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高龄化社会不可忽视的问题──巴金森氏症

萧凯恩

人气: 1132
【字号】    
   标签: tags:

一听到家人被医师诊断为巴金森氏症,家属往往不能接受,以为家人罹患罕见疾病,全家陷入低迷气氛,中国医药大学附设医院林欣荣副院长表示,巴金森氏症并不是罕见的疾病,不少世界知名的人士也难逃它的威胁。像大陆领导人邓小平、教宗若望保禄二世、拳王阿里及名演员米高福克斯都罹患巴金森氏症,而台湾知名音乐人李泰祥,及已去世的中央研究院张光直副院长也深受巴金森氏症所苦。

林副院长强调,巴金森氏症跟老化有关,人只要活得够老,都可能罹患此病。根据美国哈佛大学流行病学调查,65岁以上发生巴金森氏症的比率是15%,75岁增加至35%,85岁时,则增加至50%。

随着人口老化及工业快速发展,巴金森氏症未来会在亚洲国家加倍成长。根据国外调查发现,未来25年,巴金森氏症在全球将成长2倍左右,尤以亚洲地区成长最多,主要原因跟工业污染及老年人口的增加有极大关系。

什么是巴金森氏症

人脑内有一套负责精细动作协调的系统,叫做基底核系统,这套系统连结到小脑,掌管人类精细的动作配合,当这套系统出问题的时候,手脚就会不协调,但四肢的力气是不受影响的,目前研究显示是脑内的多巴胺细胞过早凋亡所致。

巴金森氏症是因脑神经系统中间脑区的多巴胺细胞逐渐退化,影响多巴胺的正常分泌。多巴胺是种化学传导物质,协调人体的运动功能,当多巴胺分泌不足时,会影响整个神经网路的正常运作,甚至造成视丘下核过度活动。

巴金森氏症的好发年龄,在50到70岁之间,以60岁左右最高,但仍有少数年轻病例,医学界还无法研究出确切的发病原因。但就目前研究得知,巴金森氏症有10%是基因突变,90%原因不明。

颤抖是最常见的症状

由于病因与退化有关,巴金森氏症患者年龄多在50、60岁以上,初期会出现身体异常抖动、僵硬、步态不稳、动作缓慢,说话的声音愈来愈小、字也愈写愈小,随着多巴胺数量减少,症状会愈来愈明显,平衡感变差,走路还会跌倒。

巴金森氏症的典型症状是震颤(即是手脚发抖)、四肢僵硬和行动缓慢。其中颤抖是巴金森氏症最常见的症状,林副院长说,颤抖最常见是从一边的手开始,患者将手静放在腿上不动时抖得很厉害,约每秒4到7下。病人出现手抖的同时,同一侧肢体的动作也会变得不灵活且容易酸痛。

此外,巴金森氏症患者的脸部表情也会受影响,由于面部肌肉僵硬,因此脸部表情就会如同带了面罩一样,故有扑克脸之称。

还有一种患者,走起路来行动相当缓慢,有些人的手还会微微颤抖,但他们不像巴金森氏症患者对多巴胺的药物有良好的反应,所以临床上称之为“类巴金森氏症”。

建立正确服药观念有效控制病情

巴金森氏症不像其他疾病可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它病程的发展是循序渐进的,门诊里常见到,许多病人都不清楚是什么时候开始的,刚开始的症状通常是以些微的肌肉酸痛或抽痛、莫名的疲倦等表现,所以常被误以为是过度工作的疲劳或是精神的压力所引起。

随着时间的进行,身体动作会愈来愈缓慢,脸部表情也愈来愈少,给人一种冷酷或不通情理的感觉,而四肢、下巴、嘴唇在静止状态时会出现颤抖的现象,此时已可确诊为巴金森氏症。虽然此症至今尚无根治的方法,但患者只要遵从医嘱按时服药,就可控制病情,过正常生活。

在没有治疗药物的1950年代,外科烧灼手术被认为是可以控制病情的方法;1970年代,左巴胺药物的发明,让治疗进入另一个新境界,由于开刀效果未必比服药来得好,药物成为当时巴金森氏症首要治疗方式。

国内病人对吃药有两大迷思,一是害怕一旦吃药,药量会随着病情而增加;二是病情好转之后自行停药,或是求助偏方。

根据国外资料显示,巴金森氏症只要照顾得当,加上药物治疗,通常寿命跟一般老人差不多。台北荣民总医院在宜兰曾做过相关流行病学研究,发现台湾巴金森氏症的患者死亡率高出一般人3倍,表示国人的用药观念以及照护观念有待加强。

巴金森氏症患者初期可靠药物控制病情,随着病情的发展,平均大约罹病5至7年后,患者症状愈来愈严重,吃药已无法控制时,就可以考虑在脑部置入刺激器。虽然是不错的疗法,但缺点是费用昂贵,一组电极器加上手术费用需花80、90万元,今年初健保开始给付置入晶片的手术费,但病人需自行负担晶片费用。

林副院长表示,人年轻的时候脑部神经的黑质细胞有50万个,依照正常人老化的速度可使用100年,但有些人(如:巴金森氏症患者)凋亡速度相当快,等到出现症状到医院就诊时,神经细胞通常仅剩20%(约10万),经过5年后,只剩2万个,进一步的治疗方式就必须慎重考虑,才能有较正常的生活品质。

林副院长进一步指出,在脑部置入晶片虽可让患者过正常生活,但脑神经会随着年纪而萎缩、凋亡,就好像一部老旧汽车,如果只是一直踩刹车,没有加油,等到有一天汽油耗尽了,再好的刹车系统也没用。目前世界各国正研究利用多巴胺干细胞移植,帮神经细胞加点油,以免磨损引擎。

曾替许多患者置入晶片的林副院长无奈的说,晶片对大多数患者来说确实是一项沉重负担。而目前中国医药大学附设医院已完成多巴胺干细胞移植的动物实验,正准备跟卫生署提人体临床试验计划。林副院长充满信心的说,也许几年后,巴金森氏症不再是绝症,而是可以治愈的疾病。

病患生活照护守则

巴金森氏症愈到晚期动作障碍愈严重,同时可能有非动作障碍的并发,如:忧郁、幻觉、妄想等,因此家属的照护变得相当重要。

大多数病患一生病后,都会放弃原本的生活习惯或态度,变得较为消极,以前常做的活动也懒得去做,其实对病情没有帮助。

早期巴金森氏症患者同样可以运动,只是受限于动作障碍,所以一些太消耗体力或是复杂的运动较不适宜外,其他诸如慢跑、游泳,对病人身心或多或少都有助益。

另外,照护者也可以在患者的饮食营养上多加注意,国外研究发现,巴金森氏症患者可多补充具有抗氧化功能的维生素E,或是粒线体维生素Q10等,可减缓症状,而且因为药物及吞咽动作的影响,巴金森氏症的患者通常吃得很少,因此会愈来愈瘦,所以有必要补充一些营养素。

值得注意的是,巴金森氏症患者到了晚期,多巴胺的吸收会受到吃太饱或蛋白质吸收过多而影响,所以建议患者多食用高糖、纤维质成分多的饮食,减少蛋白质与脂肪食物。

林副院长表示,巴金森氏症是一个慢性动作障碍疾病,因为由不明原因造成,所以现阶段要“治愈”仍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但患者只要接受适当的治疗,再辅以自己喜欢的运动,再加上多参与病友团体间的活动、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相信可以有效延缓疾病恶化,也更能提高生活品质。

文/萧凯恩

咨询/林欣荣(中国医药大学附设医院副院长)、转载自《中央健康保险局电子报》◇

(http://www.dajiyuan.com)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