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反共领袖:丘吉尔(96)

子仪 (整理)
font print 人气: 8
【字号】    
   标签: tags:

1945年1月,丘吉尔致电史达林,要求他“在维斯拉前线或其他某一地区发动强大攻势。”史达林决定在中线加强进攻,强大的苏军在三周时间内推进了500公里,进入距柏林70公里的奥得河地区,为西线的盟军减轻了压力,也创造了夺取最后胜利的条件。

苏军在挺进中迅速席卷了以前属于波兰的大部分领土,并深入到匈牙利和南斯拉夫。苏军的迅速前进,使丘吉尔、罗斯福与史达林的会晤显得迫切。

2月初,“三巨头”在克里米亚的雅尔达举行会晤。第四次当选总统的罗斯福面带病容,受到了极好的照顾。会议讨论了战后对德国的占领问题,在丘吉尔的坚持下,给法国也划了一块占领区。同时对联合国组织的建立、常任理事国及否决权问题、以及苏联的两个加盟共和国的席位问题都进行了讨论并取得了一致意见。

会议还就波兰疆界达成了协议,但对波兰政府的组成未形成一致的明确意见。会议开得较成功,气氛非常友好。史达林在宴会上向丘吉尔祝酒,称他是“百年才出现一个的人物”。

3月23日,丘吉尔飞到文洛附近的蒙哥马利司令部,晚上还乘汽艇渡过了莱茵河。几天后,德国的主要工业区鲁尔被美军包围。英加部队也向北移动,经荷兰北部向德国汉堡方向挺进。随着形势的发展,终于出现了德国人准备投降的迹象。3月下旬,某些德军方人员与亚历山大将军的部下在瑞士接洽,未产生任何结果。

此事却招来了苏联人的指责,说西方国家背着苏联与德国谈判。因事前已通知过苏联外交部,所以丘吉尔觉得受到了侮辱;罗斯福也有同感。但当丘吉尔建议罗斯福敦促美军迅速跨越易北河,抢在苏军之前攻占柏林时,罗斯福没有同意。4月12日,罗斯福突发脑溢血逝世,使丘吉尔大为震惊和悲痛。他很想去华盛顿参加罗斯福的葬礼并会见新总统杜鲁门,但最终未能成行而让艾登去了。

4月下旬,苏军包围了柏林,并在易北河与美军会师。4月29日,意大利境内的德军司令冯•菲廷霍夫同意无条件投降。被德军营救出来当了一段时间傀儡的墨索里尼及其情妇在逃往瑞士途中被意大利游击队捕获并枪毙。4月30日,希特勒和刚刚与他结婚的爱娃•布劳恩在总理府地下室里一起自杀。

5月3日,希特勒指定的继承人邓尼兹海军上将派人会见蒙哥马利,商谈德军投降事宜。5月7日德军总参谋长约德尔签字无条件投降。投降书于5月9日零时生效,当天又在柏林举行了正式批准仪式。参加仪式的西方盟国以及苏、德代表分别是泰德空军元帅、朱可夫元帅和凯特尔元帅。

5月8日,丘吉尔正式向英国人民宣告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结束。他跟在议长后面,由反对党代领袖格林伍德陪同,参加了下院在圣玛格丽特教堂举行的感恩节礼拜。然后他又应邀和参谋长们一起与英王合影,并和王室成员们一起在白金汉宫的阳台上接受无数英国民众的欢呼。

战争结束之后,联合内阁的继续存在就成了问题。政府已持续执政5年,议会自1935年以来也已10年未大选了。丘吉尔必须决定何时举行大选。5月18日,丘吉尔在艾德礼的协助下,起草了一封名义上致艾德礼的信,请工党考虑是否将联合政府维持到击败日本为止。正在布莱克普尔召开的工党年会上,多数人主张早日大选。丘吉尔在保守党内部举行的民意测验中,几乎全部同意7月选举。保守党人希望早日选举以便利用丘吉尔个人的巨大威望,于是丘吉尔将大选日期定于7月5日。

5月23日,丘吉尔正式提出辞职。随即应国王要求成立了看守政府。5月28日,他在唐宁街10号为退出联合内阁的高级大臣们举行茶话会时,老泪纵横地宣布:“历史的光辉将照耀在各位的头盔上。”为了保证他在选举失败时保持外交政策的连续性,他建议艾德礼陪同他参加即将在波茨坦召开的“三巨头”会议。

竞选在5月下旬开始。丘吉尔在竞选演说中除了阐述改善人民生活的政策外,还对工党进行了猛烈抨击,说他们“会求助于某种盖世太保的统治形式”。舆论对他由全国的领袖一变而为党派利益的卫士感到难以接受。投票日之后还需较长时间完成计票工作,所以丘吉尔于7月15日带领艾登和艾德礼飞往波茨坦参加“三巨头”会议。但丘吉尔觉得在得知大选结果之前他不能决定会议中的任何重大问题。

7月17日,美国陆军部长向他透露了原子弹试验成功的消息。7月22日,英美首脑联席会议正式作出对日战争中使用原子弹的决定。

7月25日,丘吉尔一行回国,以便第二天公布大选结果时在场。本来丘吉尔对大选获胜一直抱有信心,但就在回国的那天夜里,他“突然感到身上被戳一刀似地”惊醒了,因而预感到形势不妙。第二天中午时分情况已趋明朗,尽管丘吉尔本人当选,但保守党却遭到失败,只获得了197席。而工党在下院共获得了393个席位。在5年多战时首相位置上做出了巨大贡献的丘吉尔,此时只得黯然神伤地面对下台的现实。


5月8日,丘吉尔正式向英国人民宣告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结束

八 反共领袖

世界远未太平,经过两次世界大战洗礼的丘吉尔,越发意识到和平对于世界人民的重要性。一位七旬的老人,和平的缔造者,“希望用自己的影响,建立可靠和持久的和平。”

1945年2月,雅尔达会议在表面上看上去是成功的,但之后,丘吉尔写信给罗斯福:“苏联形成了对自由世界的威胁。”

1945年5月12日丘吉尔更加注意到苏联的威胁,并与美国继任的杜鲁门总统的通信中,他就使用了“铁幕”一词,他说:“在苏联的前线拉下了铁幕。”

第二次世界大战,使史达林的声望飙升,其影响在苏联和欧亚大陆如日中天,他成为名副其实的共产阵营领袖。此时,史达林的全球战略中,忌讳的只有两样:大英帝国的丘吉尔和美国的原子弹。丘吉尔对于战争的指挥和对世界资源的利用,让史达林佩服;由丘吉尔建立起来的英美亲密关系,着实让史达林头痛。

丘吉尔由于大选而失去首相职务,退为反对党领袖,而且年龄比史达林大5岁,多年来各种疾病缠身,史达林寄希望于丘吉尔早些消失在世界政治之外。对于核武器,他加紧对美国的情报工作,并发挥已成为俘虏的德国科学家们的作用,希望尽早打破美国的核垄断。

--待续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4月7日,丘吉尔电报指示韦维尔说,“托卜鲁克似乎是应死守而决不作撤退之想的一个地方”,要求他坚守这一要塞。
  • (中央社华盛顿29日法新电)今天就职满百日的美国总统欧巴马矢言,为了恢复美国繁荣,对抗猪流感疫情和恐怖主义等威胁,他会全力以赴,不屈不挠。他并且引述英国史上杰出领袖丘吉尔(Winston Churchill)反对酷刑的话,驳斥他的政策会危害美国安全的批评。
  • 到1941年5月,尽管希特勒在巴尔干半岛和北非战场上取得了重大胜利,但他也越来越明白,跨越英吉利海峡征服英伦三岛的可能性已日趋渺茫。
  • 与此同时,丘吉尔仍然把促成美国参战作为自己外交活动的首要目标。他预定于春季与罗斯福总统举行会晤,但由于地中海战事使他无法脱身,罗斯福总统也因为忙于国内的立法程式而无暇他顾,致使这次会晤拖了下来。
  • 此时使丘吉尔略感安慰的是正在北非展开的“十字军战士”作战计划进展顺利。11月18日盟军对隆美尔部队发动攻击初战告捷,使德军损失坦克55辆,被迫撤退。
  • 在此期间,要求盟国在欧洲开辟第二战场以减轻德军对苏联的压力这一问题被提了出来。5月,苏联外长莫洛托夫访问英国,与丘吉尔政府就1942年在欧洲开辟第二战场,从苏德前线引开至少40个德军师的前景问题进行商讨。

  • 这场风波虽已过去,但它使丘吉尔认识到,只有战场上的胜利才能稳固自己的首相地位。他想要亲自去开罗实地看看情况,但被艾登和布雷肯等人极力劝止了。
  • 阿拉曼战役是盟军在北非的一次决定性战役。这次战役使隆美尔损失了6万人,其中德军为3.4万。以此为转捩点,盟军此后在北非的战斗中节节胜利。丘吉尔曾在回忆录中概括道:“在阿拉曼战役之前,我们从未获胜过;在阿拉曼战役之后,我们从未失败过。”
  • 会议结束后,丘吉尔和马歇尔一起飞往阿尔及尔,与艾森豪讨论了下一步战斗部署,授权他在攻占西西里岛后采取迫使意大利退出战争的适当措施。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