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往天人合一之路(10-2)

关于黑格尔的否定之否定
黄鹤昇
font print 人气: 6
【字号】    
   标签: tags: , ,

康德“物自体”的第一(作为感性来源)、第三(作为绝对真理)两层涵义应该在唯物主义实践论的基础上批判地统一起来。“(李泽厚:《批判哲学的批判--康德述评》三民书局出版,民国85年9月初版,28794页。)康德已指出理性的局限性。

李氏通明康德所说的“物自体”,他竟用马克思的历史唯物论、实践论来批判康德的“物自体”,说实在话,黑格尔的精神辩证法,在他所谓否定之否定的扬弃后,他将他的“绝对精神”归结为艺术中的直观、宗教中的表象以及哲学史的概念还可以免强接受,因为唯心可以生出绝对精神。

“率性之谓道”(《中庸。天命章》第3页。引自《大学、中庸》一书,华语教学出版社,1996年版,),人的意识可以对物予于虚无从而达到绝对精神。而马克思的唯物主义,强调世界是物质的,又说物质是不断运动和发展的,而且物质是可无限分割的。这样,意识对物质是无法穷尽的。无法穷尽它,就不可能有绝对。以此来说,马克思唯物主义根本解决不了康德的“物自体不可知”的问题。

黑格尔的精神辩证法及马克思的唯物辩证法,看似无所不能,无所不知,实质上他们的“绝对精神”或“绝对真理”也只不过先画一个圆圈,经过否定之否定的辩证,用三段论来将东西填进这个圈子(最高目的之绝对精神),以为这样看起来就圆满了,就可以解决“物自体”的困境了,这是枉然的。

此外,我认为康德的“物自体不可知”在认识论有一个好处:就是它主使人不断地认识下去,认识无止境。假如人用理性认识可以达到绝对的精神境界,认识就终止了。这在人类世界来说,是很难想像的。黑格尔、马克思们打破了康德指出理性有其局限性的警告,看似超越了康德,实则证明康德有先见之明。

康德对纯粹理性的批判,其用意就是警告人类不可越出其理性界限。马克思主义“不仅要认识世界,而且要改造世界”的唯物辩证法,已将理性变成为一匹脱彊的野马,四处奔跑,毫无顾忌,不仅向人类赖以生存的大自然不断索取,而且还要向人的头脑开刀,改造人类社会,要与传统社会作彻底的决裂。其流行一个多世纪的“实践”证明,已完全失败。

我们还必须指出,黑格尔的否定之否定论是有违矛盾论的。在一个统一体中,矛盾只是互相转化,没有扬弃到绝对的问题。如,我们不能说阳光战胜了乌云,或说乌云战胜了阳光,因为它们都在一个统一体中。有时阳光躯散了乌云,有时乌云遮住了太阳,它们都存有在一个统一体中,消灭或说生存都是相对的。

有些政治人物,为了号召人们起来斗争,说,“善良一定战胜邪恶,正义一定战胜歪理,虽然我们暂时失败了,但胜利终究是属于人民的,真理最终获得胜利。”等等,其实,这是政治人物的口号,并不是哲学的辩证。以辩证法的矛盾论来说,有善良就有对立面的丑恶,有正义就有对立面的歪理。 (待续) (转载自黄花岗杂志社《通往天人合一之路》一书)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