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课教材(高级):三人成虎

(成语故事)
正见文化课教材编辑小组
font print 人气: 33
【字号】    
   标签: tags:

【原文】

庞葱(1)与太子(2)质(3)于邯郸(4),谓魏王曰:“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曰:“不信。”“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曰:“不信。”“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5)信之。”庞葱曰:“夫市之无虎也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今邯郸之去魏也远于市,议臣者过于三人,愿王察之。”庞葱从邯郸反,竟不得见。(《韩非子·内储说左上》)

【批注】
(1) 庞葱:战国时代魏人。
(2) 太子:指战国时代魏太子。
(3) 质:音“志”,用人或财物做抵押担保。
(4) 邯郸:为战国时赵都。故址在河北省西南部与河南省接界处。
(5) 寡人:古代国君自称的谦词。

【故事阐述】

战国时魏国大臣庞葱,将陪同魏太子到赵国当人质,临行前对魏王说:“现在有一个人说市集上出现了吃人的老虎,大王会相信吗?”魏王回答说:“不会。”“那么,如果有第二个人说市集上出现了老虎,您会相信吗?”“也不会。”庞葱又说:“如果有第三个人说市集上出现老虎,您就会真的相信了吧?”魏王回答:“这样我会相信。”庞葱接着说:“大街上本来不会出现老虎是显而易见的,但是传谣言的人多,就让人不由得信以为真。我这次去赵国之后,定有许多人趁我不在,在大王面前进谗言来批评我的不是,请大王千万要明察真相,不要被谣言所蒙蔽!”魏王答应了庞葱。

等到庞葱离开魏国之后,果然有不少人在魏王前说庞葱的坏话,等到太子跟庞葱回国之后,魏王真的就疏远庞葱,不再重用他。

这个故事用来比喻谣言一再重复,会让人信以为真。所以后人就以“三人成虎”这句成语来比喻谣言可以掩盖真相。

【讨论】
1、为什么魏王不再重用庞葱了?
2、如果有些人接二连三告诉你的亲人做了不好的事,你会如何看待这件事?为什么?

【造句练习】
例:公众人物平时言行要谨慎,否则在媒体报导下三人成虎,大家就会信以为真!
例:没人亲眼看到王小明偷钱,却都纷纷谣传说他是小偷,这简直就是“三人成虎”嘛!

【相似成语】
人言可畏;众口铄金;曾参杀人。

【课后时间】
与这一故事相似的另一个故事。

曾参是战国时一个有名的读书人,在品德方面是无可挑剔的。曾参有一天外出未归,碰巧一个与他同名的人犯了杀人罪被抓走,曾参的邻居于是通报给曾参的母亲:“你的儿子杀人被抓到官府去了。”曾参的母亲了解自己的儿子不会杀人,所以依旧织着布。不一会儿,另外一人对她说:“你的儿子杀人了。”曾参的母亲心里开始怀疑了,但仍不信儿子会杀人,不久第三个人对她说:“你的儿子杀人了。”曾参的母亲彻底心虚,吓得丢下手中的工作逃走。

  “曾参杀人”这个成语故事你是不是觉得和“三人成虎”故事很相似呢!读完故事后请你把心得跟大家分享。

转载自:〈正见网〉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老子云:“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纵观中华历史上罕见的几位仁德之君,无不敬天顺道,施行仁爱,惠泽八方,使万民安康,百业隆昌,文化发达,天下归顺,四海景仰。他们体现了孔子曾经描绘的体现“仁德”精神的社会。
  • 孔子说:“把《诗经》三百篇背得很熟,让他去处理政务,却不会办事;让他当外交使节,却不能独立地交涉;《诗经》内容背得很多,但又有什么用呢?”
  • 子贡问怎样对待朋友。孔子说:“尽心规劝并且善意地开导他,如果他不听也就罢了,不要自取其辱。”
  • 伯牛(1)有疾(2),子问(3)之,自牖(4)执(5)其手,曰:“亡之(6),命矣夫(7)!斯人(8)也而有斯疾(9)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 (《论语·雍也第六》)
  • 曾子说:“君子透过文艺结交朋友,再透过朋友的辅助修行仁德。”
  • 季康子问孔子如何治理政事,说:“如果杀掉无道德的坏人,而亲近有道德的好人,这样好吗?”孔子说:“您治理政事,哪里用得着杀呢?您想重德行善,人民也会跟着重德行善。君子的德就像是风,普通百姓的德就像是草,风吹在草上,草一定倒。”
  • 汉朝有一壮士叫马援,从小就有远大的抱负,想要自己开创一番事业。他知书达礼,精通武艺,果然长大后当了郡都邮官。
  • 战国时,有一个卖盾和矛的楚国人,先是自夸他的盾说:“我所卖的盾坚固无比,没有东西能把它刺穿”;又夸赞他的矛说:“我所卖的矛十分锋利,没有东西不被它刺穿”。旁人听见后,忍不住的说:“如果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结果会如何?”楚国人一时无法回答他的问题。
  • 子贡曰:“如有博施(1)于民而能济众(2),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3)其犹病诸(4)。夫(5)仁者,己欲立而立人(6),己欲达而达人(7)。能近取譬(8),可谓仁之方(9)也已。”(《论语.雍也第六》)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