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传统文化“天人合一”的人文意蕴(上)

智真
font print 人气: 22
【字号】    
   标签: tags: ,

华夏文化是神传文化,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国传统人文精神的核心,在传统文化中始终占主导地位,对伦理道德、价值观念、审美意识等各领域都有着深远的影响。“天人合一”是以“天–人关系”为中心思考宇宙和人生问题,它是一种世界观和宇宙观,是人追求的崇高境界,是传统理念的思想源泉和归宿。“天人合一”的内涵博大精深,史料中记载的包含着如下内容:

一、观天之道,执天之行

在古人的眼里,宇宙是生命的宇宙,“道”是万物之源、生命之源。世间万物瞬息万变,唯有天道永恒不变。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阐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揭示出宇宙中万事万物都要遵从宇宙的特性及其生生不息的运行规律。“观天之道,执天之行”,阐述了为人处事原则,即人们的行为应该效法天道,使自己全部身心与天道自然相统一,才能包容一切,天下就会归从,也才能够长久。

《中庸》上说:“盖天之生人,既与之气以成形,即赋之理以成性。故在天则为元亨利贞,而四时五行庶类万化莫不由是而出。在人则为仁义礼智,而四端五典万事万物之理无不统于其间”。这里说道无处不在,在天为天道,在地则为地道,在人则为人道。把天道的元亨利贞即生长遂成与人道的“仁义礼智信”五常直接统一起来。

同时还认识到,人在其后天的行为中,只有专执其先天人性之善才能顺应天道而昌,只有顺应自然法则,爱人爱物,才能达到“天地人”和谐一体,才能得以生生不息。《礼记》中说:“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汉代的董仲舒说:“天人之际,合而为一”。这些都是古代善为道者的准则。

这里首先提出了以人合天,而绝非以天合人。是天人和谐,而绝非人定胜天。高度理性自觉的在严格遵循“天之道”、“辅万物之自然” 的原则下,达到“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以德配天”、与天地“合德”是天人合一思想的明确表达。从这里也可以看出,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从开始起,就与道德的问题紧密联系在一起,因此维护真理和道德是人的使命和责任。

二、天是可以与人发生感应关系的存在

天人相应,天人相通。古语说:“善言天者,必应于人。善言古者,必验于今。善言气者,必彰于物。善言应者,因天地之化。善言化言变者,通神明之理”。从这一理念出发的传统文化表现为重道、重神、重德、重和谐。

《庄子.达生》说:“天地者,万物之父母也。”宋代张载在《西铭》中写到:“干称父,坤称母,予兹藐焉,乃浑然中处。故天地之塞,吾其体;天地之帅,吾其性。民吾同胞,物吾与也。”这是说人与天地万物为一体的境界。宋代程颢明确提出了“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是说天地万物本为一体,而“仁”一以贯之。

古人认识到“天人”是个整体,它们之间存在着联系和对应关系,天象的变化会带动人类社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史记.乐书》中说:“天与人相通,就好像形与影、气的关系,做好事的人,天报以福;做坏事的人,天报以祸。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是很自然的道理。因此讲推天道以明人事。人君当像天行动,人君至诚的心能感动皇天,使阴阳变易;如果人君逆阴阳,背天心则会有灾异发生,这是皇天对人君的告诫”。

因此历朝历代都非常重视观察天文、天象,不仅用来计算历法,而且用来观察人间的变化。历史上许多先知、先觉和高人都能通过观察天象,预知世间大事的发生和朝代的变迁,如三国时诸葛亮的《马前课》、宋代邵雍的《梅花诗》、明代刘伯温的《烧饼歌》等。还有一些天文星像专著如《五星占》、《史记.天官书》、《天文志》、《五行志》等。天人感应,对应关系,因果关系,如影随形,明智之士当选择以趋吉避凶。

--转载自明慧网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中国人认为“天人感应”或“天人合一”。因此故宫的结构是模仿传说中的“天宫”构造的。
  • (shown)中国古人认为,五行是产生自然万物本源的五种元素,一切事物的来源都是如此,色彩也不例外,并与天道自然运行的五行法则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 (shown)中国古代对物质的认识基本就是“五行学说”,认为金、木、水、火、土这五行构成了宇宙中万事万物...............
  • (shown)“和”表达出和睦、和谐、和平、平和等思想观念,是传统文化的精华和一种高尚的民族精神。
  • 明代万历年间的《增广贤文》有句名言:“万恶淫为首,百善孝为先。”古书《寿康宝鉴》中的“福善案”记载了很多守戒拒淫而在科考中速得福报的故事。让人看到“拼功业”和“道德实践”的密切关联。古人讲的“积德”、“积阴德”,其言不虚,有德的人生才有福,可不是空话啊。
  • “为政以德”的内涵是很深、深广的,包含了前一篇中孔子所讲的“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本章,孔子没有具体解说什么是“为政以德”,而是打了一个比方:君王自己像北极星一般安居其所,别的星辰就都井然有序地环绕着它。
  • 红楼梦这本书成书的缘起,是圣主康熙皇上赐的这一场富贵。红楼梦这本未能完成结局的书,这本自传性质的小说,对应的康熙雍正年间江宁织造府的兴衰景况,都是有史料可查的。荣国府,宁国府最早的主人,荣国公和宁国公,从小说内容“焦大跟着太爷出兵”这一细节,结合历史背景来看,应该是清兵入关时,随着满洲人一起入关的那批汉人,类似于大清的开国元勋范文程(范仲淹后人)这样的汉人。
  • 明代《耳谈》作者王同轨的街坊林广儿的杀妻事件,钻法律漏洞逃过刑罚,在当地引起不平的鸣冤声震天价响,而最后的结局,更让人心震动不已。
  •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这体现了孔门教学的一个根本特点:“求诸己”, 即向内求,所谓“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在处世上,不怨天尤人,以“人不知而不愠”的精神,完成自己的仁德修养,在寂寞中成就事业。
  • 在无神论者看来,人死了就一了百了,其实在传统文化里,披露了很多人死后的去向,有的人甚至还去了天堂担任神职。今天给大家介绍的就是这样一个故事。主角是南宋孝宗淳熙年间新城(现杭州市富阳区一带)秀才姚中。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