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击皖北大旱 沿途一片枯黄

标签: ,

【大纪元2月5日讯】“我62岁,种了一辈子的地,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旱情!”“这麦苗火都能烧得着了,我哪里有心思过年?”一段时间来,皖北的旱情持续加剧,两千多万亩小麦受旱,旱情严重程度让乡亲们连说,活了这么大都没有见过这样长时间的干旱。

沿途一片枯黄

据新安晚报报导,车出合肥,沿着合淮高速疾驶,在长丰境内,田野上几乎看不到一点绿色,大片大片的油菜已经枯黄。眼之所见令人吃惊,都说淮北地区旱情严重,没有想到肥西和长丰境内的旱情也如此严重。

在晚报记者的第一站凤台县,凤台紧依淮河,永兴河贯穿全县,水网交错,旱情应该不会有多严重。但凤台县水利局负责人透露,全县依然有69万亩农作物受旱,0.5万亩农作物已经死完绝收,重旱的有23万亩。

车子刚出县城,车子两旁依然是枯黄的村庄,枯黄的田野。虽然立春已至,但除了一些地势低洼的麦地尚有一丝绿意外,几乎没有一点春天的气息。

罕见大旱

桂集镇大王自然村有800多人口,一千多亩地,几乎全部种麦子。和沿途看到的一样,大王村四周的地里的油菜和麦子也是一片焦黄。

“我62岁,种了一辈子的地,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旱情!”62岁的王继业老汉掰着手指头说,他在大王村土生土长,长这么大第一次看到这样的旱情。去年10月下种以来应该有一百多天没怎么下雨了。虽然中间下过一两次雨,但那雨水“差不多只有一场露水大”。

“如果不是种水稻田里有些潮湿,恐怕现在麦子已经全部枯黄了。”王继业老汉到一块麦地,拔出几根已经枯黄的麦苗。“这棵叶子已经完全黄了,根也烂了,灌了水也没有用。这棵可能还会活过来,但已经伤了元气。”

全家人上阵“保苗”

离开桂集镇大王村来到凤台县尚塘乡,这里的情况更加严重。尚塘乡与利辛县搭界,持续的干旱使这里的田间麦苗喊“渴”。

尚塘乡尚塘村村边的沟渠里汩汩淌着水,孙灿银依然愁眉不展,“水来了,但却救不了全部的麦子,减产已经是定局了。”孙灿银说,“如果不是持续干旱,地上根本不会裂出这么大的口子,田里的麦苗也不会枯黄一半。”

孙灿银去年种了15亩麦子,麦苗长出后,他非常高兴,还时常到田间去看看麦苗,可不久,孙灿银高兴不起来了,他发现旱情在一天天逼近,长出的青苗叶子开始枯黄。

“我今年52岁了,自打记事起就未见过这么长时间的干旱。”孙灿银说。目前,孙灿银和妻子与儿子、儿媳和2个孙子全家人齐上阵“保苗”。

麦苗打火机一点就着

尚塘村的孙飞今年30岁,是种庄稼的能手,面对自己的麦田里枯死的麦苗,心里有说不出的滋味,这个年也一直为麦苗烦心,没有过好年。“这麦苗点火都能烧得着了,我哪里有心思过年?”

麦苗上的枯叶很多,他顺手拔起一棵麦苗,用打火机一下便点着燃烧起来。

孙飞有个5岁的孩子,因为孩子小要照顾,去年他没有出去打工,在家里种了15亩麦子,这是他和家人的希望,全家人来年的好日子全在这里。但这一场大旱彻底打破了孙飞的计划,年没有过好不算,外出打工的计划也落空了。

孙飞在仔细查看麦地后发现,枯叶下面的根部还没有完全枯死,如果现在及时灌溉补救,或许还有成活的机会。年前他听说当局要引水灌溉田地,就一天天盼着水快些引到他家的田间,直到昨天水才引到麦地。

孙飞算了一笔账,过去一亩小麦能收1000斤以上,现在如果按对半收成算,也就500斤左右,除去每亩三四百元的成本,今年如果能保本就算很不错了。

51岁的王德忠和孙飞有着同样想法,也希望能保住成本。王德忠家有8亩麦田,去年10月,他和妻子播下麦种时,就满怀着希望,盼望来年能有好收成,卖些钱供儿子在大学里读书。

但现在地里的麦苗枯死快一半了,而渠里的水还未引到他家的地头。现在最希望下一场大雨,解决麦田干旱问题,田里的麦苗能保住一半,今年的收成也就能保住成本不亏。否则孩子的学费就成问题了。 (http://www.dajiyuan.com)

相关新闻
气候变化加速 干旱及海平面上升恶化
2008年天灾人祸死人多
河南首次发布最高级别干旱预警信号
河南连续104天无降水 受旱面达63.1%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