸关治疗策略,但对传染途径的影响似乎不明显,各型病毒的预防方式大同小异。但比较特别的是,在台湾的静脉药瘾族群中,不少C肝患者感染到东南亚独有的第3型与第6型,推测这些病毒是从毒品盛行的东南亚金三角地区所移入。

C肝以水平感染为主

C肝绝大多数是经由水平感染,由母子垂直感染的风险很低,传染途径主要是经由血液或体液感染,包括输血、密医使用医疗器械消毒不全、刺青与纹眉、不洁的针灸、药瘾者共用针头。此外,与患者共用可能沾染病毒的刮胡刀、指甲剪、牙刷,则是家庭内水平传染的主要媒介。由于C肝目前尚无疫苗,主要的预防方式,就是避免上述这些危险因子。

此外,C肝虽然可能经由性行为传染,但风险则比B肝低很多。台大曾针对配偶一方为C肝患者的人,进行长达7年长期追踪,发现追踪期间被感染的风险只有2/1,000,而且还不一定是经由性行为感染,尽管如此,患者还是应该谨守安全性行为的守则。

资料来源/《肝病防治会刊》第43期◇
 (http://www.dajiyuan.com)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