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恶化 “生态移民”蔚为风潮

人气 16

【大纪元5月4日讯】(大纪元记者辛传编译)综观历史,有为宗教自由的英国清教徒,乘着“五月花号”移民美国;也有反对中国暴政离开西藏,迁入印度达兰萨拉,建立了庙宇和学校的大批西藏人民;有更多是为了寻找更好的生活,迁居已开发国家的移民。当今由于气候恶化使然,为了生命财产免于威胁,另一股移民潮正方兴未艾──“生态移民”。

美国华盛顿首府居民菲尔最近卖掉了房子和车子,带着二个就读小学的6岁大双胞胎女儿,全家移民新西兰——一个他们未曾去过的国度。在那没亲没故,也没有工作,唯一原因:全球气候暖化。

位于地球中间,由低洼环礁组成的西太平洋岛屿国家,吉里巴提(Kiribati)共和国总统上周表示说,由于担忧不断升起的海平面将使国家无法居住,他们正在探勘一处可容10万国民的新家园作“迁国”的预备。

生活在南北气候截然不同的两个人,不约而同的担忧地球暖化对经济、政治和文化冲击的威胁。出自于选择还是天意,数百万的“生态移民”,在贫穷和赌注之间循求一线希望,为他们的“牛奶与蜜”之地奔波寻觅。

知名的英国牛津大学环保学者麦尔斯(Norman Myers)说,全球的“生态移民”比十年前多,约有2,500万人。目前这个数字“相当可观”,他接着说:“很明显的看到海平面随着气候变迁而升高,很多人的家乡将被淹没。”

在孟加拉,由于环境恶化,近十年来大约有1,200万到1,700万人逃离家乡,低漥的乡镇在未来可能遭遇更强烈的洪水肆虐。位在撒哈拉沙漠边界,非洲Sahel带状区不毛之地的许多国家,约有1千万人由于干旱及饥荒被迫迁徙它处。在菲律宾,由于森林滥伐,4百多万人从低地迁移至高原。而在更早的30年代黄尘地带(Dust Bowl)期间,已约有250万美国人,在干旱和土地贫脊的情况下成为老一辈的生态移民。

这个月吉里巴提的总统请求国际组织协助重新安置吉里巴提国民。他吁请国际基金赞助这项浩大工程,他说人民已有为新家园付出代价的心理准备。他们希冀移居新西兰,总统说,他已动员子民学习一技之长,像是建筑配管等,在它国成为可用之才。

众多预测显示,环境灾难的数量及严重性将在未来数十年里持续增加。区域冲突和战争经常伴随着大批移民潮越过边界。就像菲尔一家人一样,生态移民潮不仅只是孤城一隅或只关系到海角另一端的人。

美国印第安纳州立大学研究生态移民现象的的经济学家雷欧维尼表示,从这里搬到新西兰和从菲律宾的低地搬到高原的人或从萨尔瓦多搬到宏都拉斯的心境是一样的。他说:“循此发展,或许快的超出我们想像,我们正置身环境变迁之中,人们已渐受其害,而气候变迁的脚步将加速影响人类的生活。”

曾任职美国太空总署的38岁电脑资安工程师菲尔说,他了解移居新的国度不容易,但他认为待在美国的危险性更高。几年前,他列出一些国家的名单,研究哪个国家适合存活到下一个世纪。根据环保政策、天然资源的使用和是否能免于区域冲突等考量。最后他决定新西兰是可以提供相对舒适的生活品质的国家。不仅拥有绝佳的环保成绩,另一个特点是能在这太平洋一大片广大土地中远离纷争,遗世独立。不论是热带、亚热带、温带和极地的寒带区域,为新西兰提供了丰富的“生物多样性”面貌,隔离了气候异常带来的环境冲击。

菲尔说:“我不想预测气候变迁如何影响到新西兰,我觉得100年后女儿还健在的话,地球的混乱恐已将近极限。但老实说。如果没有她们两个,我不会远度重洋到此定居。”

他强调,即使科学家们预测全球气候变化的灾难性结果只有部分成真,例如:卡翠娜飓风之类的灾难就是常态而非特例。在面对这样的未来,难道我不该采取行动吗?是那些面对改变而无动于衷的人不理性还是采取行动应对的人不理性呢?

在美国本土,飓风导致的灾害,不可避免的造成了大批的国内生态移民。卡翠娜飓风到来之前,莱富特女士为躲避风灾而暂时离开纽奥良。但在那之后,她意识到,卡翠娜不是最后一个袭击纽奥尔良的飓风,她开始寻找新的生活环境。当她在电视上看到,美国政府在古斯塔夫飓风(Hurricane Gustav)来临前下令纽奥尔良居民撤离,她很庆幸做了不再回纽奥良定居的决定。

原密西根州居民霍夫则表示,很后悔在25年前从密西根州搬到阳光州(佛州别称)。霍夫说:“白雪比粗暴的飓风好看多了。在热带气旋高峰的季节他经常留意气候最新发展,但你无法知道飓风何时会形成。”

霍夫说:“由于全球暖化使得近年来生存环境更具风险。”即使未来几年没有飓风侵袭,飓风险的高保费已让他吃尽苦头。他补充说:“我看过电影像是《明天过后》(The Day After Tomorrow),当冰天冻地突然降临,或是大海啸卷起高浪而来,我不认为这样的机会太牵强。”
(http://www.dajiyuan.com)

相关新闻
美国安部全面检讨政策 暂停突检移民
气候变化威胁加国冬季运动
州预算砍英语经费 多团体抗议
媒体:非法移民船只利比亚外海沉没21人死亡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