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贝尔物理学奖 华裔科学家高锟获殊荣

人气 7
标签:

【大纪元10月6日报导】瑞典皇家科学院今天宣布,从事光纤光学和半导体研究的高锟(Charles Kao)、鲍以尔(Willard Boyle)和史密斯(George Smith),共同获得200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瑞典皇家科学院(Royal Swedish Academy ofSciences)发表声明说,3位科学家协助塑造今日的网路社会根基。诺贝尔奖奖金为1000万克朗(140万美元),物理学奖是今年颁发的第二个诺贝尔奖项。

声明表示:“今年诺贝尔物理奖表扬两项协助塑造今日网路社会根基的科学成就。”声明也说:“他们创造许多日常生活中的实用发明,并提供科学探索新工具。”

诺贝尔评审单位表示,其中一项是光纤电缆,这个工具使资讯能以光速传输。

根据诺贝尔评审单位,拥有英国国籍但主要居住在香港的高锟,因为“视觉通讯领域的开创性光纤传输研究成果”,赢得其中一半的诺贝尔奖。

评审单位也说:“若我们拆解所有缠绕地球的玻璃纤维,将可连成一条超过10亿公里长的缆线,足以环绕地球2万5000次以上,并且以每小时数千公里速度增长。”

评审单位说,高锟的研究成果意味“文本、音乐、和影像能在不到一秒时间内传遍地球”。

鲍以尔和史密斯则因“发明一种影像式半导体电路─“电荷耦合元件影像感测器”(CCD sensor)”,共享另外一半的诺贝尔奖。这种感测器是数位相机的“电子眼”。

由于可以电子仪器捕捉光线,而不必再靠光学软片,1969年发明的CCD sensor“颠覆整个摄影工业”。

CCD sensor技术也有许多医疗应用,例如人体体内扫描,可供诊断或显微手术(Microsurgery)之用。


2009年诺贝尔物理学得奖者(左起)高锟(Charles Kao)、鲍以尔(Willard Boyle)和史密斯(George Smith)。

网路飙高速 高锟有大功

据中央社报导,有“光纤之父”称号的美籍华人高锟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消息传来,香港各界感到兴奋,因为高锟曾在香港接受教育及担任中文大学校长,与香港有深厚渊源。

中文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陈健民说,他个人觉得,中大师生都会对此感觉光荣。他表示,当年刚进入中大教书时,高锟还是校长,而高锟给人的感觉是一位谦谦君子。“高锟在光纤上的成就对社会的发展贡献巨大,获奖是应得的。”

科技大学机械工程学系教授吴景深也说:“我不是搞光纤的,但高锟的获奖,应是全香港人的光荣。”

城市大学物理系教授张迺豪表示,这是香港人的光荣。他说,连同之前的另一位美籍华人崔琦,至今已有两位曾在香港接受教育的学者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张迺豪说:“高锟的获奖,将对香港大专院校的师生带来鼓舞,相信未来香港还有获奖的机会。”

1965年,高锟在一篇论文中提出,用石英基玻璃纤维进行长距离资讯传递,将带来一场通讯事业的革命,他并提出当玻璃纤维损耗率下降到20分贝/公里时,光纤通讯即可成功。

他的研究为人类进入光纤导引新纪元打开了大门。

高锟于1933年在大陆上海出生,有一位弟弟,他的父亲当时是国际法庭的律师,一家人住在上海法租界一栋三层高的房子。

高锟年轻时在香港圣若瑟书院就读中学。

高锟早年接受香港媒体访问时曾说,中学时期,他遇上几位具有启发性的老师,其中一位老师请学生用手推他到墙角,以切身体会推力的原理。

这种教育方法令高锟对所学的都有非常深刻的了解。

据说,高锟少年时文静瘦弱,对科学特别感兴趣。当时学校没有化学科,高锟自购课外书籍学做实验。

1948年,高锟举家移民香港,他进入圣若瑟书院就读。中学毕业后,他考入香港大学。但由于当时港大没有电机工程系,他于是远赴英国就读伦敦大学理学院,开展自己的科学大道。毕业后曾任工程师及实验室研究员,并于一九六五年在伦大取得博士学位。他曾经担任香港(中文大学)校长,也是美国国家工程学院院士,英国皇家科学院院士,瑞典皇家工程科学院院士。

在学习上,高锟曾说:“应该学习如何集中,懂一样东西,专心认识,深入思维,不但能够专注于一种学问,亦会拉高对其他知识的认识能力,事事都能看得深入一点。”

高锟于1987至1996年间担任中大校长,退休后在美国及香港两地轮流居住。

相关新闻
“诺贝尔奖颁给我?”确定得奖的100个方法
机长报喜、狗仔举牌…通知诺奖得主的一百种方法
爱因斯坦入选史上最受尊崇诺贝尔奖得主
诺贝尔趣味小常识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