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课教材(高级):王戎智辨道边苦李

历史故事
正见文化课教材编辑小组
font print 人气: 884
【字号】    
   标签: tags:

【原文】
王戎(1)七岁,尝与诸小儿游(2),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3)。诸儿竞走(4)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5)。(出自《世说新语·雅量第六》)

【注释】
(1)王戎:字浚冲,晋琅邪临沂(今山东省临沂县)人。为“竹林七贤”之一,但为人贪财慕势。曾因平吴有功,进爵安丰县侯,故称王安丰。后官至司徒、尚书令。
(2)游:游戏。
(3)多子折枝:子:果实;折枝:压弯树枝。
(4)竞走:争相奔跑。
(5)信然:果真如此。

【语译参考】
王戎七岁时,曾经有一次与一群小孩在一起玩游戏,看到路边的李树果实累累,压弯了树枝。那群小孩争相跑去摘,只有王戎站着不动。有人问他为什么,他回答说:“李树长在道路旁还能有这么多的果实,可见这李子一定是苦的。”采来一尝,果真如此。

【研析】

这则故事是描述王戎小时候,就和一般的小孩不一样,他有过人的推理能力及判断力,看见路边李树结了许多的果实,其他的小孩都争相跑去摘,唯独王戎不为所动。王戎的推理是,因为它就长在路边,非常容易采摘,如果果实是好吃的,早就应该被人采完了;果实之所以还能有这么多,而没人采,就是因为它是苦的。而事后也证明了王戎的推论是正确的。

王戎在七岁时,就表现出不同于常人的生活经验,有独立的思考精神,不会人云亦云,实在是相当的不容易。

【延伸思考】
1、在做任何事情之前,应该都必须先想清楚,尤其是在面临一些重大的抉择,更应该要审慎,在评估利弊后,按部就班去做,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请分享你有做到三思而后行的成功例子,或没有做到而失败例子。

2、仅凭外观即骤然做决定,很容易让人做出错误的判断。独立的思考能力,可以让人不受外在的现象所迷,而能进一步的探讨事理,做出正确的判断。你觉得独立的思考能力应该如何从小培养,又必须具备哪些重要的中心思想?

【参考书目】
1、《新译世说新语》 (三民书局,1996年)
2、《世说新语》(新潮社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06年)

转载自:〈正见网〉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孔子说:“行仁难道离我们很远吗?只要我愿意行仁,立刻就可以行仁。”
  • 春秋时期没有纸,字是写在一片片竹简上,一部书要用许多竹简,必须用熟牛皮(韦)绳子把这些竹简编联在一起才能阅读。平时卷起来放着,看时就打开来。《周易》文字艰涩,内容隐晦,孔子就翻来覆去地读,这样读来读去,把编联竹简的牛皮绳子磨断了许多次(韦编三绝)。
  • 虽有天下易生(1)之物也, 一日暴(2)之,十日寒(3)之,未有能生者也。(《孟子·告子上篇》)
  • 颜斶是战国时代齐国的一位贤士,他为人淡泊名利,不但博学多闻,品德高尚,他的起居生活更是简朴。

  • 郑玄(1)欲注《春秋传》(2),尚未成;时行,与服子慎(3)遇宿客舍,先未相识。服在外车上,与人说己注传意;玄听之良久,多与己同。玄就车与语曰:“吾久欲注,尚未了(4);听君向言(5),多与吾同。今当尽以所注与君。”遂为服氏注(6)。(《世说新语》·文学第四)
  • 霍谞,东汉人,从小就显露不凡的才气,在年纪很轻的时候就通过了明经科的考试。十五岁那年,有人诬告他的舅舅宋光,说他擅自更改皇帝的诏书,于是被捕入狱,在牢中遭到严厉的审问拷打。
  • 在晋朝时,江南有一位博学多才且擅于雄辩的名士,名叫夏统。有一次,他到京师办事,当时有个太尉贾充,早已听说夏统是很有学问的人,不仅很赏识他,还想要笼络夏统,藉以壮大自己的势力,于是就亲自去拜访夏统。
  • 子张问明。子曰:“浸润之谮(1),肤受之愬(2),不行(3)焉,可谓明(4)也已矣。浸润之谮,肤受之愬,不行焉,可谓远(5)也已矣。” (《论语·颜渊第十二》)
评论