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赏析:〈卷耳〉

撰文/ 明珠
font print 人气: 4422
【字号】    
   标签: tags: ,

《诗经.国风.周南.卷耳》采采卷耳,不盈顷筐。
嗟我怀人,寘彼周行。

陟彼崔嵬,我马虺隤。
我姑酌彼金罍,维以不永怀。

陟彼高冈,我马玄黄。
我姑酌彼兕觥,维以不永伤。

陟彼砠矣,我马瘏矣。
我仆痡矣,云何吁矣!

 

注释:1.采采卷耳:采采,茂盛,众多貌。卷(juǎn)耳,又名苍耳、枲耳等。明.李时珍《本草纲目.草四.枲耳》﹝释名﹞引苏颂曰:“诗人谓之卷耳,《尔雅》谓之苍耳,《广雅》谓之枲(音洗)耳。”石竹科植物。多年簇生草本,根状茎细长,茎基部匍匐,上部直立,绿色并常带淡紫红色。花白色,种子肾形略扁,褐色。俗呼其子为苍耳子,有散风、止痛、祛湿、杀虫之药效。

孔颖达《毛诗正义》援引西晋.陆机《疏》云:“(卷耳)叶青白色,似胡荽(香菜),白花,细茎,蔓生。可煮为茹(菜),滑而少味。四月中生子(苍耳子),如妇人耳中珰(耳坠),或谓之耳珰,幽州人谓之爵耳。”卷耳的嫩叶可做菜吃。

2.顷(音倾)筐:亦称“倾筐”,俗称畚箕,用竹皮或草编织而成;请注意,古代的名家在注释中都一再强调,“倾筐”乃“易盈之器”,也就是很容易被装满的器具。请参见本文插图。

3.嗟我怀人:嗟、嗟叹;一说是语助词,亦通。怀人,思念的人。

4.寘彼周行:寘,音义通“置”。彼,那。周行(音航),周官的行列。《毛传》:“行,列也。思君子,官贤人,置周之列位。”与《诗经》并列为五经之一的《春秋左传》有详尽的解释:“《诗》云:‘嗟我怀人,置彼周行。’能官人也。王及公、侯、伯、子、男,甸、采、卫大夫,各居其列,所谓周行也。”这段话的大意是:《诗经》说,“我盼望那些贤人啊,都能被安排在朝廷中恰当的职位上”,这就是能够安排合适的官职人选。天子和公、侯、伯、子、男以及甸、采、卫的各级大夫,各就其位。这就是所说的‘周行’了。

后世也将“周行”用来借指朝官。《诗经》中有三处用到“周行”这个词,三处的意思都不一样。

5.陟彼崔嵬,我马虺隤:陟(音置),升、登。崔嵬(音催为),本指有石的土山;后泛指高山。这个词古诗文中常见,后面将着重介绍这个词的其他含义。我,《郑笺》:“我,我使臣也。”此处泛指朝廷派到各地办事的官员,借用第一人称来表达。虺隤(音灰颓),这是固定词组,指因疲惫而得病。虺,本义是指蜥蜴。隤,本义是指崩颓、下坠。这两句的大意是:登上高高的土石山,我(使臣)的马因疲惫而得病。

6.我姑酌彼金罍(音雷):我,《郑笺》:“我,我君也。”此处指国君,借用第一人称来表达。姑,且,将要。酌,斟酒。金罍,朱熹《诗经集传》:“罍,酒器。刻为云雷之象,以黄金饰之。”在周朝,天子所用的罍以玉饰,诸侯、卿、大夫的罍以黄金为饰;一般的罍都是青铜制。请参考文章后的附图。这一句的意思见《郑笺》注解:“臣(臣下)出使功成而反(返),君且当设飨燕之礼与之饮酒,以劳之。”

所以,此句的大意是说:国君将要斟上金罍装的酒犒赏使臣。也就是说,使臣在外奔波劳碌,等他回来,我(国君)要以飨燕之礼好好的犒赏他。

7.维以不永怀:维,用于句首的语助词。以,借此、因此。永怀,长久思念,长久忧思。后一句的“永伤”亦同。《郑笺》:我(后妃)则以是(因此)不复长忧思也。

8.陟彼高冈,我马玄黄:高冈,高高的山脊;《郑笺》:“山脊曰冈。”山的高处像兽类脊骨似的隆起称“高冈”。玄黄,这个词在古诗文中有很多含义,在本诗中指马病的样子;与上一句的“虺隤”属同义词。

9.兕觥:古代酒器。腹椭圆形或方形,圈足或四足,有流和鋬。盖一般成带角兽头形。盛行于商代和西周时期,后亦泛指酒器。见附图。

10.陟彼砠矣,我马瘏矣:砠(音居),上面有石的土山,本诗借指荒山。瘏(音途):疲劳而致病。此句的大意是:登上那座荒山,我(使臣)的马跑得疲劳而生病。

11.我仆痡矣,云何吁矣:痡(音铺),累病了;《说文》:“痡,病也。”云何,怎么办。吁(音需),叹息。这一句的大意是:我(使臣)的仆人也累病了,叹息啊,我(使臣)该如何是好?
赏析:《毛诗.序》:〈卷耳〉,后妃之志(心愿)也,又当辅佐君子,求贤审官,知臣下之勤劳。内有进贤(举荐贤才)之志,而无险诐(邪僻)私谒(用私情干谒请托)之心,朝夕思念,至于忧勤(忧虑辛劳)也。

朱熹《诗经集传》:“(〈卷耳〉)此亦后妃所自作,可以见其贞静专一之至矣。岂当文王朝会征伐之时,羑里拘幽之日而作欤?然不可考矣。”

这首诗的作者是什么身份的人写的呢?笔者认为,这首诗您可以认为她是周公写的,也可能是西周时期朝中的太师写的,他们完全有可能用后妃的口气来写诗,而且此诗还几次变换角色。当然,朱熹的判断也有可能。

为了便于读者领悟此诗及后续要赏析的诗篇的内涵,笔者先花一点篇辐简单介绍古代的君王、后妃及朝中的官员等平时都要做些什么。

以下引号内译自《国语.卷五.鲁语下》:“因此天子在每年春分时穿起五采的礼服朝拜日神,和三公九卿一起熟习和认识五谷的生长情况;中午要考查朝政的得失和百官政事的勤怠,大夫官和各地方长官辅佐天子按次序全面的处理百姓的事务;每年秋分时天子穿起三采的礼服祭祀月神,和太史、司载恭敬的观察上天显示的征兆;日落以后监督内宫女官的工作,让她们把禘祭和郊祭的祭品整洁的准备好,这以后才能安寝。

诸侯在早上要办理天子交给的任务和命令,白天考察自己封国的事务,晚上检查法令的执行情况,夜间还要监督百官,使他们不敢怠慢,这以后才能安寝。卿、大夫在早上要研究自己的本职工作,白天讲习一般例行公事,晚上检查自己经办的事务,夜间处理家内杂事,这以后才能安寝。士人在早上要接受朝廷交办的任务,白天讲习政事,晚上复习,夜间检查自己一天的言行有没有过失,这以后才能安寝。自一般百姓以下,天亮就劳动,天黑了才能休息,没有一天可以懈怠。

王后要亲自编织王冠两旁悬挂玉瑱的黑色丝绳,公侯的夫人除此之外还要再加上编织系王冠的带子,卿的妻子要亲自编织束身用的黑色腰带,大夫的妻子要亲自做祭祀用的礼服,列士的妻子除此之外还要给丈夫做朝服,自庶士以下的妻子都要给丈夫做衣服穿。王妃以下,春祭时要分配农桑的事务,冬祭时要献上收获的果实。男女都各尽其力,有了差错就要治罪,这是自古以来的制度。”

另外,古代的帝王在孟春之月,要率三公九卿等亲耕于籍田。后妃要带九嫔等到桑田劳作,“朕亲耕,后亲桑,以奉宗庙粢盛(皇帝耕种的谷物为祭祀之用)、祭服(后妃用桑田的收成织制祭祀穿的服装),为天下先。”(《(汉)景帝令二千石修职诏》) “后妃率九嫔蚕于郊,桑于公田,是以春秋冬夏皆有麻枲丝茧之功,以力妇教也。”(《吕氏春秋.士容论第六》)

如果细讲,还有很多。笔者看了很多古书的记载,有时候就想,对于中国古代的那些圣明的皇帝(圣王)来说,既要为天子,对上天负责;又要为万民之父母,想方设法让子民都过上太平安乐的生活;圣王做的是天底下最苦的差事。唐太宗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贞观政要.论君道》)

周朝时期,还有一些官员奉命到各地探访及处理民情,然后回来向朝廷汇报。如《诗经.小雅.皇皇者华》记载:“我马维驹,六辔如濡。载驰载驱,载驰载驱,周爰咨诹。”又曰:“我马维骐,六辔若丝。载驰载驱,周爰咨谋。”这两段话的大意是:“我的马是黑尾黑鬣的白马,六条马缰绳柔美润泽;在路上或快或慢地跑,在所到之处普遍的询问朝廷的政教得失。”又说:“我的马是青黑色毛片的,六条马缰绳像丝一般光滑;在路上或快或慢地跑,在城市乡村普遍的替百姓分忧谋划。”用现代的话说,这些官员都是朝廷派到各地查访民生民情的“信访官员”;跟现代那个坐在那里等老百姓上访,还要迫害访民的暴政有天壤之别。

前面说了,出了差错要治罪,那有功的当然也要犒赏。因此,至少是从周朝开始到清朝,都沿袭一套完整而隆重的飨燕(享宴)之礼,周朝时,还具体分为飨礼和燕礼。《春秋左传.成公十二年》曰:“享以训共(恭)俭,宴以示慈惠。共俭以行礼,而慈惠以布政。”《旧唐书.礼仪一》曰:“享宴之礼立,则君臣笃。是知礼者,品汇之璿衡,人伦之绳墨,失之者辱,得之者荣,造物已还,不可须臾离也。”具体的礼仪细节,《礼记》、《仪礼》及历代史书中均有记载。

采采卷耳,不盈顷筐。嗟我怀人,寘彼周行。来采卷耳的这名女子,有可能是周文王即位初期的后妃,因为文王那时的封国还很小,文王又是一位励精图治、躬俭节用的好君主,后妃来采一些卷耳的嫩叶当菜吃,这是有可能的。如果是尧舜或大禹时代的后妃,那就更有可能了,据《墨子.尚同中第十二》记载:“尧之王天下也,茅茨不翦,采椽不斫(谓崇尚俭朴,不事修饰),粝粢之食,藜藿之羹(谓粗劣的饭菜),冬日麑裘,夏日葛衣,虽监门之服养(即使是守门小吏的衣食),不亏于此矣(都不比这个差)。禹之王天下也,身执耒臿(耕田用的农具)以为民先,股无胈,胫不生毛,虽臣虏之劳不苦于此矣(即使是臣仆的劳累也没有比大禹更苦的)。”另外,这名女子也可能是西周时期某诸侯国的王妃或朝廷中某官员的妻子。笔者就按这位女子是后妃(王后或王妃)来讲解这首诗。

这几句的大意是:满山遍野的卷耳,只采了一点点嫩叶在倾筐。我盼望那些贤人啊,都能被安排在朝廷中恰当的职位上。

卷耳这种植物,它开花以后,嫩叶基本上就不长了;所以,后妃来采卷耳时,发现满山遍野的卷耳,却只采到一点点嫩叶,连倾筐这种易盈之器都没装满。这就使她想到了国家的事情:古之圣王,乃亿兆(天下老百姓)之主,可是,能辅佐圣王治理天下的贤臣,毕竟还是少数啊。本诗还是用“比”来起“兴”,“满山遍野的卷耳(采采卷耳)”象征着天下的老百姓;而卷耳的嫩叶象征着“贤人或贤臣”,这说明了后妃心忧国事,“朝夕思念,至于忧勤也”(《毛诗.序》)。这是很自然的一种联想,这种写作手法很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因此,她说:“嗟我怀人,寘彼周行。”这里的“怀人”,不涉及情爱的成分,而是后妃盼望那些贤人,都能在朝廷中恰当的职位上为官。或者说,都能置身于周朝官员的行列。

从另一方面来说,这首诗的起句也在提醒国君:您要任用贤人在朝为官,并把他们安排在适当的职位上。

陟彼崔嵬,我马虺隤。我姑酌彼金罍,维以不永怀。孔颖达《毛诗正义》曰:“后妃言升彼崔嵬山巅之上者,我(国)使臣也。我使臣以兵役之事行出(不一定都是兵役之事,还有其他的事情,这里只是举例,因兵役之事最凶险),离其列位(指离开京城或诸侯国都),在于山险,身已勤苦矣,其马又虺隤而病,我之君子(国君)当宜知其然(知道这个情况)。若其还也,我君子且酌彼金罍之酒,飨燕以劳之,我则维以此之故,不复长忧思矣。我(后妃)所以忧思,恐君子不知之耳。君子知之,故不复忧也。”

孔颖达的疏,说得非常清楚了。另外,这四句变了三个角色,前两句是讲使臣遇到困难。第三句讲国君要犒赏有功之臣,第四句讲后妃因此而不复长忧思。有一点必须说明的是,周朝时期的天子及历代的皇帝,一般不会专门宴请犒赏每一位出外办事而回归朝廷的使臣。如果是这样,皇帝也忙不过来。一般都是集中在每一年的几个大节日的时候,大宴群臣。具体可参见《礼记》、《仪礼》记载。又如《宋史.嘉礼四》:“宴飨之设,所以训恭俭、示惠慈也。宋制,尝以春秋之季仲及圣节(皇帝的生日,亦称万寿节)、郊祀、籍田礼毕,巡幸还京,凡国有大庆皆大宴;遇大灾、大札(瘟疫)则罢。”

这样写的用意在于,第一,告诉朝廷中的官员,替国家办事,要不畏艰险,不辞辛劳。第二,提醒国君要体恤臣下的辛劳,不要忘记赏赐有功之臣。由于金罍是诸侯、卿、大夫才能使用的酒器,因此,这里也比喻说应论功行赏,对立大功的臣子可以封地或封大官给他等等。第三,让正在学习的国子或天下的读书人明白一个道理,树立正确的观念:你们读圣贤书,是为了将来能在朝为官。可是你们一定要明白,也要有这种思想准备,为官是一件非常辛苦的事情,什么困难都有可能会遇到(诗中说遇到山险及马病了走不动,也只是举个例子而已);另外,无功不受禄,皇帝的赏赐也只会给有功的臣子。

陟彼高冈,我马玄黄。我姑酌彼兕觥,维以不永伤。这几句的大意是:为了国事,经过(或登上)险峻的山脊,我(使臣)的马累病了。待使臣回来我(国君)要斟上兕觥装的酒,犒赏使臣;这样,我(后妃)才不会长久忧思。

这几句所要表达的内涵虽然与上面的几句基本相同。但由于用到“兕觥”这种酒器,诗意上有所引申。孔颖达疏:“诗本畜志发愤,情寄于辞,故有意不尽,重章以申殷勤。”这句话是在解释重复乐章及相近意思歌词的用意,其大意是:诗歌本来就是为了立志而抒发胸中振奋的情感,此情感寄托在歌词中,如果上面的歌词意思尚未表达完全,用重复乐章(音乐)及歌词的方法来引申诗人的心意。

周朝时,盛酒的器具还有好几种,如觚、觯、角、散等,为什么要选用“兕觥”这个词呢?孔颖达在这一首诗的疏中有很详尽的解释,因为孔颖达的疏是针对唐代的读书人讲解的。如果全部翻译出来篇幅会太长,而且现代的读者还是有可能看不太明白。因此笔者结合古籍的记载详细的解释一下。

在古代宴请宾客或臣下的时候,有很严格的礼仪规定,并且有充当“司正”的官员在旁看着。但古人说话是很客气的,比如,诸侯国的国君宴请另一个来访的诸侯国贵宾时,会派使者去请贵宾,会对贵宾的礼官说:“我们国君有不好的酒要请您们喝。”贵宾的礼官会再三推辞,然后贵宾及从人才跟使者来赴宴。而天子(或诸侯国君)在宴请宾客或臣子时,在宴会开始时会按礼节规定说:“大家都要喝醉啊!”宾客或卿大夫等要回答:“是的!哪敢不喝醉。”(详见《仪礼.大射仪》)

但是,谁要真的喝醉了那就麻烦了,那就要受罚(笔者这里讲的是在国家正式的宴享之礼的隆重场合)。《礼记.乐记第十九》:“是故先王因为(因此制定)酒礼,壹献(统一宴享)之礼,宾主百拜(因为主宾要多次行礼及答礼),终日饮酒而不得醉焉(所以即使这一天都喝酒也不能醉[可以杯杯浅尝辄止]);此先王之所以备酒祸也。”如果谁在宴会上喝醉了,就是失礼的行为,要被“觥挞”。这是专门针对祭祀或宴享时失礼行为的惩罚。《周礼.地官.闾胥》:“凡事掌其比,觥挞罚之事。”郑玄注:“觥挞者,失礼之罚也。觥,用酒(盛酒的器具),其爵以兕角为之;挞,扑(击打)也。”即使是贵宾不一定会被觥挞,也会大失颜面及被人看不起,如果是代表某个诸侯国,那么影响就很不好。

所以本诗用“兕觥”这个词,是为了多一个提醒的内涵:在宴享的场合,要注重礼节,不可以喝醉或有其他的失礼行为。或者说,不可因为有功得到了国君的赏赐而骄傲失礼。

陟彼砠矣,我马瘏矣。我仆痡矣,云何吁矣!这一句讲的是我(使者)遇到更困难的事情了,不仅身处山险之境地,而且仆马皆病。我该怎么办呀?!和上一首诗〈葛覃〉一样,又留了一个问题让读者去思考:当一名朝廷中的官员就这么难,在很困难的时候,您是克服困难继续前行,完成君王交给的任务或使命?还是半途而废,打道回府或辞职回家呢?

说到这里,也许有读者会有这样疑问,如果这首诗是后妃写的,为什么她不直接把希望或担忧的事情跟君王表白,然后协助君王或直接在朝中安排她认为合适的人选呢?如果这首诗是周朝的太师写的,他为什么要这样写呢?其实,不只是周朝,历朝历代都沿袭着这样的规定,后妃不允许干预朝政。《礼记.昏义第四四》云:“天子立六官(六卿之官)、三公、九卿、二十七大夫、八十一元士,以听天下之外治,以明章天下之男教;故外和而国治。故曰:天子听男教(对男子的教化),后听女顺(女子柔顺之道);天子理阳道,后治阴德;天子听外治,后听内职(嫔妃等在宫中所应尽的职责)。”这里把皇帝及皇后的职责分得很清楚。《春秋穀梁传.僖公九年》:“壹明天子之禁(一致阐明周天子的禁令),曰:‘毋雍泉(不可截流或修筑水坝),毋讫籴(不可囤积居奇),毋易树子(不可更换嫡子),毋以妾为妻,毋使妇人与国事!”

后妃干预朝政,只会使社会出现阴盛阳衰的局面,加速一个朝代走向衰败。有兴趣的读者或学者可以去查一查中国的历史,看看是不是这样。现代中国大陆有一些人受“共产党文化”的影响,认为:“这是封建社会对妇女的压迫”等等。其实这是自欺欺人的一种说法。我们都知道,古人讲孝道,孝道里面,没有说只孝顺父亲而不孝顺母亲的。普通的家庭是这样,皇家也一样,皇后是万民之母,所以要母仪天下。宋朝的史学家、文学家司马光说:“皇后敌体至尊(皇后与皇帝的地位相等),母仪四海。”(《论后妃封赠札子》)。所以,“后妃不干预朝政”只是古代社会对男女分工的不同而已,不存在谁压迫谁的问题。古人比现代的人更知道如何去爱自己的妻子;如何敬顺上天并依照天地自然的法则去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因此,这首诗写的是后妃在采卷耳时的心态和想法,而不是后妃直接去跟国君提出对政事的意见并插手朝政之事。

综上所述,这首诗还表现了这样一个内涵:作为一位后妃,您在做好自己本分的时候(本诗以采卷耳来比喻),您有对国家政事的担忧,希望国君能“求贤审官,知臣下之勤劳”,并因此而“朝夕思念,至于忧勤”这都没有错,但不管您认为自己的想法有多么正确,都不能直接干预朝政。所以《毛诗.序》才说:“内有进贤之志,而无险诐私谒之心。”这句话的大意是:虽然后妃心内有举荐贤才的愿望,却没有阴险邪僻及用私情干谒请托的私心及干预朝政的行为。

笔者举个例子,据《旧唐书.列传第一》记载唐太宗文德顺圣皇后长孙氏的事迹:“太宗即位,立为皇后。赠后父晟司空、齐献公。后性尤俭约,凡所服御,取给而已。太宗弥加礼待,常与后论及赏罚之事,对曰:‘牝鸡之晨,惟家之索。妾以妇人,岂敢豫闻政事?’太宗固与之言,竟不之答。”

长孙皇后说的前两句话出自《尚书.周书.牧誓》:“牝鸡无晨,牝鸡之晨,惟家之索。(母鸡没有早晨啼叫的;如果母鸡在早晨啼叫,这户人家就会衰落。)”孔传:“喻妇人知外事。雌代雄鸣则家尽,妇夺夫政则国亡。”

说明:上面介绍的是〈卷耳〉这首诗的内涵,以及中国古代的道德礼仪中在国家政事及家庭事务上男女的不同分工。请各位读者把它当作古文化的知识来了解,笔者无意干涉现代人所从事的职业以及现代人的家庭事务。
辞汇运用:今天介绍“崔嵬”一词的用法。

1.本指有石的土山。后泛指高山。《诗经.国风.卷耳》:“陟彼崔嵬,我马虺隤。”东汉.蔡邕《九疑山碑(文)》:“遂葬九疑,解体(此处指道家说的尸解)而升。登此崔嵬,托灵神仙。”

2.高耸貌;高大貌。唐代及唐代以前最常用的一个意思,比喻的范围也很广。可形容高山、云海、古代的高冠、宫殿、亭台楼阁、高山上的石阶等。如东汉.张衡《南都赋》“于其宫室,则有园庐旧宅,隆崇崔嵬。”晋.蔡洪〈围棋赋〉“崔嵬云起,巃鹢浪传。崟岑山结,遝如雾分。”《楚辞.哀时命》:“冠崔嵬而切云兮,剑淋离而从横。”唐.钱昱〈留题巾山明庆塔院〉:“数级崔嵬万木中,最堪影势似难同。”

3.山顶。舜帝〈思亲操〉:“陟彼历山兮崔嵬,有鸟翔兮高飞。”《诗经.小雅.谷风》:“习习谷风,维山崔嵬。”毛传:“崔嵬,山巅也。”

4.浩大,显赫,盛大。李白〈金陵望汉江〉:“汉江回万里,派作九龙盘。横溃豁中国,崔嵬(此处比喻江水的浩大)飞迅湍。”宋.梅尧臣〈答仲雅上人遗草书并诗〉:“智永与怀素,其名久崔嵬(名声显赫)。”明梁辰鱼〈浣纱记.得赦〉:“气吞宇宙真豪杰,谁似我崔嵬(盛大)功业。”

5.犹块垒。胸中郁积的不平之气或愁绪。唐.皮日休〈追和幽独君诗次韵〉:“恨剧但埋土,声幽难放哀。坟古春自晚,愁绪空崔嵬。”宋.黄庭坚〈次韵子瞻武昌西山〉:“平生四海苏太史,酒浇不下胸崔嵬。”宋.辛弃疾之词〈水调歌头.九日游云洞和韩南涧尚书韵〉:“渊明谩爱重九,胸次正崔嵬。”这种用法似唐末以后才出现。
结语:朱熹云:“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换一句话说,赋的写作手法就是叙述和描写某事。那么“兴”又是什么呢?“兴”是诗人看到一件事情或一种事物而引发的感想或感慨。如果把本诗分成四段,那么第一段的前两句 “采采卷耳,不盈顷筐”是“比”,后两句的“嗟我怀人,寘彼周行”是“兴”;也就是以“比”起“兴”。而〈卷耳〉的后面的三段都是“赋”。

通过赏读这首诗,我们大致了解了古代从皇帝到朝官每天所要做的事情,以及朝廷的后妃及官员所应具备的品德。古代的读书人应树立什么样的正确观念等。
下一篇笔者将提前赏析《诗经.国风.召南.野有死麇》;这是《诗经》中最神秘、最神奇的诗篇之一。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先看看孔颖达的《毛诗正义》或朱熹的《诗经集注》。@*


青铜罍



兕觥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描绘了辋川如诗如画的秋暝之景,并且展现了一位修佛之人的境界和襟怀。
  • 【清心诗画】古都
  • 关雎不乱偶而居且勤劳,用以教化人,要求倾慕中的男女和结婚后的夫妻必须感情专一、勤劳……
  • 通过学习《诗经》也能大致的了解一些中医的知识。因为过去读书人不是每个都能在朝为官,即使不能为朝廷出力的,在乡中也能根据所学的知识,服务于民众,行善积德。
  • 假设您送给我一颗“木瓜(山上采的野果)”我却要送给您一块“琼琚(美玉)”;美玉在古代也是价值不菲的;虽然真正的友情不能用物品价值来衡量;可是,您将一颗木瓜送给一位出身寒门的书生,他是收还是不收呢?
  • 在这样一个人心复杂,社会道德普遍往下滑的历史时期,能够遇见君子,能够认真倾听好人说的真相,并知道了做人的道理,那么您真的应该感到高兴。因为这是在乱世之中明哲保身的最好方法。
  • 《诗经.秦风.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 〈鹿鸣〉是一首中国古代朝廷宴群臣及嘉宾所用的配乐诗。“呦呦鹿鸣,食野之苹。”野外的萍草乃天生地养,鹿在野外得到萍草食物,呦呦然鸣,发自于内心的感恩上苍。
  • 动念写〈无衣〉两首诗的赏析,源于此次日本国援助给中国的救灾医疗防护用品,部分外箱上列印着“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的诗句。并引发了网路上的很多议论。
  • 《诗经》中有两篇〈无衣〉的诗篇,分别在“唐风”与“秦风”中,今天我们将这两首诗分开来赏析。要读懂这首诗,我们先来了解“衣”这个字在先秦时期都有什么含义。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