悦读唐诗:李白〈游泰山〉六首之三

明珠
font print 人气: 230
【字号】    
   标签: tags:

  

游泰山  李白

平明登日观,举手开云关。
精神四飞扬,如出天地间。
黄河从西来,窈窕入远山。
凭崖揽八极,目尽长空闲。
偶然值青童,绿发双云鬟。
笑我晚学仙,蹉跎凋朱颜。
踌躇忽不见,浩荡难追攀。

(《全唐诗.卷179_006》)

〈游泰山〉诗共六首,是李白在天宝元年(公元742年)四月,登泰山后写的。此诗描写的是李白登日观峰的见闻。<--ads-->

日观峰位于泰山玉皇顶(泰山的最高峰,海拔1,545米)东南,因上此峰可观日出而得名。日观峰西侧为唐宋封禅故址。唐高宗、唐玄宗、宋真宗曾在此设坛祭天。[#20094]封元年(公元666年)春正月,唐高宗曾登泰山行封禅之礼;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冬十一月,唐玄宗备法驾登山,行封禅之礼。在两位皇帝登山之前,登山的石阶均被重新修整过,所以,此山道被唐人称为“御道”;李白给此诗标注曰:“天宝元年四月从故御道上泰山”。

平明登日观,举手开云关”,“平明”即黎明,这种用法出自《荀子.哀公》:(孔子曰)“君昧爽(拂晓)而栉冠(梳头戴帽),平明而听朝。”“云关”原来的意思是云雾笼罩的关隘,此诗指云层堆积如关隘的门。这两句诗的大意:黎明时登上高高的日观峰,仿佛举手就能开启云天之门。

精神四飞扬,如出天地间。”大意:精神振奋而意气飞扬,恍如逸出了人间。

黄河从西来,窈窕入远山。”窈窕的意思是:曲折。这种用法虽然现今的汉语词典没有标出来,但在古诗文中却很常见,用来形容山势、山道的曲折或弯弯曲曲的河流。如《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中援引司马相如的<大人赋>:“互折窈窕以右转兮,横厉飞泉以正东。”《水经注》援引东晋.郭璞的<江赋>云:“爰有包山,洞庭,巴陵地道,潜达旁通,幽岫窈窕。”等。这两句诗的大意:黄河绕着远山,蜿蜒如带,从西而来。

凭崖揽八极,目尽长空闲。”八极的意思是:八方极远之地。出自《庄子.田子方》:“夫至人者,上窥青天,下潜黄泉;挥斥八极,神气不变。”“闲”在诗中当形容词,它的意思是:空阔,宽阔。这种用法出自《楚辞.招魂》:“像设君室,静闲安些。”东汉.王逸注曰:“无声曰静,空宽曰闲。”这两句诗的大意:凭崖眺望八方,长空万里,宽广无际。

偶然值青童,绿发双云鬟。”本诗中“青童”的意思是:仙童。这种用法见于南朝梁.任昉《述异记》卷上:“﹝洞庭山﹞昔有青童秉烛飙飞轮之车至此,其迹存焉。”“绿发”在古诗文中常见有两种意思:一形容乌黑而有光泽的头发;二借指年轻人。本诗是指前一种。“云鬟”指浓密的头发挽着环形发髻。这两句诗的大意:不期然(没想到)遇到了仙童,他乌黑浓密的头发挽着环形发髻。

笑我晚学仙,蹉跎凋朱颜。”蹉跎的意思是:虚度光阴。如《乐府诗集》:“年少当及时,蹉跎日就老。”唐.李颀《放歌行答从弟墨卿》:“由是蹉跎一老夫,养鸡牧豕东城隅。”“朱颜”即红润美好的容颜。这两句诗的大意:(仙童)笑我年纪这么大了才修道,虚度了光阴,容颜变老。(注:李白写这首诗的时候已经42岁;其实李白十五岁时就开始学修道了,李白曾说自己“十五游神仙,仙游未曾歇。”(<感兴六首之四>)而仙童故意这样说,是为了点化李白。)

踌躇忽不见,浩荡难追攀。”“踌躇”一词,有的唐诗评注中将它解释成“迟疑不决或徘徊不进”;也就是说李白在迟疑不决中发现仙童不见了。笔者认为“踌躇”在本诗中应解读为“(仙童)从容或意态从容(的样子)”;这种用法出自《庄子.外物》:“圣人踌躇以兴事,以每成功。”唐.成玄英疏:“踌躇,从容也。”“浩荡”一词在本诗中的意思是“博大、高深”,用以比喻境界或胸怀。这种用法出自屈原的<九歌.河伯>:“登昆仑兮四望,心飞扬兮浩荡。”因此,这两句诗的大意:仙童意态从容的忽然隐去,他高深莫测的境界让我觉得很难达到。

现代中国大陆的一些学者,由于受“共产党文化”流毒的影响,把人类这个空间以外的事物都视为迷信。但是,中国古代的诗文中却有很多对另外空间的描写,以及对天地神明的赞颂,如果都说成是迷信的话,古诗就很难评讲了。因此,有人就发明了一个新名词叫作“浪漫主义手法”,把他们认为是“迷信”的东西,改说成用“浪漫主义的手法”写成的。所以,有人说李白用“浪漫主义的手法”想像自己遇到了仙童,“幻化出一个空灵缥缈的境界”,表达了李白对“神仙世界的追求”。这种说法对吗?

我们都知道,李白是个修道之人,而道家是修真的;李白有必要去说假话吗?那不与修道的基本原则相违背了吗?另外一点,泰山自古以来就是很有灵气的山脉,在泰山上遇到仙童,并不是什么稀奇事;也不只是李白一个人有这样的经历,就笔者所知,曹植也曾遇到过;曹植在<飞龙篇>的诗中写道:“晨游泰山,云雾窈窕。忽逢二童,颜色鲜好。乘彼白鹿,手医芝草。我知真人,长跪问道。”由此可知,李白遇到仙童的事情是真的。

那么,如何正确解读李白遇到仙童的这件事情呢?其实,真正修道的人或修炼的人,遇到事情都不是偶然的,或许有更深层次的原因。笔者认为,有可能是高层次中的道长化作一位仙童来点化李白,让李白看到自己修炼中的不足──“笑我晚学仙,蹉跎凋朱颜。”因为“蹉跎”的意思是“虚度光阴”,所以这句话的言外之意是:仙童在点化李白修道还不够精进。而且李白也确实通过仙童的点化找到了差距,因此他说:“踌躇忽不见,浩荡难追攀。”

笔者认为,李白的这首诗,至少有两个方面值得学习;首先是写诗的技巧方面。

黎明的时分登上日观峰,有很多美妙的景象值得写,如云蒸霞蔚,旭日东昇时的壮观景象等。可是李白并没有去描写自然的美景,而是写“平明登日观,举手开云关”,这里的“举手开云关”与“举手扪星辰”有异曲同工之妙;紧接着写“精神四飞扬,如出天地间”,这四句诗串起来的言外之意是说:感觉自己有点飘飘然的,境界已经很高了,就快要得道飞升,离开人间了。

可是,这时候,诗意突然出现的一个转折,当诗人看到黄河之水仿佛从西天而下,蜿蜒如带,绕着远山而来时,诗人被震撼了;这时凭崖眺望八方,发现长空万里,极目看去也看不到边际;如宇宙之茫茫,无边无际(凭崖揽八极,目尽长空闲)。这里就埋下一个反躬自问的伏笔:我真的是境界很高了吗?如果真是境界很高了,为什么人间的天空我都看不到边?

这时候,仙童出现了,从仙童的点化中,李白悟到:“浩荡难追攀”。这里的“难追攀”并不是不追攀了,或不修炼了,而是说从仙童的高深境界中,看到了自己的不足,自己今后在修炼中应该更加的精进。

李白登泰山后,写这首诗的时候,能够很巧妙的找到一个写诗的切入点,把自己初登临日观峰的心态和遇到仙童点化所悟之事完美的结合起来,让人们看到了一个修道人在不同境界中的心态变化,从开始的自傲到反躬自问,也让人们领略了一位修道人自我修正及谦冲的高尚情操。而最后一句“浩荡难追攀(对仙童高深境界的赞美)”,又与前面“目尽长空闲(对无边无际的宇宙的认识)”互相呼应。这种独特的写作技巧也许就是诗仙有别于凡人的地方吧。

第二,笔者览读李白的这首诗以后,被李白端正的修炼心态所折服。一个修炼的人最可贵的是在遇到问题的时候找自己的不足,以期今后做的更好;而这样不断的严格要求自己,其实已经是在精进之中了。

也许,各位读者重新读过这首诗,会有不同的理解,那么笔者的这番讲评就算是抛砖引玉;如果能让您在辛劳的工作之余,享受到中华神传文化──唐诗对心灵的熏陶,那是笔者的荣幸。@*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唐太宗所写的景物诗,艺术成就是相当高的,手法也有独到之处,可是历代却少有人注意到。笔者认为,想研究唐诗,写好唐诗,不可不认真的读一读唐太宗写的诗。
  • 唐太宗文德顺圣皇后长孙氏,史称文德皇后或长孙皇后;因三国时魏文帝郭皇后亦称文德皇后,故后世著述中多称为长孙皇后以示区别。长孙皇后是中国历史上最贤德的皇后。包括笔者在内,至今都有很多人非常景仰长孙皇后。
  • 杨师道字景猷,山西华阴人。他是隋唐时期名将杨恭仁最小的弟弟,尚桂阳公主(因公主身份尊贵,古称“尚”而不说“娶”,桂阳公主是唐高祖李渊的第五个女儿),封安德郡公。贞观七年,代魏徵为侍中。
  • 研究大唐历史的学者,可能会对徐贤妃的事迹感到惊异。如果把《旧唐书》、《新唐书》、《资治通鉴》这三部正史比喻成中国古代研究大唐历史的三本最权威的刊物,那么您可能会发现这三本刊物的主编都对徐贤妃青眼有加。
  • 秋风起函谷,劲气动河山。
    偃松千岭上,杂雨二陵间。
    低云愁广隰,落日惨重关。
    此时飘紫气,应验真人还。
  • 阅读古典近体诗,常可看到“得句”这个词,“得句”是一种创作状态,也就是创作时,在潜意识(下意识)中脑海里闪现出一句诗(或几句诗),可根据所得到的句子马上创作一首诗或几首诗,或记录下来放入诗囊中。如谢缙“濡豪还自适,得句共谁论。”大意是“挥毫作画自得其乐,得到的好诗句又有谁能够分享呢?”
  • 古代诗人常借月光来表达对亲友的思念。李白的诗句:“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亦然。“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因为月亮的清辉是两地共有的,所以这里作者要赠送的是思念之情;因为相隔两地,不能将这浓浓的思念亲手送给你,那我们还是期待在梦中相见吧!
  • 王维《积雨辋川庄作》:“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折露葵。野老与人争席罢,海鸥何事更相疑。”其中“鸥鹭忘机”典故出自《列子‧黄帝》,也作者的修行感悟。白居易《放言》:“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辨物如此,识人亦然,不仅成了流传千古的名句,还因此而衍生出了其它名句。如“路遥知马力,岁久见人心。”
  • “巴山夜雨涨秋池”言外之意是说,本身秋天因为天时的关系,河水开始上涨,河道开始畅通,就让人有想回家的冲动,更何况是因夜雨河水都上涨了,河道已经畅通,能不想念吗?而第三第四句中重复“巴山夜雨”四个字,是为了说自己在这个时候最想家。《唐诗绎》评曰:“于寄诗之夜,预写归后追叙此夜之情,是加一倍写法。”
  • 宋玉、杜甫等先贤,将落泊生涯化为优美的诗篇。让我们后人在拜读了这些诗篇后,领略了有可说道的、有可借鉴的、有可受益的传统文化内涵;并重新演绎、弘扬给现今的世人。正如北宋‧欧阳修《感二子》诗中写的:“英雄白骨化黄土,富贵何止浮云轻。唯有文章烂日星,气凌山岳常峥嵘。”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