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英雄:黄武山演活布袋戏新桥段

font print 人气: 4
【字号】    
   标签: tags:

【大纪元5月9日报导】(中央社记者周永捷台北9日电)“只要还有小朋友喜欢,布袋戏的文武场乐音将再响起!”传统布袋戏日渐式微之际,大师李天禄嫡传弟子黄武山设法将客家文化融入布袋戏,更结合舞台剧、儿童绘本,颠覆传统想像,以创新的跨界布袋戏走进校园,薪传客家文化。

“一口道尽千古事,十指搬动百万兵”,黄武山操弄起戏偶,音调分明地念出常见的对白。初见黄武山,一身轻便的T恤、牛仔裤,藏不住的恳切笑容,任谁也想不到眼前这位年轻小哥竟有多年丰富的布袋戏表演经验。拿起戏偶,信手捻来尽是戏。

本来看似无奇的布袋戏偶,一套在黄武山手上,好像忽然活了过来,时而低头掩泣,时而老气横秋吆喝嚷嚷。一个不注意,戏偶从黄武山手里跃出,往后跃翻;再吆喝一声,又翻回到他手上。

黄武山说,他就读莒光国小四年级时,李天禄的“亦宛然剧团”到学校教导小朋友表演布袋戏,他因为小时候看过露天戏台演出的布袋戏,觉得好玩,就加入莒光国小布袋戏偶团。没想到一路学下来,就过了20个年头。

回忆起学戏的经过,黄武山童心未泯地笑说,“当初只是抱着好玩的心情,而且负责教学的师父怕我们跑掉不练,都对我们很好,加上可以常常跟师父们出国表演,开心都来不及了,根本不觉得苦。”

他还记得,“师祖”李天禄每次教完戏后,都会泡茶给小朋友喝。但小朋友只喜欢喝饮料,不喜欢喝茶,久了之后,“师祖”也晓得,就会事先买好饮料,再拿出来给小朋友喝。疼爱小朋友的“师祖”,都还叫得出每一个小朋友的名字。

由于对戏剧的热爱,黄武山后来考取台北艺术大学剧场艺术研究所,在研究所上课期间,他见识到国宝级山歌歌后赖碧霞教唱的客家大戏、采茶戏,发现用客家话念古代诗文词曲时,“那种腔调真是很美”,所以他开始尝试将客家的语言、音乐以及传统故事融入布袋戏里。

黄武山创立山宛然布袋戏团,打破以往布袋戏都以福佬话演出的惯例,尝试用普通话、福佬话、客语、甚至是英语来呈现故事。此外,他也将客家音乐中的平版、山歌子、老山歌等客家山歌曲调纳入布袋戏表演中,希望能藉由“客家布袋戏”,传承客家文化之美。

“培养有兴趣的观众比训练伟大的艺师更重要!”黄武山认为,在升学主义挂帅下,要小朋友苦练布袋戏似乎不太可能,但只要他们看过、听过台湾特有的传统艺术,长大还有兴趣,那就很好了。他说,与其栽培享誉国际的布袋戏艺师,不如培养更多小朋友喜欢布袋戏,才是传承布袋戏的出路。

就像山宛然剧团结合儿童绘本推出的戏码“山狗大不大”,叙述一只从小就喜欢看星星的山狗大 (客家话:蜥蜴),与好友发愿,要去台北最高的大楼看最美、最多的星星,于是历经千山万水来到台北,在高楼水泥中追寻梦想。此戏码日前推出时,也广受各地小朋友的喜爱。

除了拉近与小朋友的距离,黄武山更结合在北艺大剧场艺术研究所所学,以“跨界”、“后设剧场 (从表演中探讨戏剧的种种省思)”的概念,编、演适合大学生或青少年观看的创新戏码。

在戏码“女儿嫁”中,小旦戏偶不愿屈从媒妁之言的婚约,与失恋的舞台剧女演员并肩而坐,以客语夹杂英文吟诵莎翁剧作中的经典对白;小生不爱小旦,却与向来是传统剧本中充当绿叶的丑角,一见钟情。这些创新演出,不仅打破戏剧疆界,颠覆观众的想像,也让布袋戏走向观众,让观者与演者重新思考戏剧的意义及可能。

如同“女儿嫁”最终一幕,舞台剧演员离场,偶师将小旦戏偶搁在台上,留下传统戏剧该何去何从的感伤。

不过,对于传统布袋戏的未来,黄武山并不担心,他认为,只要传统布袋戏一天还有观众,就一天还有掌声与喝采。就像他在小朋友身上看到的喜悦,只要有小朋友喜欢布袋戏,布袋戏彩楼后方的文武场乐音将再缓缓响起!980509

“今天的台湾英雄”专栏部落格网址:http://www.cna.com.tw/TWHero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中央社记者李健光台北29日电)“50分钟后来拿鞋子”,吕清柚拿起鞋子仔细评估后,精准说出取鞋时间。修鞋27年,他从鞋店店长、路边摊小老板,到拥有15家加盟修鞋连锁店,靠着细腻功夫成为“修鞋达人”。
  • (中央社记者温贵香台北30日电)靠着电玩起家赚大钱,之后为了孩子的未来金盆洗手,国小毕业的王三华凭着“只要肯做牛,不怕没田犁”的精神,打造现代的阿里山传奇,山中博士、生态达人的称号不胫而走,更荣获交通部97年优良观光产业从业人员的殊荣。
  • 在许多人的童年记忆里,一幅生动的手绘戏院帆布看板,总能撩拨起人们走进戏院的欲望。随着科技进步,这门手艺逐渐失传,但是63岁的谢森山至今坚守岗位,仍用画笔留下明星影像,吸引观影人潮,也见证台湾近代影史与戏院兴衰。
  • (中央社记者曾依璇台北1日电)在许多人的童年记忆里,一幅生动的手绘戏院帆布看板,总能撩拨起人们走进戏院的欲望。随着科技进步,这门手艺逐渐失传,但是63岁的谢森山至今坚守岗位,仍用画笔留下明星影像,吸引观影人潮,也见证台湾近代影史与戏院兴衰。
  • (中央社记者孙承武台北2日电)电影“班杰明的奇幻旅程”,描述一个男人出生时80岁,外貌却随时间愈来愈年轻。罹患罕见疾病尼曼匹克症的巫以欣、巫以诺姐弟,希望能像电影主角班杰明一样,相信只是自己生命的历程和别人颠倒而已。
  • 86岁老荣民尹殿甲解甲归田多年,关心弱势族群,25年来慷慨解囊,捐款累积新台币700多万元,济助弱势。如此无私奉献的爱心,连总统马英九都深受感动。
  • (中央社记者谢佳珍台北4日电)单亲妈妈张家纮失婚后独自扶养2个小孩,找工作处处碰壁。进入台北市环保局服务后,从清洁队员做起,凭着自己努力,成了环保局首位女性垃圾车驾驶,在男性为主的工作环境中找到自己的一片天。
  • (中央社记者王淑芬高雄5日电)年近七旬的陈茂祥不仅用心欣赏柴山之美,更以实际行动做环保,20年来始终以背包、背心与短裤的标准配备,默默为高雄市的瑰宝─柴山尽一份心力,“垃圾班长”的名号不胫而走。
  • (中央社记者刘嘉泰花莲县6日电)“原以为耕作很容易,没想到一天下来,双腿竟然抖个不停无法站直。”身为长子的花莲县玉里镇子弟彭镜兴,从台北返乡传承衣钵从事农耕,历经25年的考验,终于种出经典好米。
  • (中央社记者林恒立南投县7日电)南投赛德克族部落里,像陈秀花这样3、40岁的年轻一辈妇女,还能坚持以传统织布机织布,已是凤毛麟角。更难能可贵的是,她以传统为本,运用巧思创意赋予原乡织品时尚化,还开创了赛德克手工编织工艺的新视野。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