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韵舞春风:苏轼〈记承天寺夜游〉(附视频)

新唐人电视台
font print 人气: 42
【字号】    
   标签: tags:

苏东坡的一生中曾写了很多的随笔偶记,既不必有什么传统的包袱,也少了严肃的使命感。却多了些温暖亲切,宽和成熟。也成了他极为人所喜爱的作品,〈记承天寺夜游〉就是其中的代表作。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中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荇读音:姓)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这篇文章一开始就说明了“夜游”的时间是“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这时的东坡正因“乌台诗案”被谪贬,而住在黄州。当时的他虽然挂了“黄州团练副史”的虚衔,却奉命“不得签书公事”,所以整天过的是闲居的日子。这篇生活中随手写来的短文正描绘出他当时的心境。文内是这样写的: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的晚上,我正换了衣服准备睡觉了,忽然看到皎洁的月光,悄悄的从窗户流进来了。对着如此的良辰美景,怎么能睡觉呢?于是,欣欣然想出去走走。但想到没有能跟我分享乐趣的人,所以就到承天寺去找张怀民。这时怀民也还没睡,我们就一起到中庭散步。

整个庭院月光如水,空灵明澈,看起来水中好像还有藻荇等水草纵横交错,摇曳晃动,再仔细一看,原来是竹、柏在月光下斑驳的影子呢!

哪一天晚上没有月色?而什么地方没有竹、柏呢?但是却很少有像我俩这样的闲人啊!”

文中说道:“念无与为乐者”,其实是良辰美景,不愿独享。而“怀民亦未寝”,这“亦未寝”三个字,用得实在大有妙趣。好友相交,妙在心有灵犀一点通,不必预约,也不必解释,月色如水,相视而笑,一切尽在不言中,自然而然就“相与步于中庭”了。

这里最有意思的是“闲人”两个字。普通的人想当还当不上呢!这得修多久才修得来的啊!“无所事事,无事可干”,这只是一般闲人,不足为道。必须得有“如积水空明”般明澈的心境,毫无挂碍的心思,才是真正的自由闲人哪!要做到的话,那可不是世间一般的功夫啊!这短短的八十五个字中,表达出了朋友相知的喜悦,也描绘出东坡因为内心的寂静淡远,而感到整个天地间都像水底一样的清明了,这真是一篇淡而有味的好文章啊!


新唐人电视台 http://www.ntdtv.com

--新唐人电视台节目.【天韵舞春风】--
新唐人电视台http://www.ntdtv.com/xtr/b5/aMain.html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杜甫博览群书,所作的诗格律严明,纵横博大,气质沉郁,力透纸背。而且情感真挚,细腻感人,每一个字都经过千锤百炼。在唐朝诗人中,杜甫是被归类在“盛唐”诗人的时代。
  • “桃花源”之所以美,并不只是因为桃花美,最主要是那儿的人心美,人人都纯净真诚...
  • 今天要和大家共同欣赏的是,唐朝王维的诗:“田园乐(其六)”。

    王维字摩诘,生于唐武后圣历二年,逝于唐肃宗乾元二年,年六十一岁。他的一生才华横溢,不仅诗文绝佳,而且精通音律、书法和绘画,在青年时期便已名动京师,得到皇族诸王的敬重,其多才多艺可见一斑。

  • 李煜字重光,是“五代十国”时期南唐的最后一个国君,所以历史上称他为李后主。生于公元937年,逝于公元978年,年42岁。他在即位之初,就面对了北方日益强大,虎视眈眈的宋王朝,他采取了年年纳贡,并降格称臣的方法,求得了一时的苟安。
  •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似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无奈的看着跟前的残花飘落,已是无法挽留了。虽然如此,但却又见到眼熟的旧燕翩翩的归来了,那是去年曾在此筑巢的旧相识,原来啊!宇宙是生生不息的,消逝的同时仍然会有美好事物的重现。溶入在此情此景,在花开花落,诗意盎然中,俯仰天地之圆融,不禁独自在小园的花径中沉思、徘徊着。
  • 汹涌奔腾的长江水,不停地向东流去啊!在悠远的历史中,不知道送走了多少英雄人物...
  • 〈永遇乐〉是苏东坡有一次住在江苏彭城燕子楼上,梦见了以前居住在这里的关盼盼所作...
  • “唐诗”在中国历史上光辉灿烂,对中国后世的文学艺术有极深的影响。唐诗的数量,非常巨大,人才之盛,作品之多,真令人叹为观止。唐代诗风盛行,几乎已经形成全民运动,各行各业的人,不会做诗也会吟诗。
  •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 无法想像,没有芭蕉的东方庭院,也无法想像,没有芭蕉的古典文学。没有那一簇簇叶面舒张,深碧漫展的芭蕉叶,开在白粉墙边,湖石畔,生在三月的薰风里,长夏的庭院中。古老的文学,没有那一袭轻碧浓绿的芭蕉,千年来,那夜夜夜夜的雨,竟落向何处呢?那夜雨里,那孤独的,冤屈的,寂寞的,抑郁的,在人世间受遍磨难的孤苦灵魂,又与谁共鸣?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