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洋传统茶道风貌与人文美学意识观(二)

font print 人气: 23
【字号】    
   标签: tags: ,

中央社记者谢震南日本京都特稿

台湾的乌龙茶叶品质,被海内外不少爱好者公认为世界之冠。日本京都府宇治市,不仅因平安朝(公元八世纪)以刻画贵族阶级情爱为题材的著名长篇小说“源氏物语”为创作舞台而享有盛名,宇治出产的良质茶叶,也始终稳居日本全国第一的宝座。

以生产“点茶”(抹茶粉原料)和“玉露”为代表性茶种的“宇治茶”,何以盛名远播?号称“东瀛扶桑茶祖”的日本临济宗禅师荣西,最早在公元一一九一年从宋代中国引进茶种和“抹茶”的饮茶方式。

荣西禅师不但著有日本史上第一册茶叶专书“吃茶养生记”,还在京都名刹─建仁寺辟建茶园。

到了十四世纪后期,日本“室町幕府”第三代将军足利义满敕令开设茶园,并且命名为“宇治七茗园”。从此,京都宇治地方出产的茶叶,日本全国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日本的茶叶,大致可分为“番茶”(最廉价的下等茶)、“煎茶”(代表性绿茶)和“抹茶”。其中,以茶粉细末状饮用的“抹茶”,一支独秀成为东洋传统茶道文化的主流。

事实上,抹茶并非日人独创,而是承袭自中国唐代风格。这种原本盛行于贵族和上流阶级之间的时尚艺术,借此附庸风雅一番,到了宋代,还进一步演变成“斗茶”。

现代中国人习惯称“泡茶”或“沏茶”,古人往往喜用“煮茗”一词,但东洋茶道则以“点茶”形容。此与唐宋之际的禅宗各大宗派“丛林”(寺院道场)惯用的双关语“点心”一语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行亦禅、坐亦禅,语默动静皆安然”。东洋茶道专设的茶室,清一色座落于幽僻闲静之处。

苔痕新绿、斑驳苍劲的茶室,周围曲径通幽、花木扶疏,直让人有一种时光和季节交离恍惚之感,思古幽情也随之油然而生。

由于茶室面积的一般规格仅有四叠半榻榻米,所以又称为“方丈”。仅容主客对坐和稍事回旋空间的茶室,布局陈设和摆饰十分简朴,或应该说简陋才恰当。

除了东洋茶道“点茶”必备的煮茗茶具和陶艺大碗,茶室内仅有“一轮”(一支)相应季节气氛的连枝花,再加上一幅挂轴而已。

最值得一提者,无论茶室的气派规模大小,入口处的小门,精心设计的宽幅,恰好容一个成年人的肩幅弯腰弓身入内。

这种看似不合人道又极不尊重来客的迎宾方式,其实是有历史典故的。

东洋茶道文化主流之一“里千家”的集大成者,出身于大阪(土界)地方豪商富坤之家的千利休(SENNORIKYU)居士,原是日本战国时代(公元十五至十六世纪)枭雄丰臣秀吉仰慕心仪的一代宗匠。

树立东洋传统茶道文化体系的千利休,为了藉茶道陶冶战国群雄的身心,特别立下规矩,凡是受邀品茗的对象,无论身份地位贵贱高低,欲进茶室奉茶者一律得丢盔卸甲,随身配剑也不例外。

很难想像,东洋茶道集大成的时代,区区一隅的方丈之地(茶室),居然成为日本战国诸侯和武将争相逐鹿问鼎之际,唯一能够安心喘息之处。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唐代创立的茶道,对华夏及人类文明都有大的贡献。宋、明代则因商贸繁荣,品茶成了风尚。茶饮由文人、家庭走向社会。宋、明茶道的特色在于宁静质朴,在茶艺的内涵上很下功夫,不像日本茶道注重繁琐的表面仪式。经过宋、明之后,中国茶道已普遍于民间,形成中国文化及民俗的一部分。
  • 贵族茶道生发于“茶之品”,旨在夸示富贵;雅士茶道生发于“茶之韵”,旨在艺术欣赏...
  •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在暮年之际,茶、酒、老琴依然是与他长相左右的莫逆知己。
  • 洞庭碧螺春原名叫“吓煞人香”,产于苏州洞庭东山碧螺峰下。康熙帝听后认为其名不雅,就以茶色碧绿,形曲如螺,又产于早春,便赐名为“碧螺春”。
  • 唐代茶叶,有“蒙顶第一,顾渚第二”之说,因为贡茶严酷限时限刻,必须在清明前三天贡到京城,所以贡焙设在顾渚,主要是考虑要在清明前能把茶赶送到京的关系。
  • 日据时代有一位台湾总督天价收购北埔的高级茶,一台斤茶叶价钱是当时一位乡长20个月的薪水。别的茶农都认为是“膨风”,后来人们才知道此茶的珍贵,就将之称为“膨风茶”。
  • 惠明茶是浙江传统名茶,古称“白茶”,外形肥壮,色泽翠绿光润,全芽披毫,冲泡后茶味鲜爽甘醇,带有兰花香味,无怪乎有人赞惠明茶是“一杯淡,二杯鲜,三杯甘醇,四杯韵犹存”。
  • 宋人蔡襄嗜茶如命,精于品茗、鉴茶,是北宋著名贡茶──小龙团的创始人。
  • 日本茶道多用粗瓷旧碗有自谦自重之意,美国人喜欢饮冰茶,德国人...
  • 唐代广征各地名茶,贡焙的贡额也不断增多,宫廷中茶货积存也多,开始出现了皇帝以茶赐勋戚重臣,以示恩信的一种习惯和制度。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