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正明:米勒的文学手帕

傅正明
font print 人气: 65
【字号】    
   标签: tags: ,

“你带有一块手帕吗?”

本届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黑塔.米勒( Herta Müller)12月7日在瑞典学院发表获奖演说,开头的这句问话,是她母亲在女儿每天早上出门时,经常要问的一句话。在罗马尼亚的那个黑暗年代,母亲心怀关爱,“爱把它自己佯装为一个问句”。善解人意的米勒,往往要故意等到母亲提醒之后,才进屋拿一块手帕。

米勒的演讲,题为《每个词都知道恶性循环的某件事情》。她围绕手帕编织了几个动人的故事,首先是她自己痛苦的亲身经历:她在一家工厂当译员时,一个国安人员多次来骚扰她,开口就是粗话,最后把一张纸摆在她的办公桌上,命令她写下自己的姓名、出生日期和地址。当他说出“合作”这个词时,她停下了笔,拒绝继续写下去。勃然大怒的国安威胁她说,要把她溺死在河里……接着,工厂解雇了她,同事都在纷纷传说她是一个告密者。在百般无奈和绝望中,她唯一的慰藉,是想起自己不管怎样都是母亲的孩子,有一块手帕。

米勒这样谈到手帕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用途:“它通常用来揩鼻涕、擦鼻血,擦手脚轻伤的血滴,擦眼泪,或用来强掩哭泣。头痛时可在前额敷一块沁凉的湿手帕。摊开手帕四角兜头扎了,晴可遮阳阴可避雨。必要时把手帕打个结,可提醒你记住某件事情。要提起沉重的袋子,可用手帕包住手。当列车启动,你可以挥舞一块手帕与亲友道别。……”

米勒也想起了死:“村里有人死了,村民会立即用一块手帕系住死者的下巴,让其开始变得僵硬的嘴唇合拢。城里有人倒在路边死去,路过的人总会掏出一块手帕遮住死者的脸,因此,手帕成为死者的第一片安息之地。”<--ads-->

在米勒的演讲中,手帕经她点化之后的妙用,与诗文同功。她借一块手帕,把文学的缓解痛苦、抚慰人心、抵抗历史健忘症、表达爱心、给生者以援手给死者以尊严的种种审美功用,比况得淋漓尽致,却“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米勒的写作就是这样从逆境中静静的思索起步的。她开始用她的每一个掂量过的词来编织她的文学手帕,编织极权制度下罗马尼亚日常生活的编年史。

在暴君齐奥塞斯库统治下米勒生活的乡村,那时制作手帕的材料大都是亚麻布,也可以绘制、刺绣花卉或动物图案,赋予其诗意和审美的特征。与此类似的,是米勒讲的另一个故事,即她的最新小说《漂流的残喘》(Atemschau Pastior)的真实故事。帕斯提奥出离古拉格后,在天寒地冻走投无路时,敲开一位俄罗斯老妇人的家门。面对这位异乡人,她想起不在家的她自己的儿子。她让他进屋,给他端来一碗热汤。看到他的清鼻涕流到碗里时,她同样问他:你带有一块手帕吗?他一无所有,好心的老妇人送给他一块饰有玫瑰的洁白亚麻布手帕。他接过手帕,从此把它当圣物一样珍藏。从这个故事中,我们看到了俄罗斯母亲的伟大品格,看到了一块甜美的手帕代表的人类同情心的可贵之处。

与此有所不同的是,中国传统文学中的手帕,多为以绫罗为材料的香罗帕,带有闺阁的芳香,是中国的一个重要的文化符号。这方面著名的文学故事,有京剧《香罗帕》和曹雪芹笔下的一段情节。在《红楼梦》中,宝玉遭家庭暴君贾政毒打之后,偷偷来探视他的黛玉,回到潇湘馆后暗自洒泪。宝玉派晴雯给她送来两块鲛绡──原本是古代神话故事中的鲛人(人鱼)所织的精美纱绢手帕。在这里,我们仿佛听到宝玉对黛玉的同样的问话:你带有一块手帕吗?百感交集的黛玉因此为之题诗:“尺幅鲛绡劳惠赠,为君那得不伤悲”。

由此可见,手帕是人类普遍困境中的必需品,尽管在当代社会,无论西方还是东方,它往往被面巾纸取代了。

在西方文学中,也许以莎士比亚的悲剧《奥赛罗》中手帕的妙用最为独特。奥塞罗作为定情信物送给台丝德蒙娜的那块手帕,也有不寻常的来历:它是一个巫婆编织的,既象征女性的贞操,又有使男人爱情专一的魔力。自古以来,诗人与巫祝相通,绝妙诗章因此同样有艺术魔力。

在巫祝身上,寄托着男欢女爱的希望,更寄托着人类驱邪辟邪或降伏魔鬼的希望,以及对未来的憧憬。

米勒谈到德国民俗中人们所说的“魔鬼兜的圈子”──一种周而复始的模式。它可以解读为历史悲剧不断重复的恶性循环,伴随而来的是“词语的恶性循环”。我查阅了一本民俗辞典,更详细地了解到这种民间信念:在森林里的这个魔鬼的怪圈,既无所不在,又并不存在,既是一圈磊起来的石头,又是一滩围起来的烂泥,陷身其中的人总是有办法突围。德意志民族,毕竟是一个伟大作家和思想家的民族,深深懂得人生的哲学悖论。

这样的怪圈,与中国民俗所说的“鬼打墙”多么相似。据说这种走不出怪圈,总在原地打转的灵异现象,是不少走夜路的人,尤其是在坟场附近走夜路的人遇到过的。要走出怪圈,人们盼望黎明,在黎明前的微光中,可以用眼睛不断修正方向,可以仰望头上的北斗星或启明星──它并非什么外在的“大救星”,而是康德所说的我们自己“心中的道德律”,因为那个怪圈,往往是我们自己参与其中而制造的出来的。阿尔弗雷德.诺贝尔本人在他的悲剧剧作《复仇女神》中写到的那个撒旦,就说过一句话:“我的这条命是一盏吹不熄的灯”。把这句戏剧独白浓缩一下,就是“魔鬼点的灯”。尽管如此,我早就说过,诺贝尔心目中的理想主义者,就是不断吹灯的人。进步人类,信仰上帝或有任何真正的精神信仰的人,不相信人类的宿命,就是在魔鬼面前挥舞一条白手帕,用来代替一杆投降和屈服的白旗──这是手帕少见的一种负面用法。

而米勒的文学手帕,就是要探索如何走出这个怪圈,就是用语言来突围。与此同时,文学语言也要从专制条件下语言本身形成的怪圈中突围。因此,在她身上,我们看到一个坚守“心中的道德律”的人,看到一个不断鼓起腮帮使劲在吹灯,至少想压低那盏魔灯的气焰的人,看到一个不断推石上山的西绪弗斯──尽管热汗淋漓,但她有一块可以擦汗的大手帕,净化心灵的文学手帕。米勒说,她家的手帕,她故乡所有的村民家里抽屉里的手帕,都有大、中、小三种型号,分别给男人、女人和小孩使用。她坚强的母亲在干重活时,携带的是男人的手帕。不难想像,她的女儿在必要时也会这样。

在米勒的演讲中,围绕手帕讲述了好几个精彩的故事之后,深谙文章起承转合的这位诗人作家,最后回到这个问题:

“关于手帕的发问,从来就不是单就手帕而言,而是就一个人的孤绝状态的发问,可以这样说吧?”

是的,一切伟大的文学,都应当起到看起来并不起眼的手帕的功用,让我们领悟到:尽管人生不幸,但还是可以忍受的,因为我们在文学中看到人类之爱的可能性,照见普遍堕落中人性的闪光,瞥见未来的哪怕是萤火虫一样的?

在西班牙足球赛中,经常可以看到啦啦队挥舞着白手帕,用来为球员出色的球艺的喝彩。每年一度的诺奖是世界文坛的一次大角逐。米勒夺魁,实至名归。我在想像中看到,许多人正在挥舞一块块手帕,为她精湛的诗艺喝彩!

原载《联合早报》2009年12月14日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在中国“悖论的森林”里,那些无名的缺乏养分缺乏阳光照射的树,那些在幼稚的年轮就濒临枯死的树,正在等待救援,同时也在等待有使命感的当代中国作家为他们命名。
  • 罗马尼亚出生的德国作家赫塔.米勒荣获2009年诺贝尔文学奖。 瑞典皇家科学院星期四宣布米勒获得了这个奖项,并称赞她通过诗歌和散文描写弱势群体的能力。她的作品包括《低地》和《暴虐的探戈》,其中《暴虐的探戈》描写了在罗马尼亚一个说德语的小村庄的生活。 (NOBELPRIZE-20091008-63786832l)
  • (自由亚洲电台天溢采访)到德国参加法兰克福书展的流亡诗人贝岭先生,高度评价今年诺贝尔文学奖授予米勒女士。他认为追求自由、反抗专制和追求爱情一样是人类永恒的主题。以下是特约记者天溢由德国发来的报道。
  • 今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罗马尼亚裔德国人赫尔塔.米勒批评说,世界对于共产党历史上所实施的恐怖主义暴行,还远远没有足够的认识,据德国之声报道。
  • 德国《汉堡晚报》和《柏林晨报》10月17日刊登了记者威茨托克(Von Uwe Wittstock)的文章“北京的宣传和赫塔‧米勒的愤怒”。
  • 【大纪元10月18日讯】(美国之音2009年 10月 18日报导)为期五天的法兰克福国际书展星期天落下帷幕。有关本届书展的主宾国中国的各种话题还在继续。本年度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米勒特意发表讲话,支持独立新闻媒体以及流亡海外的中国作家。与此同时,德国总理默克尔开幕式期间回忆往事的片段在流亡作家当中也激起共鸣。 (BOOKFAIR-20091018-64696302l)
  • 在诺贝尔家族里,有一串各国政治流亡者的名单。今年,瑞典文学院把诺贝尔文学奖颁发给一位来自罗马尼亚的德国作家──赫塔‧米勒,在流亡作家的获奖名单上增加了一位女性。
  • 始终处在边缘位置的这位作家,意想不到在2009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由于她“以诗的凝练和散文的直率描绘了被放逐者无家可归的景观”。
  • (大纪元记者崔颖编译报导)2009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德国女作家赫塔.米勒(Herta Mueller)善于通过文学作品向世人展示她的成长环境与后来在异国他乡的生活经历,她用笔凝练、率直,感情色彩丰富。她在获奖演说词中,以简单的意象《手帕》为主题,回顾了儿时的幸福以及成年后的辛酸与无奈,最后感悟出应该用宽容的目光、细腻的心灵去体会生命中的每一个细节。以下为赫塔.米勒演说内容。
  • 2009年度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赫塔.米勒,周一在瑞典首都发表获奖前演说。期间她批评中国的人权状况,又呼吁西方国家采取强硬态度向中国领导人施压。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