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诚心帮穷人,终得善报

秦自省
font print 人气: 9
【字号】    
   标签: tags:

曹州(今山东曹县一带)人于令仪,原来是个以贩卖货物为业的小商人。他为人宽厚,从不欺骗人,晚年时家道殷实富足。

有一天晚上,一个小偷,进到于令仪家里行窃,被他几个儿子抓住了。原来小偷是邻居家的儿子。于令仪问他:“你一向为人本分谨慎,何苦要当小偷呢?”小偷回答道;“不过是被贫穷,逼成这样罢了。”于令仪问他想要什么东西,他说:“我如能得到十千钱,就足够穿衣吃饭了。”于令仪就按他说的数目,付给了他钱。

小偷拿了钱以后,已经走出去了。于令仪忽然想起了什么,又叫住他。

那小偷不知是否有变,非常害怕。于令仪说:“你如此贫困,夜里带着十千钱回家,我恐怕你在路上,要被人怀疑盘问,就麻烦了。”

于是于令仪留下小偷,在自己家里过夜,到天亮后,才让他回去。

小偷经历了这样的人和事,很受感动,大为惭愧,后来终于成了一个良民。乡里人都称于令仪是善士。

于令仪挑选子侄辈中优秀的孩子,建起一所学堂,聘请有名的儒士来教育他们。于令仪的儿子伋、侄子杰仿,后来都考中了进士。于令仪家,是曹南一带很有声望的家族。

正是:

诚心实意帮穷人,
迷途知返成良民。
功德无量获善报,
冰冷寒夜送温馨!

(事据宋代王辟之《渑水燕谈录》)

转载 正见文章:http://big5.zhengjian.org/articles/2009/2/9/57732.html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唐宪宗时宰相李蕃,其在任时知无不言,言而敢谏,深受皇帝器重。
  • 唐朝时,苏州有个老者,名叫彦枢,正直勤苦,博学多才,满腹经纶,参加过多次科举考试,但都没有考中。他有个很要好的同乡,是京城某寺庙的老和尚。这个老僧常常手持念珠,闭着双目念诵经文,除了吃饭、睡觉之外,从不停止。
  • 汉朝时,东海郡有一个孝顺媳妇,侍奉婆婆恭敬谨慎。婆婆说:“媳妇伺候我很勤苦,我已经老了,何必吝惜残年,长久地拖累年轻媳妇呢?”于是她悬梁自尽了。她的女儿告到官府说:“这个妇人杀了我母亲。”官府拘捕了孝妇,严刑拷打,凶狠毒辣。孝妇忍受不住酷刑的苦楚,被迫承认了被诬陷的罪名。当时于公任狱吏,他说:“这个妇人侍奉婆婆十几年,因为孝顺而名扬天下,她不会杀害婆婆。”太守不听。于公与他争辨不成,抱着狱词,痛哭着离开了官府。
  • 李密等盗贼发动暴乱的时候,睦彦通是武牢城的县宰。武牢城中的坏人要杀了他,来响应李密的暴乱。睦彦通偶然听到了消息,就跑出城外,投奔他乡。
  • 从前,秦国有一个叫尊卢沙的人,好说假话、大话、空话,并且处在这种情况下还对自己深信不疑。秦国人嘲笑他,尊卢沙说:“不要嘲笑我,我将要向楚王陈说统治国家的方法。”于是,飘飘然地向南方的楚国走去。
  • 清代被称为“乾隆三大家”之一的诗人袁枚(公元1716-1797年),曾在他的《新齐谐》一书中,记载过一则关于他的祖母柴太夫人的外祖母杨氏老夫人的故事。
  • 崔氏离开朱买臣后,为了生活,便改嫁了。有一天,正值清明节,崔氏随着丈夫去扫墓。来到坟地,看到坟地树林中,有个清瘦的人影一边砍柴,一边在高吟着“子曰……”。看他打柴是假,读书倒是真,砍了半天,连根小树枝也没砍断。崔氏不用猜,就知是自己的前夫朱买臣。
  • 明朝时代,有个人名叫张才,少年时和一位姓郑的青年友好,一次梦见冥司派遣一名鬼卒拿着牌子,上写张才以及郑某的姓名,前来捉拿他们。张才和郑某二人,到了冥府后,主管官员翻检他们二人的生死簿说:“张才还有两年阳寿;郑某阳寿己尽,关押入狱。”
  • 士兵所送题目,竟然没有一点差错!就这样,华士的考试,全都答对了,考试结果名列前茅...
  •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柳宗元,是唐代著名的哲学家、文学家。少时勤奋好学,十三岁即有文名,二十岁中进士,授校书郎,后升任监察史里行、礼部员外郎。他凭自己的经历及观察所得,写出《种树郭橐驼传》一文,说明“顺木之天,以致其性”,是养树的法则,并由此指出,这也是养人的道理,为官治民者,不可“好烦其令”。文传千载,熠熠生辉,极富社会意义。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