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大同︰难以遗忘的历史

李大同

人气 6
标签: ,

【大纪元6月2日讯】1989年6月3日夜里。我的家在北京北三环外,突然接到住在木樨地的同事的电话︰“不好了,开枪了!”

我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我问,“能确认是真枪实弹吗?”这时人们都还有幻想,认为即便开枪也可能是橡皮子弹。“是真枪实弹,已经死了好多人了!”

“疯了!”我脑中当时只冒出这两个字来。从4月15日胡耀邦先生去世开始的民主运动,竟然以如此血腥的镇压来结束,不知使多少善良的人们痛心疾首,也留下了一段注定要被反复讨论、书写的历史。

二十年过去了。有很多人要记住这个日子,要研究这段历史所提供的经验教训;还有人竭尽全力要让年轻一代忘记这个日子,让他们的记忆一片空白。不过,历史真相令人感叹地具有一种早晚要呈现出来的本能。

最近,中共前总书记赵紫阳先生的口述实录《改革历程》中英文版几乎同时出版,紫阳先生详尽回忆了六四镇压决策的出台过程,他说︰“我对在学潮问题上坚持自己的主张,拒绝接受暴力镇压的决策,知道会有什么后果,会受到什么待遇,我是有充分思想准备的。”“我反复考虑,宁愿下台也不能跟他们走。”这是中共建政以来第一个敢于以个人信念对抗“党”的总书记,他留下的道德资源弥足珍贵。面对历史,那些下令对学生和市民开杀戒的人,能留下什么呢!

还有一本很重要的书,是时任新华社国内部主任张万舒写的,书名是《历史的大爆炸︰六四事件全景实录》。这本书从新华社这个资讯总汇的角度,逐日记载了从1989年4月14日至6月10日所发生的情况。6月3日夜间,当得知军队终于向市民和大学生开枪时,新华社老社长穆青痛苦地说︰“今夜,是中国历史上最黑暗的一夜。”时任社长郭超人说,“历史不会忘记这一夜。”张万舒还记录了6月4日当天新华社编前会上编辑记者们抱头痛哭的场景。“喉舌”们比任何人都清楚,“墨写的谎言掩盖不了血写的事实”。我相信张万舒先生从那天起就下定了真实记载这段历史的决心,今天终于付梓。

反思历史

一个有意思的反差是,事件一方的当事人,或者说是“失败者”,从总书记到著名知识分子、学生领袖、遇难者的亲属们等等,从未回避这段历史,20年来,每每有新作问世,有关于这场运动涉及的方方面面的讨论和反省,不久前北京的部分知识分子,还举办了六四专题讨论会。

相比之下,另一方当事人——“胜利者”们,却每年临近这个日子都神经紧张,今年尤甚,不少人已经被当局软禁起来或者送出北京“旅游”;一位体育界人士说,像他们这么远离政治的部门,也召开了大会布置防范“六四有人可能闹事”。“胜利者”们看起来更害怕这个日子,面对外国记者的发问,总是王顾左右而言他,“反革命暴乱”不知何时被轻描淡写地称为“风波”。20年来,在一切媒体上,没有关于这段历史的一个字,只想让人们忘掉有过这回事。胜利者在害怕什么呢?

今年适逢五四运动90周年,与“六四”可有一比。五四运动由学生发起,逐渐引起社会各界人士的声援,运动也持续一个多月时间,学生也曾盘踞天安门广场,也示威游行,发生了火烧民宅,痛殴政府官员的过激、违法行为,北洋军阀政府当天逮捕学生32名,然而5月7日即予释放。学潮进一步发展扩大,至6月3日北洋政府开始弹压,被捕爱国学生一时达数千人之多。然而在全国各界的舆论压迫下,6月7日,北洋政府公开道歉,敲锣打鼓、鸣放鞭炮,所有被捕学生全部释放。6月10日,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被撤职;6月28日,中国全权代表拒绝在合约上签字。至此,五四学生运动“外争主权,内惩国贼”的要求基本实现。北洋军阀政府自然不是“人民政府”,却懂得既为政府,就要在乎民意,向民意妥协并不为耻,政府也没有因之而垮台。

有谁能够想到,五四运动七十周年之际,号称“人民政府”的决策者,面对比当年五四运动浩大得多的民意表达(全国有260多个城市发生了声援北京大学生的各界游行示威;北京连续多日有上百万各界人士游行声援学生,所有民主党派均发表声明要求政府善待爱国学生),当局竟声称不能再退,“再退就要垮台”,悍然出动国防军血腥镇压,这在中国推翻帝制以来还没有发生过,就连毛泽东在1976年镇压四五运动时也没有敢这样做。

这段历史是不会被人民忘记的。对当局来说,越是回避,就越是会像噩梦一样缠身。

来源:BBC(http://www.dajiyuan.com)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观点和陈述

相关新闻
六四创意图
六四创意图 人气 6
六四敏感日将至  北京严控意识形态
六四学生领袖将在美国会人权听证会上作证
鼎诗:“毋忘○九”全民抗暴写历史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