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悦读唐诗】李白〈静夜思〉

明珠
font print 人气: 645
【字号】    
   标签: tags:

静夜思 李白

床前看月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山月
低头思故乡

《全唐诗.卷165_019》

也许很多读者已经知道了,以上〈静夜思〉的内容才是李白的原作。目前世界上记载李白这首诗原作最威权的版本有三种︰中国国家图书馆藏北宋刊本《李太白文集》、日本静嘉堂藏宋刊本《李太白文集》、公元1707年由康熙皇帝钦定出版的《全唐诗》。这三个版本所记载的李白原作均相同。

《全唐诗》所载 为李白原作

由于笔者在以前的唐诗讲评中都以《全唐诗》记载的版本为准,因此借此机会简单介绍《全唐诗》。康熙四十四年(公元1705年)三月,圣祖敕命校订刊刻《全唐诗》,并钦命两淮盐课监察御史曹寅(《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的祖父)主持其事,钦准置诗局于扬州,钦命在籍翰林彭定求等十位学人负责校订编辑。彭定求是康熙十五年状元,会试廷试均第一。据《四库全书》述《全唐诗》资料来源云︰“是编秉承圣训,以(胡)震亨书为稿本,而益以内府所藏《全唐诗集》,又旁采残碑断碣,稗史杂书之所载,补苴所遗。”<--ads-->

《全唐诗》于康熙四十五年(公元1706)十月书成;四十六年(公元1707)四月,清圣祖康熙皇帝亲自为之作序并题额,因名之曰《御定全唐诗》。此书初版的印刷量很少,民间的文人能请到此书者更是寥寥无几。在中国古代,皇帝的旨意就代表天意,所以正史都必须由皇帝下诏编纂,或由皇帝钦定才算数,如乾隆皇帝钦定“二十四史”。而《全唐诗》既然是由康熙皇帝钦定的唐代诗歌总集,当然可以作为威权的版本来研究和参考。

〈静夜思〉被改动 始于明末

在明朝中叶以前,历代出版的唐诗选集或李白文集,〈静夜思〉的内容都一样(同上)。李白原作首先被更改的是明末万历刊本《唐人万首绝句》,将第三句改为“举头望月”,而第一句不变。清康熙时期民间出版的《唐诗别裁》将第一句改为“床前月光”,而第三句还跟原作相同。清乾隆年间,民间蘅塘退士孙洙所编的《唐诗三百首》参考了以上的两处更改,将其定稿为我们所熟知的版本︰“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笔者认为,没有必要再去为更改李白原作的人辩解他们更改后诗有多好。知道原因了再争论,那是对李白的不敬。因为李白已经仙逝了一千多年了,你没有给李白为自己作品说明的机会,可是最了解此诗写作过程的是李白而不是那些擅自更改李白作品的人。

笔者曾跟很多人讨论过此事,也收到了读者的来信。其中有三位先生的见解给我的触动很大,现摘录如下︰

一位学人说︰“打个比方,一幅价值连城的古画,你是持宝人,原作在你手上,而其他人只有这幅画的影印件。如果你认为这幅画有几个地方画的不好,你在上面加了几笔,不管你认为自己改的有多好。你这幅画都将变得一钱不值,而且还可能遭到人家的唾骂,因此你在破坏文物。更改李白原作的行为,与更改古画的举动类似。”

一位读者来信说︰“我认为中华的道统文化是每一位中国人引以为豪的瑰宝,特别是唐诗宋词。如果把古人的作品按照自己的意思改来改去,将来我们的子孙也许就看不到真正的唐诗宋词了。”

一位朋友如是说︰“近代人都敢更改唐诗,如果这种行为被认可,将来的人是不是敢改动天法?”

这三位先生的见解很值得我们深思。笔者做为一名唐诗的爱好者,当然有必要将李白的原作介绍给大家,而不是被更改后的诗。在讲评之前,首先感谢心园及蓝语两位朋友在百忙中为李白这首诗配画,透过这幅画,我们可以比较清楚的理解这首诗的写作地点及当时的情形。因为第三句是“举头望山月”,所以笔者判断诗人在山中或山区独居时写的这首诗。

解读原作 揣摩诗境

那么这首诗的写作季节是什么时候呢?我们都知道,李白是一位修道人,但李白却不是出家的修道人,他作为一名文人,还有自己在人世间要做的事情,所以李白不可能长期留在山中独修而不下山。

过去在山上的出家修道人,不管是在道观中修道还是独修,都必须解决过冬的食物问题(特殊情况的除外),他们一般是在入秋的霜降之前就要把食物储备好,因为天气开始降霜的时候,再下山寻找食物就会有危险。由此可以判断,李白的这首诗不可能在秋冬时节写的。也就是在降霜或山路结霜之前,李白必须要下山。后面我们从诗意的分析中还可以跟这个判断相对照。

这首诗有一个关键词是“疑是”。“疑是”这个词根据笔者考证,唐朝文人在诗中使用它时有两个意思︰第一是指“以为是”;第二是指“好像”,举例如下︰

1. 白居易〈读邓鲂诗〉:“尘架多文集,偶取一卷披。未及看姓名,疑是陶潜诗……”后两句的大意是︰没来得及看姓名,以为读的是陶渊明的诗呢。

2. 李崇嗣〈览镜〉︰“岁去红颜尽,愁来白发新。今朝开镜匣,疑是别逢人。”后两句的大意是︰今天早上打开镜匣照镜子,以为遇到别人了(或说还以为不是自己)。

3. 崔道融〈溪居即事〉︰“篱外谁家不系船,春风吹入钓鱼湾。小童疑是有村客,急向柴门去却关。”后两句的大意是︰小童以为是有客人来(因为风吹门响),跑去门口一看,门还是关好的。

4.李白〈望庐山瀑布水之二〉︰“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首诗大家都很熟悉,“疑是”的意思是“好像”。

5.白居易〈寄王质夫〉︰“……旧游疑是梦,往事思如昨。相忆春又深,故山花正落。”前两句的大意︰“到了昔日跟您(王质夫)一起浏览的地方好像做梦一样,往事回想起来历历在目如同昨天。”

限于篇幅,笔者只举出这五个例子,《全唐诗》中约有一百个这样的例子。先不管“疑是”的意思是什么,笔者看了这一百个例子发现,“疑是”的那个事情是不可能出现的,出现就不对了;若有发生的可能性,就不能这样写了。比如︰白居易说︰“疑是陶潜诗”,但后来看了作者的姓名,才知道不是陶潜写的;如果真是陶潜写的诗,就不能这样形容了。李白说︰“疑是地上霜”,如果是秋冬时节写的这首诗,地上还真有可能结霜(因为山区或山上的湿气大),地上又有霜又有月光,这样写就有点自相矛盾了。因此笔者判断,此诗更有可能是在夏天(或夏秋之交)写的。

那么“疑是”这个词,它的确切意思是指什么呢?如果它的意思是“好像”,那不用在床前看,到门口或院子里看也一样;月光都好像是地上的霜。既然诗人把它限定在“床前看(音刊)月光”,那么这个“疑是”的意思应该是 “以为是”。

透过笔者这样讲解,我们可以很清楚的勾勒出诗人当时的情形︰夏天,诗人睡到中夜醒来,在睡眼朦胧之时,翻身看到地上的月光,以为是霜了,这时举头往窗外望去,山月皎皎在天上,低头思念故乡。

笔者发现,古人普遍有望月思乡或思念故人的情结。比如︰杜甫〈月夜〉︰“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唐.韩愈〈独愁〉︰“前日远别离,昨日生白发。欲知万里情,晓卧半床月。”唐.赵嘏〈江楼旧感〉︰“独上江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同来望月人何处,风影依稀似去年。”苏轼〈水调歌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当然还有李白写的〈峨眉山月歌〉、〈望月有怀〉等等,在古诗词中,这一类题材的作品可谓不胜枚举。因此,李白望月思乡,也是人之常情。当然也有人说,故乡的月亮从情景及游子的心理感觉上都和其它地方的不一样,因此才会触动人的思乡之情,不然杜甫为什么要说︰“月是故乡明”呢?这样理解也有道理。

前两句巧妙 已含一“明”字

这首诗有一个很巧妙的地方,就是前两句包含了一个“明”字。因为能够把床前的地上照出一片银光,让人以为是霜,那么它一定不是朦胧的月光,或弯弯的月亮,它一定是明月。笔者前面举的例子,韩愈“晓卧半床月”也一样,这句话的大意是︰清晨天还没亮的时候,月光从窗外照进来,刚好床的一半有月光(其余的月光被房子外墙挡住了),自己刚好就躺在这月光上。如果韩愈再早一点醒来,或者是房子修的朝向偏一些,那个月光刚好照在床前,就与李白所遇到的情形相同了。韩愈不愧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晓卧半床月”就告诉读者这是“明月”造成的效果。两位顶尖高手,不用说“明”,却在诗句中包含了“明”。李白在〈春日游罗敷潭〉的诗中也是这样,不用提罗敷潭这三个字,可是却让读者从诗句的描述中看出来李白这时候已到达罗敷潭了。

从这一点也可看出,那个改诗的举动是不是画蛇添足?而且一改就是两个“明”,这是个什么行为?笔者不想贬低别人抬高自己,相信读者的心中自有一杆秤︰李白这个诗仙的称号可不是侥幸得来的﹗

这首诗记载的是李白在月夜中的几个动作及心理活动,很自然的情感流露。它读起来朗朗上口,很朴实,很美,结句不仅点题,而且透过月光表达了绵绵的思乡之情。本来不需要笔者花这么多篇幅来讲评的,也就是说,一个刚识字、思想单纯的小朋友都能读懂及领会的诗,现下却引起很多专家在对这首诗的理解上争论不休。关键的原因就在于,这首诗被改动了,大家读的都不是李白的原作。

文化有根源 不可轻易改动

《礼记.经解》云︰“《易》曰︰君子慎始,差若豪牦(毫厘),缪以千里。”这句话很有道理。中华文化的传出,一切的一切都是有根源的,原始的东西,文字或古人写的文章、诗词曲赋等,不能有意去改动,改动了就会失去作者的原意。(笔者这里说的是古文化不能随便改;而我们现下的学人或同学之间相互切磋习作,善意的指出对方的不足;以及媒体编辑对投稿作品的修正,这都是好的行为。)

现代很多学人也看出来了,这个正体字(繁体字)改为简体字就出现了很多弊端,很多字的原义及内涵,您从字的外形上已经看不出来了。词组也是这样,历代都有人改动,为什么现下的人觉得理解古文那么困难,有一部分的原因是一些词组被人改动了其中的字,失去了原来的内涵,整个词意都转变了;要讲出来实在太多了,笔者在文章的结尾,只举两个例子来说明这件事情︰

在佛教刚传入中国的时候,翻译出来的那些佛经把佛国世界的花,总称为“宝华”,比如莲花、优昙婆罗花等。可是有些僧人或文人,把寺院中种的花也称为“宝华”,这其实是不对的,因为佛国世界的花是圣洁和庄严的,非人间的花可比拟,“宝华”有很多内涵,其中一个内涵是“宝相庄严”。由于在古汉语中,“华”又可通“花”,所以后来“宝华”这个词就被人改成了“宝花”,包括一些再版的佛经也被人改动了。这样一改,就使“宝华”一词失去了很多内涵,而且还失去了文字的韵味。因为“华”的意思还有︰华美,华采,繁盛,精华,光耀、华严(庄严)等等的涵义。到了近代,人们把用金银珠宝雕刻成的花也称为“宝花”,而“宝华”这个词的真正用法和出处,就很少人知道了。

看到“夭夭”这个词,可能有很多人会马上想起“逃之夭夭”这个词组。它是怎么来的呢?明朝的时候,有一个不学无术的大财主,听到学堂里面的学生读《诗经》︰“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茂盛的桃树,艳丽的桃花)”,不理解就乱猜,以为“桃”是逃跑的“逃”。有一次他的仆人做了错事怕挨罚,就跑去躲起来。这个大财主为了显示自己读过书,就到处跟人说,他的仆人“桃(逃)之夭夭”了。这个故事本来是被明朝的小说家做为一个笑话的对白写在小说里的,意在讽刺那些不学无术又附庸风雅之人;不管是按照古汉语或现代汉语的构词法,“逃之夭夭”都不能作为一个词组来用,因为“夭夭”既没有“无影无踪”的意思,也没有“迅速”的意思。可是这个词到了现代,居然被列入词典中当作成语;也就是把笑话当成了正解来用,也不知道某些专家是怎么想的。说严重一点,这是在有意的曲解《诗经》的内涵。古诗文中常见“夭夭”这个词,现下的人看了,又怎么能够理解呢?

透过上面的两个例子以及李白的〈静夜思〉被人更改一事,笔者认为,我们现下的人应该有所反思。中华的文字,古典文学(包括诗词曲赋等),我们怎么更好的学习、并利用那些写作模式写文章做好事;如何将他更完整的留给下一代?这都是现代的中国人应该思考和重视的问题。@*

附记:
因为近几年有学者对本诗中的“床”也争论不休,甚至有学者作惊人之语曰:“唐代的‘床’是指井栏(水井边的栏栅);所以李白诗中所说的床是指‘井栏’”。至于唐人是睡在什么上面,也就是唐人的卧具叫什么,唐代以前人们是不是都睡地上,这位学者就没说了。

这个问题笔者也想说几句,“床”这个词,在《诗经》中就有了,比如《诗经》:“十月蟋蟀,入我床下。”、“乃生男子,载寝之床(放在睡觉的床上)”等;如果床是井栏,说蟋蟀跑到井栏下面,这已经很勉强;而生了一个宝贝的男孩,把他放在睡觉的井栏上,这就有点不可思议了,除非古人一生出来就是武功的高手。其实,我们的老祖宗聪明的很,早就发明了可以躺下来舒舒服服睡觉的床给后人享用。

那么,唐人是不是改睡在地上呢?因为《全唐诗》中有关床的诗句太多,笔者只举几个例子给各位读者看看就知道了。储光羲《同王十三维偶然作十首之九》:“卧览头书,睡看机中织。”、李白《鲁东门观刈蒲》:“此草最可珍,何必贵龙须。织作玉席(草席),欣承清夜娱。”、杜甫《又示宗武》:“觅句新知律,摊书解满。试吟青玉案,莫羡紫罗囊。”王建《新嫁娘词三首之一》:“邻家人未识,上坐堆堆。郎来傍门户,满口索钱财。”以上的床如果改成井栏或小马扎都不思议。在唐代,井栏也可称为“银床”;卧置毛笔的器具叫“笔床”。说李白非要到水井旁边去赏月或喝酒,酒醉醒来后写了这首诗;或者是扑在桌上睡着了,月光照在“笔床”前,这些极特殊的情况笔者不谈。@*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李白通过修道,悟到了宇宙中的理,在这首诗阐述出来,并指出了古代一些传说的错误之处......
  •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 泰山自古以来是很有灵气的山脉,李白在泰山上遇到仙童,并不是什么稀奇事......
  • 五言律诗四十个字,要写情写景,要有内涵,能给人启发的哲理,太难了;但诗仙却做到了..
  • “郑公樗散鬓成丝”其实是一句反语;杜甫在之前写给郑虔的诗中曾说:“才名四十年,坐客寒无毡。”这样有才学的人,却被贬官到台州担任司户参军。杜甫担任的左拾遗也是从八品,所以才会拮据到“朝回日日典春衣”的窘迫境地。所以这首诗替郑虔及自己鸣不平。“万里伤心”与“百年垂死”,表面说的是郑虔,这何尝不是杜甫自身的写照呢?
  • 阅读古典近体诗,常可看到“得句”这个词,“得句”是一种创作状态,也就是创作时,在潜意识(下意识)中脑海里闪现出一句诗(或几句诗),可根据所得到的句子马上创作一首诗或几首诗,或记录下来放入诗囊中。如谢缙“濡豪还自适,得句共谁论。”大意是“挥毫作画自得其乐,得到的好诗句又有谁能够分享呢?”
  • 古代诗人常借月光来表达对亲友的思念。李白的诗句:“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亦然。“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因为月亮的清辉是两地共有的,所以这里作者要赠送的是思念之情;因为相隔两地,不能将这浓浓的思念亲手送给你,那我们还是期待在梦中相见吧!
  • 王维《积雨辋川庄作》:“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折露葵。野老与人争席罢,海鸥何事更相疑。”其中“鸥鹭忘机”典故出自《列子‧黄帝》,也作者的修行感悟。白居易《放言》:“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辨物如此,识人亦然,不仅成了流传千古的名句,还因此而衍生出了其它名句。如“路遥知马力,岁久见人心。”
  • “巴山夜雨涨秋池”言外之意是说,本身秋天因为天时的关系,河水开始上涨,河道开始畅通,就让人有想回家的冲动,更何况是因夜雨河水都上涨了,河道已经畅通,能不想念吗?而第三第四句中重复“巴山夜雨”四个字,是为了说自己在这个时候最想家。《唐诗绎》评曰:“于寄诗之夜,预写归后追叙此夜之情,是加一倍写法。”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