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穷节乃见:在秦张良椎

幸紫
font print 人气: 1397
【字号】    
   标签: tags:

张良,字子房,传为汉初城父(今安徽亳州市东南)人,是秦末汉初擅长运用韬略计谋来调兵遣将的有名人物。张良乃韩国贵胄之后,其祖父与父亲,相继为韩昭侯、宣惠王、襄哀王、厘王和悼惠王的相国,有“五世相韩”之称,一家在韩国的地位可是功勋卓著。

悼惠王二十三年,张良父亲张平去世,父亲过世后二十年,秦就灭了韩国。虽然当时张良还小,但他心中挟着亡国之痛,时刻图谋复国,于是变卖所有家财,招募刺客,伺机刺杀秦始皇。他曾经到淮阳去学礼,又到东夷去拜访沧海君,募到一位大力士,又特地替他订做了一百二十斤重的大铁椎,准备一椎就可以要了秦王的命。 秦始皇二十九年(公元前218年),恰逢他到东边来巡游,张良带着那位大力士,预先算好秦王东行的路线,就在博浪沙(今河南原阳东南)那儿埋伏,等到秦始皇的车驾到来时,就叫力士把那一百二十斤重的大铁椎,猛力向秦王乘的那辆车掷去,可惜一个偏差,铁椎打碎了旁边的副车。秦始皇见有人想谋刺他,大为震怒,号令全国严格搜索刺客,限期捉到,搅得天下惶惶不安,就是因为张良这一椎的缘故。 从此,张良就改名换姓,逃往下邳(今江苏睢宁西北)藏匿。据说在此遇黄石老人,得《太公兵法》。张良在收到黄石公老人送的太公兵法后,日夜埋首钻研,终于精通兵法,有鬼神莫测之机而辅佐刘邦。到了晚年,他更依照黄石老人书上所写修炼道术,运气丹田,使自己身轻如燕,能够遨翔天际。

秦末,张良参加反秦起义行列,先在刘邦军中为将,随刘邦先后投项梁,入关中咸阳,又劝刘邦莫贪恋富贵,屯军霸上,鸿门宴上为刘邦解危。刘邦被封为汉王后随其入蜀,并让刘邦烧掉栈道,以使项羽不疑。

楚汉争霸中,他审情度势极力主张刘邦联合彭越、英布等人,并劝刘邦满足韩信要求,重用韩信以使他效力,反对郦食其复立六国的主张,主张追击项羽,莫放虎归山,这一切保证了刘邦在楚汉战争中的胜利,被刘邦誉为“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人杰。

西汉建立后,张良因功被封为留侯,任大司徒。高祖曾经想废太子,由于张良力谏乃止。刘邦左右大臣皆华山以东的人,主张建都于雒阳,只有张良支持刘敬之说,极言关中之利,力主建都关中。后刘邦采纳其言,向西定都关中。 张良随刘邦入关之后,天下大定,他便称病杜门不出,开始不食人间烟火,想轻身仙举,闭门静修,一年多都足不出户,并执意求去。学导引吐纳、辟谷之法。他常说:“我家几代相韩,等到秦灭了韩国,我万金不惜,为了要替韩国报仇而对付强秦,一椎打下去,天下都震动了。现在用这三寸不烂之舌,作帝王的师保,封赏万户,位列诸侯,这是作为一个老百姓的最高愿望,对我张良来说,已是足够啦。最后我希望放弃一切人间杂事,跟仙人赤松子去学长生不老术。”刘邦死后八年,张良也就去世了,死后追称文成侯,葬在龙首原。(事据《史记·卷五十五·留侯世家》)

另据《太平广记》)中记载,汉末赤眉起义时,张良的墓被人掘开,打开棺木时,只见一个黄石枕头突然腾空飞去,似流星一般转瞬即逝。棺中根本没有张良的尸骨和衣冠,只有写在素绢上的几篇论述兵略的文章。张良成仙后,仙位为太玄童子,常随太上老君在太清仙界遨游。他的孙子张道陵也得了道,他在昆仑山时,张良去看过他。 现在的人为赞叹张良的智慧,在坊间流传一句俗谚:“你有张良计,我有过墙梯。”

我想文天祥的《正气歌》里,把张良列入“时穷节乃见”的十二个人物之一,当时总有他的见地与立论,我们这些后人也无法揣测与探知。想来张良一生,由富到贫、由有到无、由贵族到亡命、由官宦荫袭到平民布衣,身边的一切,随着国破家亡而由巅峰落入谷底。但他并不一般,一击不成,也不气馁,评估实际,将眼光放远,再凭着一己之长佐汉灭秦,并结束楚汉相争取得天下,遂了心愿、报了国仇。此后即不恋栈权位,不沉溺繁华,及时退隐、抛却红尘、访道学仙。

这种,由入世时血气方刚的复国雪恨、同仇敌忾的热血志节,到功成名就后,拥有一切却看透虚空,视富贵如浮云、粪土的出世襟怀,那心性的转变与提升,自然流畅、毫无滞碍、洒脱自如。由表面上看来,我想文天祥佩服的是他那“能屈能伸”为达目的永不止息的志气,以及“君子报仇三年不晚”的永续节操吧!因为他俩同有“亡国之痛”的处境,共有“不达目的不惜一死”的认知呢! 虽然,他们俩人所处的年代与最后结局大不相同,但是从修佛学道这个修炼角度看来,他们却殊途同归哪!据《古今笔记精华录.卷二十》中,有《文文山遇仙》一篇,文天祥(号文山)在他的《指南后录》中,记述他曾经遇到一位道家高人,名叫“灵阳子”,向此书作者讲述过道家的学问。

又过了若干年,文天祥被俘后,在狱中遇到异人,指示大光明正法,他被元朝拘禁在狱中生活了四年。这期间写了不少诗文,其中有首诗的内容,写的是他在遭逢大患难后,得到正法,了悟人生,又写他修炼到了那种异常平静的境界,并以新的视角写出对过往经历的认识。最后两句,写真正的豪杰,心性极高的人,是会很快修成的,这也是他的“夫子自谓”。因为他已经超越生死,把名利情都放了个干净。晚年闻道得法,得到了他早年所想得到的境界,真是足慰平生。从这件事实看来,也许文天祥之推崇张良的原因却是在此哪!一般凡夫俗子,哪懂得其中惺惺相惜、同登仙籍的深厚内涵呢?有可能唷!您认为呢? 附注:文天祥在狱中遇异人,指示大光明正法的诗──谁知真患难,忽悟大光明。日出云俱静,风消水自平;功名几灭性,忠孝大劳生。天下惟豪杰,神仙立地成。 —转载 正见网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诗曰:恺悌君子,民之父母,今人有过,教未施而刑已加焉,或欲改过为善,而道无繇至,朕甚伶之!夫刑至断肢体,刻肌肤,终身不息,何其痛而不德也!岂为民父母之意哉?
  • 做人的道德标准,不会因为顺境、逆境而有所不同,那么能否在各种情况下都坚持住,不动摇,是对自己道德品质的检验。而不是象某些人所说的“与时俱进”,从权宜走向权益,离自己的口号越来越远。
  • 唐朝刺史杨蔚到洋源出任洋州刺史,修道者陈休复每次到洋州都住在紫极官,刺史很想见他,而陈休复总是又到别处去了。于是刺史对众道士说:“下次再来,一定向他申报。
  • 元和十一年,监察御史段文昌与崔植同时进入御史台。先前的御史崔玄亮是监察院的长官。看到崔和段是后来的,不是科举出身,接待时神色傲慢,让段文昌和崔植非常反感。
  • 丞相崔造还是平民的时候,他与韩会、卢东美、张正则三人非常要好,号称“四夔”。江左一带的士人都称他为“白衣夔”。后来崔造做官被降职调到洪州。洪州的主帅曹王想要聘任他为副使。当时德宗在兴元府,因为曹王有功劳并且是皇亲,所请示的事情没有不批准的。
  • 上古、中古时期的君王,莫不以修身养德为重,古代君王都是严肃地修身伐己,其程度可能是今天的人难于想象的。
  • 据古书《列女传》中记载,汉代河南有个叫李叔卿的人,是郡府的工曹,被举荐为“孝廉”(古代的一种荣誉称号,提拔官员时可以优先考虑)。叔卿有个妹妹丈夫去世了,寡居在家。
  • 战国时,秦国的秦武王想要称霸天下。他对寄居在秦国的甘茂说:“我想出兵向东进攻三川(韩国一地名),取周室而代之,你如果能为我实现这一夙愿,我将至死不忘。”甘茂说:“我要求去魏国与魏王相约,共同攻打韩国。”于是,武王派亲信向寿做甘茂的副使出使魏国。
  • 始皇三十六年(公元前211),火星侵入心宿,这种天象象征着帝王有灾。这时又逢有陨星坠落在东郡,落地后变为石块,有人在那块石头上刻了“始皇帝死而土地分”之句。秦始皇得知这消息,就派遣御史挨家查问,没有人出来承认,便命令将居住在石头附近的居民,一概杀死,并将陨石焚烧销毁。
  • 唐太宗时的太史令李淳风,在校对新岁历书时,发现朔日(初一)将出现日蚀,这是不吉祥的预兆。于是他将此天象呈报给唐太宗。太宗听后很不高兴,说:“如果日蚀不出现的话,到时看你如何处置自己?”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