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好人终归获好报

陆文
font print 人气: 42
【字号】    
   标签: tags:

明代青州府益都县,有一个华士,当初在家乡参加乡试,屡考不中,心情沮丧,生活困苦,一个人独自住在郊外。

一天晚上,有个小偷,冒着大雨,穿墙而入。华士对小偷说:“你冒雨凿开我的墙壁,进来偷盗,一定是生活困难,出于迫不得巳吧?我不怪你。”小偷说:“我是军营中的士兵,因为赌博输了钱,不敢回去,才来到这儿打扰你。”

华士说:“我也困苦,家中只有两匹丝绢。”便取来送给了他,嘱咐他:以后改好。小偷受到感化,表示:“以后一定学好,不再赌博、偷东西了!”连连道谢而去。

第二天,华士又抽出时间,去军营造访了那位士兵。还到军官那里,替那位士兵求情,使他没有受到任何惩治。

过了一年多,华士正在准备参加乡试。那位士兵忽然出现在灯光下,说:“我先前承蒙恩顾,发誓一定要报答。现在我已经死在军中。经神的许可,我以后还会来的。”

过了一些时日,华士正式参加应举考试。先前那位士兵,又来到他的面前,预先将要考试的题目,送给他看。这回一共考三场。三场考试,都是如此,士兵所送题目,没有一点差错。就这样,华士的考试,全都答对了,结果名列前茅。

后来,华士又到江南参加省试,也是这样,不久就录取了。这时,那位士兵又显身说:“如果你被任命为益都县尉的职务,你不能推辞。有好几个亡命之徒在那里。到时,我还会前去帮助你的。”

后来 ,华士果然被任命为益都县的县尉。他刚上任不几天,就有人来告发说:“有一群盗贼,聚集在某某村庄的树林中。”县尉率领众人前去追捕,恰好骑的是一匹骏马,因而只有县尉和一名听堂小吏,首先赶到了那个地方。那一群盗贼看见了他们,都顺从地让他拘捕归案。

华士在益都县尉的岗位上,工作称职,声誉很好。这是他对别人善良的结果。

正是:

事事处处存好心,
时时刻刻做好人。
好人终归获好报,
因为到处有神灵!

(事据明代朱国桢《涌幢小品》)

转载 正见文章:http://big5.zhengjian.org/articles/2009/1/2/56945.html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鲁国打算让乐正子治理国政,孟子听说这一消息很高兴,他的学生公孙丑问:“乐正子很有经验吗?”孟子说:“不。”公孙丑问:“那您为什么高兴呢?”
  • 唐寅 失明 刺史 隐士
    唐朝寿州刺史张士平夫妇,中年以后都患了眼疾,不久便看不见东西。到处求医问药,并且请术士施行法术,都毫无结果。张士平夫妇只好隐居到别墅,闭门思过,专心致志的继续修行,向上苍祷告,祈求神灵保佑。过了许多年,家业日渐凋敝,但他们的修行求道之心,精诚不减。
  • 唐德宗贞元进士李翱,去世后谥号为“文”。因此后人尊称他为李文公。李翱生前由于得罪了宰相李逢吉,从中央的尚书省,被贬到边远的庐州当刺史。李翔生性偏激而耿直,从来不相信鬼神之事。当时有一个外地人李处士,住在庐州郡,他自称懂得神仙的语言,能与神鬼沟通,所以,很多事都被他的预言说中了,全郡的人对他无不尊敬,就如同事奉神明一般。
  • 寿春县有个人,姓苟名泰,有个三岁的儿子,在遇到强盗时丢失了,过了几年,也不知道孩子的下落。后来发现孩子在同县人赵奉伯的家里,苟泰便报告了官府。在公堂上,双方都申言那孩子是自己的儿子,并且都有邻居作证。郡、县两级官吏,查访了很长时间,都没办法定案。
  • 齐桓公称霸以后,又过了六年,贤相管仲生了重病,眼看不治。齐桓公很着急,亲自去看望他。桓公问他:“大臣中谁可以继承您的位置呢?”管仲说:“君主应该比任何人都了解自己的臣子,您应该知道得很清楚。”
  • 由吾道荣,琅邪人。年轻时喜好道术,和一些志趣相投的人互相联络到长白山、泰山潜心隐居,都通晓了道术。于是在邹、鲁之间游历,学习儒学。听说晋阳某人,很精通法术,就去寻找他...
  • 孟获收拾了最后一些金银珠宝,跑到西南方会使魔法的木鹿大王那儿求援。木鹿大王就袒露着肚皮,骑着大白象,来到蜀军的营地前。他手里的铃“唧铃”一摇,霎时一阵大风刮得沙石满天,再摇铃,又变出满山遍野的野兽、毒蛇,吓得诸葛亮的士兵不敢出营。
  • 唐宪宗时宰相李蕃,其在任时知无不言,言而敢谏,深受皇帝器重。
  • 唐朝时,苏州有个老者,名叫彦枢,正直勤苦,博学多才,满腹经纶,参加过多次科举考试,但都没有考中。他有个很要好的同乡,是京城某寺庙的老和尚。这个老僧常常手持念珠,闭着双目念诵经文,除了吃饭、睡觉之外,从不停止。
  • 汉朝时,东海郡有一个孝顺媳妇,侍奉婆婆恭敬谨慎。婆婆说:“媳妇伺候我很勤苦,我已经老了,何必吝惜残年,长久地拖累年轻媳妇呢?”于是她悬梁自尽了。她的女儿告到官府说:“这个妇人杀了我母亲。”官府拘捕了孝妇,严刑拷打,凶狠毒辣。孝妇忍受不住酷刑的苦楚,被迫承认了被诬陷的罪名。当时于公任狱吏,他说:“这个妇人侍奉婆婆十几年,因为孝顺而名扬天下,她不会杀害婆婆。”太守不听。于公与他争辨不成,抱着狱词,痛哭着离开了官府。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