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邀请── 父予子的告别礼物》序

书序:虚空有尽, 我愿无穷尽!

文/台中市长胡志强
【字号】    
   标签: tags:

在生命的终站,也是作者回顾人生的起点,这是本书原文书名《没有终点的人生》之由来。藉由父子的深入对谈,我看到生生不息的轮替与绵延不断的传承。这股生命力,不会因时间流逝与形体消失而削减。“虚空有尽,我愿无穷尽”这句话,也巧合地在此相互印证。

我建议读者至少可从三个角度来看这本书。

首先是文化的角度:

作者是一位跨地域、跨文化的记者,也是西方世界闻名的亚洲通。身为欧洲人,他在意大利学法律,又到美国读汉学,之后成为德国杂志的亚洲特派员。他不断地旅行,因为“要穿越这片土地,它才会向你展现出真实的一面。”

其次,以新闻的角度来看:

如何成为一位优秀的新闻从业者?作者对专业的坚持与主动积极的工作态度,可成为后进学习的榜样。不是每位走在最前线的记者都能全身而退,他如何在千钧一发之际保住生命与继续写作的热情?他的努力不懈、胆识勇气,以及智慧的判断,在许多实例中一一呈现。

对于工作,他觉得年轻人最好的做法是:去创造一个符合自己能力、志向,并能给自己带来喜悦的工作。而不是束手无策、听天由命,然后抱怨:“可惜我做不到,因为……”作者强调:我们要创造自己的工作,每个人都可以办到!

最后,以生死学的角度来看:

作者坦然把“死亡”以“离开肉身”的说法来代替。他对于摆脱老病的身体、将它交付给命运、让物质分解而归于尘土,并不害怕。即使身体健康每况愈下,他觉得内在平静与轻盈,前所未有的轻松。因为他已学着抽离人世、放下所有的欲求。并从神圣的土地学到它传达给人们的感受:无时无刻都有人出生、有人离世,生生死死永无止尽,因此出生、生存与死亡是人类的共同经验。

四季轮转,花落花开,“生”与“死”本来就是大自然的法则之一。我认为,无论是什么人,无论生命长或短,因为在人生的路途已尽心尽力、发光发热、完全燃烧,此生就算功德圆满。

之前圣严法师在与我的对谈中说:“人生一定有完结篇,要看我们怎么去面对最后结果。”如今回忆大师话语,更觉得充满禅机与智慧。

这本好书,也让我们在纷扰繁忙的生活中,潜心思考如何活在当下、面对人生。◇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贝尔斯登(Bear Stearns)银行是美国五大投资银行之一,五大分别是贝尔斯登、美林、雷曼兄弟、摩根史坦利和高盛。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它们及其从业人员是华尔街的金童玉女,人人称羡。如今,五大死的死,逃的逃。
  • 在贝尔斯登被合并前的那几天,我不断思索这个问题,大家也都试图在彻底毁灭的旧秩序中,找到新思维。合并案生效的前几天,我获邀和摩根大通权益衍生商品部门的主管会面。虽然我对整个情势感到忧心,不过这个主管倒是个满好相处的人。某个程度上,我也了解整件事情,他和我一样没有错。不过,他毕竟还是摩根大通的人,所以我想我的应对还是要很小心。
  • 看了《被切除的人生》,心惊胆跳也很哀伤,全世界居然每年还有200万女孩遭受割礼酷刑,累计有一亿三千万名女性遭受过这种残害。
  • 我自1980年代起开始在法国倡导理念。我是于1986年,担任口译员时,认识了库姆芭‧杜蕾(Koumba Tour),她本身也是口译员,同时也是GAMS(终止性器残害协会)的副会长。她介绍我认识这个协会,后来带我入会,从此以后,我们持续倡导相同的信念,坚定程度有增无减。
  • 我欣见台湾、香港、新加坡与中国大陆的读者有机会读到中文版的《脆弱的强权》。中国的学生在课堂上认为我对中国政治的分析可信度高且有实用性,这点尤其令身为学者的我感到欣慰。我在下笔写这本书的时候,心中时时以中文读者为念。
  • 独裁者很少把农民视为严重的政治威胁——散居乡间,组织不易,新闻记者也不太会注意到农民的抗议。不过,中国农民揭竿起义的历史悠久,就是个特例。毛泽东证明了“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也能奏效。同时,有个北京知识分子推断,这方法也可用来推翻共产党统治。
  • 克鲁斯诠释这些小曲的独特方式,让我感到她保存了雅沙‧海飞兹托付给她的音乐奥秘。
  • 我们常常站在窗前眺望他的到来。对于像我这样的新学生而言,观察海飞兹先生举手投足间帝王般的风范确实是一件令人兴奋的事。
  • 画中的美女,个个表情肃穆,眉头深锁,牟益舍弃鲜艳色彩,选用白描水墨增添惆怅气氛,你感受到了吗?
  • 毕卡索、梵谷,你一定听过;达文西,你大概耳熟能详。可是,提到宋代大画家范宽、郭熙、李唐,你认识吗?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