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离之舟:太平轮人物故事

书摘:生还者,长跑的纪念

【叶伦明】香港马拉松名人。生还者。
文/张典婉
font print 人气: 10
【字号】    
   标签: tags:

故事背景──

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从一九四六年到一九四九年间,大批新移民踏上台湾的土地,加入了台湾新住民的行列。随着国共两党局势紧张,原来每周定期往返上海与基隆之间的“太平轮”,就这样成为人们从上海到台湾的逃难船。他们只听说台湾四季如春,有甜美的香蕉与凤梨,于是许多人变卖家产,携家带眷想尽办法,挤上这艘航向南方的船舶,寻找一生的太平岁月。

一九四九年一月二十七日正逢黄历小年夜,黄浦江头挤满了人等着上船。而这时太平轮已被沉重的钢条压得倾斜。直到傍晚这艘船才启航,夜里,为了闪躲宵禁,没有挂信号灯的太平轮与运煤船建元轮迎面撞上,约莫子夜十二点,船沉没在浙东舟山海域……在海上漂流的生还者只有三十六名,近千名乘客沉入舟山群岛附近,一辈子渡不过黑水沟,也踏不上台湾的港岸。

有人出生在太平轮上;有人一家大半皆死于船难,带着心痛的记忆过了一生;也有人因为到了台湾,在这片岛屿活出了精彩人生。本书作者采访了船难生还者、遗腹女、船公司员工后代等,受难者家属如著名球评家张昭雄、国际知名刑案鉴识专家李昌钰、知名音乐家吴漪曼、回教闻人常子春等,以及因错过船班而与死神擦肩而过的经历,还有搭着其他班次来台的名人也述说着当年的回忆……

时光荏苒六十年,太平轮牵引的生死别离,有如记忆的拼图,勾勒出大时代的故事。而他们都是台湾的共同记忆!
六十年前一场近乎千人的海难,几乎为世界遗忘。幸存了三十六位生还者,在多年后,没有人知道他们在哪个角落;但是对生存者而言,他们一生也不能忘记,六十年前的那个晚上。

叶伦明是目前能采访到的唯一生还者,令人动容的是,叶伦明一直用他自己的方式——长跑,来纪念当年死难的朋友;他也是香港最年长的马拉松长跑选手,在香港颇具知名度,拍过许多公益广告。

活着是历史见证
2005年5月,站在人来人往的铜锣湾地铁站,车声、喇叭声喧嚷着在街头嘶吼。精瘦的叶伦明出现了,一时间很难想像,六十年前,他躲过人生的生离死别,活着成为历史的见证。

这位在香港被昵称为“叶老”或“叶伯”的叶伦明,在1980年代到了香港定居,天天慢跑,还参加脚踏车、游泳、慢跑三项铁人赛的比赛,“我要为他们而跑!”

在叶伦明口中的“他们”,就是1949年1月27日晚上,在太平轮与他一起用过晚餐的朋友。他还记得那个晚上,大家都很兴奋,因为那天是小年夜,大家期待下了岸,可以见到家人团聚。枼伦明与几个熟识的朋友坐在一桌,他还记得自己坐在饭桌边上,为大伙盛饭;没多久突然听到一声巨响,冲出去,甲板己经倾斜,海水己经进到船舱,大家纷纷逃命。

他记得被冲进漩涡里,几乎没有办法呼吸。可是他想:不能死呀!一咬牙,努力往上游,冲出了漩涡,头伸出了水面。海上一片惨叫声、救命声、哭声,飘落在海面各个角落。夜深,空气冷洌,冰凉海水阵阵打在脚心,他摸黑看见一个木桶,紧紧捉住;依稀记得这样的木桶有三个,大、中、小也分别有人看见,快快地摸上了木桶。他开始努力寻找是否还有生存者,有人伸出手来,就尽量拉住他们的手,让大家可以齐心趴着木桶,等待救援。

深沉大海一片漆黑,刹间没有了声音。他趴在木桶上,遇到有人,就努力伸手试试是否还有呼吸;摸到有些人的脚,也会攀住,试着一起上木桶,十几个人在海里载浮载沉,一起游移。他回忆当时太平轮应该还有十几条救生艇,但是撞船时太突然,根本来不及放救生艇,甲板就迅速沉下。“有人心肠很坏,自己放了小艇,也不愿搭救别人,就往前冲了!”六十年过去,叶伦明依然愤怒。

漫长海上漂流,冷湿、无尽地等待,大家只听到彼此的呼吸声,也不敢交谈。在生还者李述文自述,也提及雷同的经验:“从此茫茫大海,一片汪洋,除听得断续之‘呼救’声及怒涛声外,别无所获。福无双全,祸不单行,落水恐惧,已足使人精神受极大威胁,而天气冷冻之严酷,直可使活人冻僵,身穿衣裤,全部湿透,加以酷冻,身如贴冰,浑身发抖,牙齿互撞不已。”

叶伦明回忆沉浮海上,自己熬不住风寒,几乎快要松手,“一抬头,一位白衣服的人在我头上向我吐口水,我就醒了。想再看看他,他己经到前面去了,我觉得这是观世音菩萨显灵了!他救了我。”直到现在,他还是虔诚的佛教徒。他相信在这样的灾难里,他能活着,是活菩萨保佑。

第二天太阳升起,才有一艘外国军舰将他们一一救起,让大家在火炉边取暖,给他们食物、热饮,把他们衣物烘干,再驶往上海安顿。
游泳、长跑,从小健身

1921年出生在日本的叶伦明,祖母是日本人;五岁时,父亲带着他们一家回到福州老家,从事制衣业,渐渐把日语忘了。父亲忙着在外面作生意,他七岁到上海念小学,当时长得个头小,为了不让人说是东亚病夫,就锻炼自己踢足球、游泳跑步,小学求学期间,一直都是班上跑得最快的人;二次大战期间,也一直不敢透露自己有日本血统。

二次大战结束后,全家从福州到上海定居,住在鸭绿江路上。二十四岁,奉父命娶了福州同乡女子为妻,不久就带着妻子到台湾打天下。他侄女曾经说,当年叶伦明的兄弟,也一起带着家人妻小,陆续移居到台湾;他侄女就是在苗栗三义长大,家中长辈是从事茶厂工作。

早年迪化街附近,是福州人聚集的大本营,从事茶叶、药材、金饰、钟表等买卖,所以战后有大量福州人来台湾找机会,从北到南,分布各种不同的行业,叶伦明也是在那时候往来台湾与上海间。在叶伦明记忆中,当年他最常坐华联轮、太平轮,华联轮船舱比较优质,太平轮是军舰整修改装的商务船,甲板下的船舱位子环境都很差。

被澳洲军舰救起后,这群生还者各奔东西。叶伦明回到鸭绿江路老家,因为才从船难中死里逃生,他对船行远方甚有恐惧;试着写信给台北的妻子,告诉她,死里逃生的心情与思念,可是所有信件却被原封退回。不久两岸局势封锁,他失去了与兄弟、妻子的所有连结。

解放后的上海,叶伦明与父亲相依为命,平日他就靠着手工,缝制衣物上街贩卖,当个小贩糊口;也因为他是低层劳动者,在文革期间,三反五反、思想改造的风潮中,他安然度过,没有像许多知识份子,在文革时期送进农村劳改。

1980年代大陆改革开放,叶明伦到香港,开始与台湾的兄弟通信往来,才知道妻子早改嫁他人,也有了小孩,而他父亲比他更早知道,但是半个世纪过去,父亲并没有告诉他,妻子早在太平轮事件次年就改嫁。而这段往事也成为叶伦明最不愿记忆的往事。

几次试着请他谈他的妻子与婚姻,他都低头不语,后来他干脆否认结过婚。

据他家人说,前些年他的原配再嫁丈夫己过世,晚辈希望撮合他们再续前缘,他说“不要了,她没等我!”
香港长跑代言人

在香港定居后,叶伦明住在柴湾的国宅,狭小空间里,摆着一台老缝纫机;二十多年来,他婉谢社工员照顾,坚持独立生活。“我在海难中都没死,你们去照顾别人吧!”自从太平轮事件后,六十年来,叶伦明从来没有看过医生,有些小感冒,多喝水第二天就没事了,自己打点吃食,很少外食,一天三餐,多吃蔬菜水果,不吃油炸物,不烟不酒,晚上看看电视打发时间。

在香港,他一直都靠自己双手缝被单、蚊帐、枕头套、床单等贩售,有时他还会卖几张手绘的油画给观光客。在香港2002年《南华早报》报导中,就有记者形容过他的居家生活:陈设简单,墙壁、桌上摆满了上百份荣誉状,全是他参加马拉松赛得胜的大小奖,墙上还有一张他与当年香港特首董建华的合影,床上零落散叠一些卖不出去的蚊帐。

八十年代,他到了香港不久,在路上看见马拉松活动,决定恢复年轻时候长跑的习惯。这二十几年他最常练习的路线是:从柴湾坐车往石澳渔村,在山路间慢跑训练耐力。2009年的春天,我也沿着他长跑的路线走了一圈,平时他六点起床,就沿着石澳的青翠山路上坡、下坡。初春时节,山上的花都开了,粉红粉紫的洋紫荆在雾气间怒放,穿过一山又一山,终点是一片海水浴场,夏天他会再去海泳,吃完早点再回家。在山上慢跑运动的年轻人都称他叶老,香港一些年轻跑者的部落格上,还不时见到叶老的报导。

二十多年的慢跑,为他打开了一扇通往世界的窗,在这些年的慢跑活动,他己经跑遍世界,远征过美国、日本、南非、中国;1993年还参加过二十九小时连续长跑的马拉松赛,得过冠军;1997年他远征南非,参加奥运元老马拉松比赛,也是冠军。1995年开始,香港的Nick公司长期支助球衣球鞋,“因为他开始参加慢跑时,运动鞋太大,运动衣也没有。”之后叶伦明跑出了知名度,年年香港慢跑活动,都会请他出马拍广告、上电视宣导,甚至以他为梦想家的主角,做为马拉松或三项铁人赛的代言人,多年前还为他设计过长跑公仔。

近年来他身体逐渐退化,不太能慢跑,而改快走;他孤独的身影,在青翠山峦间,己成为许多香港年轻人的典范。有些年轻人在部落上写着:每回看叶老孤独的背影,就令人崇拜,甚至用“不停步的老马”来形容他的毅力。

问他还会跑下去吗?他说:“当然跑到倒下为止!”对他来说,伴随他长征的勇气,正是他六十年前,那些在太平轮上无缘活下来的伙伴们!他说每次慢跑就是一次活下去的勇气。六十年前一起在船上的朋友,来不及到达台湾,就被大海吞噬,他幸运地活着,他要努力留住呼吸与生命的感觉。“只要跑步,就觉得肉体、心灵都满足,也从不感觉孤独。”

“下回台湾有马拉松,记得找我去跑唷!”八十八岁的叶伦明眯起眼说。

资料来源:
南华早报,香港,2003.3.18
成报,香港,1998.2.23
东方日报,香港,1999.10.12
摘自《太平轮一九四九》商周出版社 提供@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温医师老家在新竹,移民美国之后,返家机会不多。他是客家人,家庭观念很重,而且他从小又特别孝顺。他妹妹一心想要让他思念双亲之情得到纾解,所以不断安排,最后让温医师的爸妈顺利成行,来到美国。
  • 新闻记者出身的美国作家玛夏.汉弥顿2007年3月出版了一本小说《骆驼移动图书馆》,这本书以东非肯亚用骆驼运送图书,当作偏远地区民众的精神食粮或教育工具的实况为背景,虚构出一篇长篇小说,叙述文化差异下,所谓的国外救助活动所带来的困扰。
  • 我们的人生有时候也难免会发生这样的事,花了好大的力气、好多的时间之后,竟然发现一切不但白忙一场,而且要回到原点还不容易呢!欲哭无泪啊!这个时候最好的方法就是幽默。
  • 黄老师说其实创作就是一种挑战,不只是对自己的挑战,而是赋予作品生命,同时不断的挑战作品的生命。随时都不要忘记当初创作的初衷,不要因为外在的诱惑而迷失。唯有秉持单纯的初衷才能创作出最好的作品。
  • 我想这样的经验多多少少烙印在一般人的心中,以致于当谈到有关“死亡”的议题时,便唯恐避之不及。“死亡”似乎有种神秘力量,需要面对它,却又想逃开它,最好还是不要提起它。
  • 有位学弟曾对我说,台大医院安宁病房的工作伙伴对我的印象是:“会跟病友一起看NBA(美国职业棒球),且我在病房的时候,大家都很快乐。”
  • 欧兹国是个充满明亮色彩的丰饶国度。这些颜色会刺激想像力,创造一种好玩的氛围。彩虹的每一个颜色都带着它特有的频率,可以启动不同的情绪与反应。
  • 我们生活的世界目前正快速地在转变,我们当中有许多人就像《绿野仙踪》里的桃乐丝一样,感到自己手足无措,不知该如何是好,仿佛我们被抛掷到怪异的国度 上,放眼望去全是一片陌生。
  • 1996年,曾经营畜牧农场的霍华‧李曼(Howard Lyman)在“欧普拉.温芙蕾脱口秀”节目中,以一位熟悉牲畜养殖内幕者的身份,告知观众们狂牛症即将传播到美国来的危机讯息。
  • 即使没有科学证据可以支持论点,他们仍大胆的预测,牛一定会被证实为狂牛症的“最终宿主”,它从牛身上传播到人类的机会是“微乎其微”。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