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应台狮城宣传新书 回看大江大海

人气 5
标签:

【大纪元11月9日讯】(大纪元记者黄思源报道)11月8日下午,新加坡传媒中心二楼礼堂爆满,部分观众移到场外,近千人聆听台湾作家龙应台的演讲《站在历史的码头 回看大江大海》,受到热烈欢迎。

从香港、台北、温哥华、法兰克福书展……到最后一站的新加坡,龙应台携新书《大江大海 一九四九》而刮起的“龙卷风”,震撼了全球华人世界。

起缘于柏林墙坍塌

今年8月底9月初,书一出版,有记者就问,是不是冲着10月1日中共建政60周年来的?龙应台笑道,动念写此书,起缘于20年前,1989年11月9日柏林墙坍塌,东欧巨变。东西德历史的划分,两个制度的分隔对立,和海峡两岸是一样的。

父亲去世,母亲失忆,使她有种紧迫感,还活着的历史的见证人不多了,加快了采访步伐。2008年,跟时间赛跑,闭关一年,写出这部呕心沥血之作。

文学与历史之间是有张力的。龙应台坦言,把史料的大石头捆绑,转换成文学蜻蜓一样的翅膀,是非常煎熬的过程,改了好多次。当发现给她校对的年轻人看不进去时,又写了最后一个版本,从家族史,母亲美君抱着孩子离乡开始。

在写作时,她有个奇怪的感觉,好像所有的亡灵都在。犹如神助,要找的人好像都在那儿等着。

为“万骨枯”上一柱香

龙应台说:“我不是历史学者,我不要写一部历史的学术著作。只是历史的小学生,我心里想着说故事,又做足历史功课,这本书在我心目中是个大的散文,但有注脚的。”

演讲会上播放了记录片《目送1949 龙应台的探索》片段,采访老兵陈清山、吴阿吉,诗人管管……几乎所有的人,讲到战乱时与父母一别永诀,都落了泪。

记录片中,于祺元老人讲述长春围城的情景。遍地横尸,臭气扑鼻。当时还是中学生的他,看到草丛里弃婴在蠕动,因为饥饿,直肠从肛门里拖在体外……1948年林彪率军围困长春,5个月后,50万市民,只剩下17万。

龙应台感慨,这么惨痛的历史,不但很多台湾及大陆老百姓没听说过,就连大部分的长春人也不知道。

她指出,由于政治原因夸大或不谈某些历史,从教科书、报纸所呈现的东西,有思索能力的人,要质疑探究,并准备好随时推翻它。

写书时,她心里有几个愿望:1。纪念千千万万个为了“一将功成”而死去的“万骨枯”。为那些千千万万个亡魂,上一柱香,文学意义上的上香。2. 向父母那一辈历尽艰辛的幸存者,用文字的方式,说一声“谢谢”。3.给年轻的下一代做传承。给长辈做的最好的事,是搬个板凳坐在那儿听他们说。父母亲有很多故事藏在记忆的盒子里,但不会永远等在那里。

和平的基础

这本书的写作,龙应台不愿做审判者的角色。她就是要把“国家民族” 这个机器拆开,让读者看到里面孤零零的个人、受伤的地方。“每个人都要思考个人与机器的关系。”

龙应台说:“大国崛起不仅是政治、经济上的,真正的大国崛起,一定跟随着文明的力量。”

她希望大陆领导人读这本书,更希望大陆人民读这本书。所谓和平和解,不只是台面上政治人物的握手、协商。她认为,两岸人民彼此间的理解、包容……包括理解对方的创伤及感情,才是两岸长久和平的基础。

“有真正泥土的情感,写出来的才是最好的。大陆的历史情感,等着大陆更好的作家去写。我只能写出这一半的故事。” (http://www.dajiyuan.com)

相关新闻
热线论坛:评中国封杀新书《大江大海》
万平:梳理两岸中国人伤痛 龙应台遭中共封杀
龙应台国共内战新书 法兰克福书展受瞩目
流亡作家严厉批评部分汉学家不负责的做法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