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政道传》再曝与杨振宁恩怨

人气 2746
标签:

【大纪元12月8日讯】(大纪元综合报道)从1949年的初次合作,到1957年因“宇称不守恒”理论的贡献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到1962年的决裂分手,直到今天,李政道与杨振宁已分别是83岁和87岁高龄,但时间并没有消弭他们之间的恩怨。两位科学巨人的决裂,不仅成为国际科学界上的一大憾事,也成为华人物理学界一段著名的公案。

正如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院长欧本海默曾经说过:最希望看到的景象是杨振宁跟李政道并肩走在普林斯顿大学的草坪上,但是1962年之后,我们看不到这样的情形。

两位曾经最亲密的合作者与邻居,最终却冷眼相向,内情究竟如何?即将由国际文化出版公司出版的《诺贝尔奖中华风云——李政道传》再度详细披露了二人恩怨的始末。

该书作者是著名国学大师季羡林之子季承。他长期从事科研管理工作,曾任李政道主持的中国高等科学技术中心顾问,二人有长达30年的紧密合作。

美国求学

40年代,李政道正在西南联大读二年级。抗战胜利后,蒋介石觉得原子弹很重要,要造原子弹。于是他找到西南联大的物理教授吴大猷、化学教授曾昭抡和数学教授华罗庚。吴大猷他们说,造原子弹要先培养人才,建议选拔一些人去美国学习。

李政道被选中,于1946年来到美国。由于美国并不开放原子弹制造技术,考察小组只能解散,但得到指示,他们可以用领取到的经费在美国深造。于是李政道就去芝加哥大学师从费米就读理论物理。

那时杨振宁已在芝加哥大学当助教,他接到吴大猷的通知,给李政道他们在大学国际公寓预定了房间。杨振宁也是西南联大校友,但比李政道高两个年级。这是李杨的初次谋面。

同在一所学校,交往自然开始。二人开始联名发表论文,在生活上也成了亲密的朋友。

开始合作

李政道入学后不久,由于他有双份奖学金,经济上比较宽裕,就买了一辆二手小轿车。1947年夏天,他和杨振宁、凌宁开着这辆车去西部旅行。书中披露了一个有趣的细节:出发前,杨振宁提议三人按比例出钱,把那部车子买下来,回来后再由李政道一人出钱买下车子。杨振宁的这个提议究竟意味着什么,后来李政道才琢磨过味来。他对杨振宁的精于算计颇有感触。

博士毕业后,1950年,李政道到伯克利加州大学工作,担任物理系助教。当时,朝鲜战争爆发,加州地方反华气氛浓烈,因而李政道在加州并不愉快。

此前,1949年秋,杨振宁来到了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做访问成员。他知道李政道在加州的情况,于是两人商量,李政道也来普林斯顿,可以一起作研究。

书中写道,杨振宁去找了院长奥本海默(美国“原子弹之父”),请他给李政道发出邀请信。于是,1951年9月,李政道偕夫人来到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

李杨两家比邻而居,两家人来往密切。杨振宁正在进行两维伊辛模型的磁化计算研究,他希望李政道加入。“这是他们合作的真正开始。”

受爱因斯坦接见

1951年秋,他们写了两篇统计力学论文,首次给出了不同热力学函数的严格定义。在此基础上他们发现不同的热力学函数在有相变的情况下是不可解析延拓的——这个发现揭开了统计力学研究新的一页。

两位年轻中国学者的论文引起了物理学家爱因斯坦的重视。1952年的一天,二人受邀与爱因斯坦见面。谈话时间很长,爱因斯坦问得很多,很细。最后,他站起来同李政道握手,恳切地对他说:“祝你未来在物理上成功。”

两位年轻人在普林斯顿的合作及其卓越成果,以及他们个人和两个家庭之间的亲密关系,一时传为佳话。奥本海默曾说,李政道和杨振宁坐在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草地上讨论问题,是一道令人赏心悦目的景致。

出现裂痕

李政道在普林斯顿工作,既有成就又很愉快。但此时纠纷却发生了,源于他们合写的两篇论文的署名次序问题。

这两篇论文的总标题是《状态方程和相变的统计理论》,第一篇《凝聚理论》署名是杨振宁和李政道,第二篇《格气和伊辛模型》署名是李政道和杨振宁。

季承写道,在第一篇论文完成后,按惯例合作者的署名应按姓氏英文首字母的顺序排列,应该是“李政道和杨振宁”。但是,杨振宁提出,如果李政道不介意的话,他希望排在前面,因为他比李政道大四岁。李政道对这一要求很吃惊,勉强同意。

在第二篇论文署名时,李政道说服杨振宁按国际惯例改了过来。

署名问题给二人带来裂隙,李政道决定不再和杨振宁合作。之后,虽然他在普林斯顿又工作了一年半时间,但是他们没有再合著论文。

李政道决定离开普林斯顿,去哥伦比亚大学担任助理教授。三年后,1956年,他29岁时,成为哥伦比亚大学有史以来最年轻的教授。

1957年,两人因“宇称不守恒”的理论共同获得1957年的诺贝尔物理奖。


1990年杨振宁与李政道返台参加中研院院士会议,与两位先后任中研院院长吴大猷(右二)李远哲(左一)合影。(中央社)

彻底决裂

外界认为,杨振宁与李政道之争的关键问题是,谁第一个提出宇称不守恒的思想,谁的贡献最大。而杨振宁、李政道亲密关系的正式破裂,其导火索在于1962年美国《纽约客》杂志的伯恩斯坦的文章《宇称问题侧记》。这篇文章讲到两人如何研究弱作用中宇称不守恒问题而得到诺贝尔奖的经过。

杨振宁读过访问的稿子,意识到对自己不利,曾请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院长欧本海默出面制止文章刊登,但文章还是刊登了。杨李两人终于决裂。

之后,两人之间越行越远。1982年,杨振宁在《论文选及注释》里把两人之间的问题公之于众,把宇称不守恒理论的功劳更多地揽到自己身上,同时贬低李政道的为人和学术水平。

李政道则在1986年打破沉默,发表了《破缺的宇称》和《往事回忆》,用事实给予反驳。

2002年,江才健撰写的《杨振宁传》出版,该书再次诋毁李政道。李政道则通过与《科学时报》记者杨虚杰的问答,对书中的言论进行了一一驳斥,称“杨振宁的说法实在太荒谬”。

(http://www.dajiyuan.com)

相关新闻
杨振宁新书谈及与李政道决裂始末
巨大的成就 渺小的人格
李钼:从杨振宁的立场变化看中共骗术
关于杨振宁婚事网上不同意见文章三篇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