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退两难 印度海归的苦恼

人气 18
标签:

【大纪元12月4日讯】(大纪元记者肖见编译)在印度经济蓬勃发展的诱惑下,厌倦了作为外来人在国外的生活,许多在美国的印度人和其他南亚移民带着最先进的美国技术返回他们的家园。但故国的现实生活与在美国形成的思维与行为方式产生的摩擦,使得一些人不得不重新回到美国。

纽约时报报导,一度低迷的印度经济在市场改革和企业活力的带动下,在过去十年中每年增长7%左右,是仅次于中国的世界上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就像国家的股市指数一样,许多人的薪酬自2005年以来几乎翻了一番。

为此建立的印度海外人事部最近宣布一系列鼓励海外人才回国的优惠政策,包括首次允许他们拥有双重国籍。吸引印度出身的知识分子和教授到印度大学执教的各种计划也已展开。虽然海外人事部说,约5万海外印度人申请了新的“海外印度公民”的身份,但究竟有多少人返回印度永久定居没有准确的数字。

在政府官员对未来承诺的声音还在空中回荡着的时候,海归们面对的严酷现实与之形成了微妙的讽刺。尽管印度近年来的经济发展速度很快,但印度仍然是个十分贫穷、管理不善、缺乏法制的国家。城市的衰败,基础设施的破旧,从中世纪就存在的种族和宗教偏见的问题一直困扰着这个国家。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印度经济的高速发展是海归的主要动力,但贫困也发挥了作用。拥有11亿人口的印度,约有7亿5000万人口生活在世界银行定义的贫困线以下,因此劳动力非常便宜。即使是劳工阶层的家庭也雇的起佣人做在美国被占用大部分夜晚的家务。许多特别是有孩子的海归认为这是最具吸引力的方面。在美国,孩子的看护、教育、管理和课余活动对家庭的负担很大。

近年来,印度迎接了成千上万移民及其后代。 据研究此类主题的哈佛大学研究助理维韦克‧瓦德瓦(Vivek Wadhwa)估计,在未来5年内 将有10万人从美国返回印度。

但瓦德瓦先生和其他学者的研究也发现,34%的海归发现定居印度很难。只有13%的印度人发现定居美国很难。 抱怨的焦点在于交通、基础设施、官僚主义和污染。

对于许多海归来说,吸引他们回来的文化上的纽带和更好的发展机会,被在国外时没有料到的工作氛围蒙上阴影,甚至是令人沮丧。有时海归们发现,与印度人相比,他们与美国人或英国人在对问题的态度和观点上更趋一致。有些海归仅停留短短几个月,有些几年后又回到西方。

海归陷入困境的原因是,他们看上去是印度人,但思维和处世方式却是美国人,他们不熟悉印度的运行方式。出生在海得拉巴(Hyderabad)的拉朱‧纳瑞斯蒂(Raju Narisetti)2006年回到印度,他的商业报纸Mint目前是印度第二大商业报纸,他说: “一些在西方非常简单的做法,习以为常的价值观或行为准则,在这里却没有。”他今年回到美国加入了华盛顿邮报。他表示离开印度的时间比他预计的要早,因为商业、政治和出版的错综复杂的关系令他精思殚竭。

伊亚杜莱(Ayyadurai)先生原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 )的讲师,他讲述了接受美国式管理教育的印度人的令人沮丧的经历。经过与上级官僚的长时间会谈,他获得了一份手写的工作任命。派伊亚杜莱先生到政府资助的向科技部提交报告的科学和工业研究所(Council of Scientific and Industrial Research, C.S.I.R.,)工作。

该所负责建立一家新公司,名为科学和工业研究科技公司。有几十个实验室,4500名科学家。尽管每年的预算是50亿美元,但每年的流动资金只有8000万。伊亚杜莱先生说,他发的电子邮件几个星期没有回应,包括雇用他的科学和工业研究所总干事。在没有老板的任何投入的情况下,他花了数月的时间建立商业计划。并把计划草案分发给公司的科学家以获得反馈,同时也批评了该机构的管理。四天后,伊亚杜莱先生被禁止与其他科学家交流。后来,他收到一封正式的信,说提供给他的工作被撤回。

出生于迈阿密的桑杰‧卡姆兰尼(Sanjay Kamlani)先生的父母是来自印度孟买的移民,他与印度有两项业务。当卡姆兰尼先生在印度开始招工时,出现了他完全意想不到的现象:一些新的雇员在第一天上班时没来工作。然后,这些人的母亲先后来电话,告知他们的孩子要连续休病假。后来他意识到:“他们从来没有打算来上班,这是一种避免对抗的文化。在印度做生意许多事情很刁猾的,需要几年的时间才能明白,在这方面没有捷径。”
(http://www.dajiyuan.com)

相关新闻
美国老年移民 生活在孤独中
领土争端不断 印度指责中国干涉内政
美国技术移民逆向回流
加总理将首次访问中国和印度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